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建立在这一诠释基础上的整体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体性学习来实现。对职业教育整体性学习的结构的梳理表明,由基于教师中心教学论的线性“教”结构向基于学生中心教学论的网状“学结构迁移后的学习结构,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组成。 宏观层面涵盖两个领域,即与客体有关的技能—认知的学习领域和与主体有关的社会—心理的学习领域,这是跨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学习结构。技能—认知学习领域强调对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工作经验的掌握,它是功能性的;而社会—心理学习领域则强调对未来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念的养成,它是人本性的。这一层面的结构是对容易观察的外显客观世界向不易观察的内隐主观世界跃迁的描述,强调升华。 中观层面涵盖三个范畴,即专业—内容的学习、政治—社会的学习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这是整合对象与环境及其实现手段的学习结构。专业—内容学习的范畴,包括职业的技能与知识、独立的思维与行动以及职业的认知与经验,强调在动态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解决职业和生活中的问题。从前提、利益和目标及其结构、设计与秩序考虑,这一范畴关注三个物化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经验知识的技术系统、基于资源与再生的生态系统及基于企业、国家和世界发展的经济系统。政治—社会学习的范畴,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与对职业素养的开发、对客体的反思与对主体的反思、思维和行动的条件与结果以及对机遇、事件和经验的诠释模式与评价尺度、对行动的辨识力及其合理性的验证确认与责任承担,强调解释性而不是机械性的行动。这一范畴关注三个目标系统:指向职业行动的工作评价和指向职业道德的有关冲突管理的精神—规范系统,指向技术与创造、情感与体魄的辩证关系和指向文化定向知识与历史发展意识相融合的艺术—美学系统及指向与劳动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参与、参加和评估的政策—社会系统。操作—方法学习的范畴,又包括技能—认知学习成分和社会—心理学习成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这一范畴关注三个维度:关于掌握独立学习的基本方法及对复杂任务实施整体处置的认知维度、关于在信息化条件下从事特种手工技艺工作的技能维度及关于实现团队合作和交流互动目标的社会维度。这一层面的结构是对内容与方法以及对象与环境互动的诠释,强调融通。 微观层面涵盖两类策略,即学习—工作的技术和合作—交流的技术,这是物化手段及其操作技巧的学习结构。在这里,宏观层面的技能—认知的学习被具体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学习,强调人—物界面的互动,包括独立的信息获取生产性的信息加工、选择性的信息筛选;元规划(Metaplan)、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等,其基本出发点是基于特征化与结构化的学会学习与学会工作;宏观层面的社会—心理的学习被具体化为促进交流合作方法的学习,强调人—人界面的互动,包括对话、倾听、演示、冲突管理、团队合作、价值判断,其基本出发点是基于行动的客观性和整合性的学会共处与学会做人。这一层面的结构是对主—客以及主—主互动技术的解读,强调策略。 这样,职业教育学习活动所具有的行动性、过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就使得职业教育的学习呈现多样性态势,其中可控性与自主性、专注性与游戏性以及紧张与松弛、有意识与无意识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