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武三伐随:消失在历史上的随国 | 左传拾趣11

 金色年华554 2016-12-14

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期间曾三次讨伐随国,第一次在楚武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六年),左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一、中原惧楚


古时一国征伐他国,许多时候都出于领土扩张的需求。楚国由一向不受重视的南蛮小国逐渐发展壮大,以至成为中原腹患。《左传﹒桓公二年》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说明此时的楚国已经强盛起来,以至中原各国开始以楚为患。楚武初伐随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楚武王的前任楚厉王熊眴是武王熊通的哥哥,也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有做为的君主。厉王虽为政残暴(所以谥号“厉”),但其在任期间,亦能开疆拓土,并且出兵征服陉隰,使楚国实力得到增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描述的就是楚厉王与其祖父带领百姓辛勤劳动,开荒辟野的情形。


二、楚武即位


楚厉王于公元前741年去世,其弟熊通杀厉王之子,自立为君,是为楚武王。



楚武王


楚武王即位三年,便远征南阳,攻打周室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旋即转攻江汉平原西部,灭掉了权国。权虽小国,然而实力不弱,楚国前几任君主都想灭掉它但均未能如愿。楚武灭权之后,在权地设置权县,任命斗缗为权尹,权县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县,斗缗也因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县长。不过后来斗缗叛楚自立,为楚武派兵所杀。之后楚武将权县百姓迁至别处,改派他人治理。


三、始伐随国


楚武三十五年,楚武王亲自带兵攻打随国。驻军瑕地之后,楚武王派大夫薳章前去与随国谈判,随国则派出大夫少师前往楚军驻地主持和谈。随少师未至之际,楚大夫斗伯比向楚武王进言,坦陈自己的看法,他说:


“我们在汉水东边未能达到扩张的目的,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我们扩张军队,整顿装备,以武力压境,这些国家就会出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因而难以离间。汉东有许多姬姓小国,当中以随国为最大。如果随国自大,小国离心,对楚国才有利。我听说少师这个人非常自傲,我们不如隐藏精锐,故意让他看见疲弱不堪的军队,以助长他的骄傲情绪。”



季梁:头真大。。。


楚大夫熊率且比(人名)说:“随国有大夫季梁这样的能人在,我们这样做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从长计议,因为少师今后一定会取得随君的信任。”楚武王认为斗伯比的意见非常有道理,于是故意将军队弄得疲疲塌塌以迎接少师。


少师从楚营回去之后,提出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这么做。大夫季梁这时站了出来,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长篇讲话,他说:


“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又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後至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者,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意思是楚国受到上天眷顾,正当国力强盛。少师在彼处所见,是楚国故意示弱,以诱使我们上当。我们万万不可心急,不如内修明政,外结兄弟之国,这样或许可以免于国难。左传光记载季梁这番话就用去三百余字,想必是说明季梁之见解正确而深刻。随侯听季梁一席谈,果然惊出一身冷汗,不复言战,老老实实打理国政去了。楚国竟然也就此偃旗息鼓,两年之后才有第二次针对随国的战争。


四、随国高人


上面提到的随国大夫季梁,是春秋初期南方出现的第一位文化名人,李白称之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语出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季梁在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上述那段话中,“楚之嬴,其诱我也”“夫民,神之主也”“修政,而亲兄弟之国”以及他提出的“避实击虚”等观点分别体现了季梁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其高见,左传才用如此篇幅原文照载。

随国有这样的牛人在,难怪楚大夫会发出“季梁在,何益?”的感慨。可惜随侯对季梁的主张多始纳终弃,反倒宠信少师这样的庸才,最终误了随国,成就了强楚。


五、再伐随国


楚武三十七年,少师果受宠于随侯,斗伯比再次向楚武王建议侵随。战事发生时,少师不听季梁意见而一意孤行,导致兵败被俘,随侯逃走。此后随国被迫与楚国议和,从此唯楚国马首是瞻。


六、三伐随国


楚武五十一年,周天子召见随侯,指责其奉楚国为王,随侯不得已对楚国采取疏远态度。楚武王认为随国背叛自己,第三次兴兵攻打随国,结果病死军中。楚军秘不发丧,继续进入随国,逼迫随国结盟之后退兵,军队渡过汉水之后才发布丧事。



楚武王死后,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


七、关于随国


随建国于西周中叶,周昭王、周穆王为巩固南方疆域,将大量姬姓、姜姓贵族由山西和陕西移封于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带,建立了数十个小封国以为中原屏障,史称“汉阳诸姬”,而随国为诸姬姓国中最大者。


周室东迁之后,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相反日益强大的楚国则用不着再担心来自中原王室的威胁,因此放心大胆地开始征伐吞并周边小国,而诸姬之首的随国则成了楚国东进的最主要障碍,随楚矛盾自然因此而起,楚武三伐随国即在此背景下发生。



一张有随国的地图



在强楚压迫之下,随国虽未被遽灭,但也只能示弱屈从以至成为楚国附庸,史书称之“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在此后两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进程中,随国仅于楚成王时联合周边诸侯对抗过楚国,其他大多数时间均依附于楚,甚至在楚国遭遇入侵时因竭力保护楚昭王而有恩于楚。因之,楚国此后也一度感恩于随,直至战国初年,随国才于兼并大势之下最终并入楚国,消失于历史版图之中。


上一期:自称蛮夷,自立为王,让天子无可奈何的小霸王:楚武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