分享

(校园欺凌)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

 昵称38234394 2016-12-12

大雄老师除了写口水文,还会写点专业的文章,对于校园欺凌还是小有研究的。看看吧,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研究

摘要

    摘要儿童欺负行为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很多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分析。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伴随着这些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就学的儿童们在欺负行为方面的情况更为特殊且严重,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问题相比以往有许多新的变化。作为深圳市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情况进行一些分析,以利于尽快地寻找到有效的对策解决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问题。

关键词: 欺负行为 流动人口子女  社会认知理论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Bullying of  the childre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Shenzhen

Children bullying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 and many scholars have had deep and effective analysis in it. Shenzhen i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of our country,which has a larg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these floating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the problems of children bullying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pecial and serious, and it has taken many new changes than before. As an ordinary educator of Shenzhen,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so as to take certain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ldren bullying of shenzhen floating population.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状况  



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已成为人口流动的新特征。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城市较好的物质环境中生活,并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孩子的成长方式,以完成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蜕变,所以现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也随之涌入城市。这部分孩子跟学校之前的儿童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居住环境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能够在当地买房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目前都是采取租房居住。几个老乡的家庭合租一套民房。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在城 市民工聚居区,以及分散的工厂角落等脏乱差很严重。

我做家访进入的几个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中,发现很多住房白天是经营场所,晚上就成了睡觉和休息的地方。在狭窄的房间中孩子很难有基本的学习空间,流动人口子女的居住环境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在这种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沾染不好的社会习气,比如赌博上网偷窃等。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大部分属于社会底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微乎其微的。由于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更加地强调服从,比较专制化的家庭教育方式。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从事的职业一般来说都属于密集型劳动,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无法形成比较有效的家庭教育。  

由于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具有以上的几个特点,所以他们在成长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对同龄人来说更为严重,特别是欺负行为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状况

其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欺负行为都是青少年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欺负行为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严重的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对校园情境下的欺负行为系统研究起步比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学家开始密切地关注校园内学生间相互欺负的问题,也初步给欺负行为下了明确的定义。

当下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了英国伦敦大学歌穗史密斯学院的彼得·史密斯教授提出的欺负定义,即欺负是力量较强的一方对力量对较弱的一方所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

欺负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生率的攻击行为。同攻击行为一样,通常可将欺负行为划分为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的物品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口头言语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行为,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行为,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

    目前的研究认为欺负行为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欺负属于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欺负行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可以被归属为攻击行为的一个子类。与一般攻击行为相比,其次欺受行为双方在力量上存在不均衡性,即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在体力或心理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受欺受者在受到欺负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或自卫。力量的不均衡性是欺负区别于一般的攻击行为的本质特征;欺负行为通常还具有重复发生性的特点,即欺负者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欺负别人,而受欺负者也会经常受他人欺负。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在欺负行为的三个特征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首先是对他人攻击行为的伤害程度比起普通的欺负行为更甚,有些甚至已经达到了刑事犯罪的地步,非常严重,其次是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均衡性,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近期出现了打群架的行为非常严重,甚至是把打架群殴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传播取乐,而受欺负者在受到欺负时不仅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或自卫,而是不敢进行反击。欺负行为的反复性在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身上体现得更为严重,时间甚至可能达到一到两年,很多学生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三、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危害性

欺负是目前是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不仅是道德发展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社会安全、个人健康的重大问题。欺负对于行为双方,特别是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经常受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有的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和失眠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自杀;而欺负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比一般人要高大约四倍,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可见一斑。因此,对儿章欺负行为的诱因和干预措施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理论研究


    欺负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多的消极影响,下面我将具体分析一下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欺负行为本身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所以我觉得有关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假设同样适用于欺负行为。

