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魏碑临习旨要(二)

 脩心 2016-12-13


  三、《孙秋生造像题记》

  北魏时期的龙门造像题记朴茂天然、体势多变,从清代乾嘉时期以后就备受关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更是赞道:“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能自书矣。”存世诸品主要集中创作于太和至正始年间(477—507),书体与同时期邙洛墓志较为接近,多以方挺峭拔的风格出现。但由于功用及文体不同于墓志,祈福发愿之情随自由无碍的笔致而出,因此其在章法和姿态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活泼生动。

  《孙秋生造像题记》是“龙门四品”之一,方笔阴刻,有界格,上部三分之一为碑额和造像题记,以下为发愿人姓名,通篇共五百余字。要把握好此作的精神,须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明显区别。题记部分字距、行距空疏,字的外围相对舒展,用笔精到爽利,内部空间也较为匀整,字势多向右上倾斜,是典型的“洛阳体”魏碑。而题名部分则更为茂密敦实,字与字之间加强了顾盼照应的关系,许多横画收笔近于隶书,且横长竖短,中宫相对松弛,布白在沉厚点画的交错作用下得以压缩,字的重心也往往微向右下调整,并加大了上部在字中所占分量,笔法斩截迟涩,与《张迁碑》等汉代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很多碑刻、墓志更为粗犷生拙。其实,形成这种风格面貌除了作者的主导作用之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寻常墓志、碑刻在书刻时皆为平放状态,极易达到精细;然造像题记之载体为洞窟内的崖壁,需要书家刻工随载体的位置而动,悬肘振臂方可为之。故书刻之时,或站或蹲,甚至登高仰视。这种操作的难度必然会影响作品的书刻效果,造成与作者原有期望值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带有一定偶然性的。所谓的生拙、率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无意间产生的,艺术所焕发出的最大光芒也正是与“非预知性”同时生发的。只有真正明白这一点,才能在自身的创作中更好地把握龙门书风的本体精神。若只是机械地对照,便会扭捏作态、得形失神。

  因为《孙秋生造像题记》主要以横向取势,字形呈方扁状,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写时要突出点画的左右走向。其很多捺和点在角度上也接近水平,这无疑又增加了纵向空间的密集度,使点画间产生出一种稚拙的叠加感。比如题名部分的“傅”字,就将末笔的“点”直接写作长横,在增加字的稳定性的同时,还巧妙地弥补了右下部的空缺。而“傅”字下面的“定”字也依此法为之,把“之”部的点和捺作平势处理,使字的内部充实丰满、外部严整平稳,呈现出一派质朴之气。

  最后,在通篇的把握上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对比效果,明白“变通”的重要性,不能只孤立地掌握一种固定模式,否则就容易陷入程式化的误区。例如“道”“起”“祖”三字在“辶”旁及字势上的变化,又如“董”字在处理横画间伸缩、俯仰等方面的巧妙构思,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