    1.挫折——攻击假设理论

挫折一攻击假设认为挫折总是导致攻击,但攻击可以采取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的方式来表达,间接攻击包括攻击迁移至新目标、间接实施、升华等形式。这一假设引发了长达五十年的研究,有实验发现,受挫的人比没有受挫的人行动上更具有攻击性,尽管有时挫折并不一定引起攻击,引起攻击的来源有可能不是挫折,有些情况下攻击会使紧张得到释放。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挫折确实是引起攻击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点上在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周遭的学生竞争力一下子完全不同。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不论在学业成绩还是在其他音体美等各方面都明显地落后于城市的孩子。由于他们本身的水平相对于同龄人较低,老师们也常会另眼相看,得到表现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多方面遭受挫折使得他们的攻击性明显得高于同龄人,更容易卷入欺负行为。

虽然目前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遭受挫折的孩子也可以表现出奋发图强等积极行为。我个人认为深圳市的学校都应该多为孩子们开展一些如何对待挫折压力的活动,以减少孩子们由于遭受挫折引起一些攻击行为。

    2. 社会学习认知理论

我个人认为如果只用挫折攻击假设理论来解析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欺负行为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借助社会学习理论来分析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攻击行为的起因和攻击行为的习得。

班杜拉认为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唤醒,情绪唤醒是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欺负者的攻击性与欺负者情绪稳定性之间显著正相关。班杜拉认为大多数攻击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个体经过多次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获得了这种行为的观念,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下,记忆中的攻击行为表象就成为其攻击行为的指导,并且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不能在接触攻击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很显然,这一切也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即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了解攻击行为的特性;观察者必须借助表象或语言符号有效储存。

也就是说攻击行为的模式通常是观察者借助表象或语言符号在内心预演观察到的攻击行为;除此之外一定的诱发刺激也是攻击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社会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试验来说明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从这个方面来说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由于长期所属的生长环境都是城乡结合部等社会治安较为复杂的地区。孩子们耳濡目染,经常会目睹许多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在无意中习得这些攻击行为,这些攻击行为的表象也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其日后欺负行为的指导。由此可以得出恶劣的生活环境对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社会认知理论的专家Smith和Boulton认为欺负他人的儿童并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是因为对社会事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他们的这些价值观都是来源于父辈。他们的父辈大多数都是当前深圳社会的底层人员,对社会具有相当的不满,对社会也有比较负面的评价,而这些也给其儿女带来了比较消极的价值观,使他们很容易地卷入欺负行为。

    3.认知失调理论

最后我想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分析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L.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很多卷入欺负行为的孩子都承认自己在本身的态度上是不愿意卷入欺负行为的,只是被动地卷入,其实自己在卷入欺负行为之后感觉是很不舒服的。长期处于认知失调的人很容易有过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对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孩子来说更是有着严重的影响。



 


五、总结建议

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很多卷入欺负行为的孩子身心收到了严重的伤害。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欺负行为根源在于所身处的环境及父母的社会认知。其实这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圳市的各个学校团体应该多注意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及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卷入欺负行为造成的阴影,健康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武建芬,张坤.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  25 (2)226-227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41-357

    [3].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 No4.38-43

    [4].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7, 43-45

      [5].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  3 } 3-8

     [6].王益文等.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4,277-279

    [7].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心理学报,2003. Nol.101105

    [8].时蓉华.社会心理学.1.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17-452

   [9].黄希庭.人格心理学.1.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29-558

    [10].桑标,陈国鹏.校园内外欺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与解决对策.

    [11]徐云,周宗奎.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1298-301

    [12].马琅,张建新等.中学生欺侮现象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 1,24-28

    [13].陈世平.小学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倾向的关系.心理学谈心,2003, 1, 55-58

 [14]。王益文.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秀硕士论文,19-32

[15].陈世平,乐国安.国外关于学校情景中欺负行为的研究进展.天津师大学报,1999, 4, 32-38

    [16].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1993

    [17].Whitney  I. and Smith PK·A survey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in

junior/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35: 3-25

     [18].  Christina and Salmivalli·Participant role approach to school bullying: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9 22, 453-459

    [19].  Stevens. 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o Children involvement in

Bully/Victim Problems at Schoo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31,419-428

    [20].  Pepler, etc·An evaluation of an anti-bullying intervention in Toronto

    [21]. Riittakerttu.Bullying at school-an indicator of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mental

disord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2000, 23 } 661-674

    [22].  Peter.K.Smith.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  2003 }  Vo1.5No.2, 189-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