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

 明坤居 2016-12-15
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一、《连山》是一个比《归藏》《周易》更加庞大的理论体系:

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又曰:《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连山》为夏《易》,《归藏》为殷商《易》。考古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约有四千余字,与桓谭《新论》“《归藏》四千三百言”相吻合。“夏《易》繁而殷《易》简”,“《连山》八万言”,内容如此庞大,实为囊括天文、地理、物候、人文、军事、巫祝、卜筮、农业、营造等夏时书的总汇集。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后人亦有增益),故《山海经》属于《连山》的地理书部分。

《尚书·周书·洪范》: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人们多以为《洪范九畴》为周书,箕子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故实为夏时书耳,大禹用之,商汤用之,武王亦用之。五行为《洪范九畴》一,卜筮为《洪范九畴》七。五行是最古的自然科学,《洪范五行》短短的三句话总结了五行的生数、性德、五味,这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此后的河图、干支、日书、《黄帝内经》五行理论皆以此为基础。卜筮的作用是稽疑,卜筮是最古的预测科学,《周礼·春官宗伯》谓:

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簭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

严格说来,八万言的《连山》绝对称得上是鸿篇巨著,它不可能仅有筮书组成,它的主体内容可能与预测学密切相关,而预测学有龟卜、五行、筮策三大体系,五行与筮策都是源自上古的天文历法。古人称天文历法为天道、天时,《易》起源于天文历法,越古老的《易经》体系其天文历法(天道)的味道就越浓厚。如此,《连山》即《夏道》《夏时》。

二、孔子言《夏时》或为《连山》:

孔子言《夏道》《夏礼》为《夏时》,言《殷道》《殷礼》为《坤乾》: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礼运》: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注: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

可见孔子得殷代阴阳之类书,其中有《归藏》(即《坤乾》)并观之。《坤乾》即《归藏》,以此推断《夏时》当与《连山》有密切关系。

《论语·为政》: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社会情态可以了解吗?”先师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所减少的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 周朝又继承商朝的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所减少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人像这样传承周朝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了解的。”

《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礼记·中庸》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礼与《易》的关系最为密切: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运》)

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地。(《礼运》)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周易·系辞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鲁昭公二年公元前 540 ,时孔子12岁)春,晋侯起到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

“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可见,包括《易》《春秋》在内的一切文献典籍都可以称为“礼”。如此,孔子称《连山》为“夏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孔子在论语·八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在《礼记·礼运》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这说明孔子所知道的《连山》以天文历法为主体,他掌握的文献比夏之后裔杞国还要多,所谓“杞不足徵也”。以下谈孔子演说《连山易》。

三、孔子演说《连山易》——《易本命》

(一)《易本命》原本属于《连山易》:

《大戴礼记·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日化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邱陵发牡,溪谷为牝。 蚌蛤龟珠,与月盛虚。……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訞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这段话也见于《淮南子·墬形训》和《孔子家语·执辔》,三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而用词稍异。《大戴礼记·易本命》看,全篇是讲《易》对人、禽、兽、万物昆虫生命的认识,第一段是讲人、禽、兽、虫的气数、生数与日、月、北斗、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的关系。第二段着重简述地理与物种的关系。第四段言王者必须要效法天道《易》理。全文内容上下贯通,明显是出于同一文献,此文献称之为《大戴礼记·易本命》,显然是古《易》。既然不是《周易》,必属于《连山》或者是《归藏》。

《孔子家语·执辔》(王肃注)是以子夏(名商)的口气写的:

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易主天地以生万物,言受气各有分数不齐同,分扶问反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一主日,从一而生,日者阳,从奇数,日数十,从甲至癸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偶以承奇,阴以承阳,辰数十二,从子至亥也,奇居宜反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斗次日月故以主斗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音不过五,故五为音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星二十八宿,为四方,方有七度,七主星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风之数尽于八,凡虫为风,风为虫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月盛则蚌蛤之属满,月亏则虚是……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动,静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孔子曰然,子贡治世不待世事,世事之急然,亦各其所知能也。

《大戴礼记·易本命》的两段文字说的是同一部《易》书,子夏在《孔子家语·执辔》中明说此《易》书的名称是《山书》,我们知道传本《周易》的八经卦卦名最初是用初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所以《山书》即《连山》,《连山》首艮山,故曰《山书》,《归藏》首坤,故曰《坤乾》。

当然,要证明《易本命》属于《连山》,以上的论据还远远不足。以下我们详细解析《易本命》,在解析之前,先介绍《连山·初经》即《神农先天八卦图》,神农八卦即连山八卦,《周易正义》卷首“世谱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神农先天八卦图》的解说详见《周易密钥》之“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彝族八卦和马王堆帛书易八卦都是神农先天八卦。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神农先天八卦历经4500年被彝族同胞保留至今,“地不爱宝”,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易》,帛书《易》六十四卦卦序也是按照神农先天八卦排列的。

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卷上》曰:《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晋太尉参军薛贞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

愚按:晋代前《归藏》易之文从未面世,晋以降历代《归藏》的版本均出自汲冢书《易繇:阴阳卦》,晋人王隐在《晋书·武帝纪》中提到汲简中古书有《易卦》,似《连山》、《归藏》”,王隐并不能确定是《连山》还是《归藏》,窃以为所谓“《归藏·初经》”可能是《连山·初经》之误,正如晋太尉参军薛贞所说,《连山》为神农所创,故《初经》应属《连山》。

《连山·初经》神农先天八卦图

 

由于人们已不知道《连山》易的真面目,以至于《连山·初经》以及《连山》卦序分别在1600年前的晋代和公元1973年先后两次出土,无人能识别它的“真身”。同样,伴随中国人2000多年的《易本命》也一直没有被验明“真身”。

先天八卦决定卦序,后天八卦决定卦象。“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三易》共用同一个后天八卦,《周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明言艮卦既为起始又为终点,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以丑为腊月,至今犹然。

《易本命》属于《连山》,那是在大禹治水以后,大禹和伯益写作《山海经》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从太阳历向太阴历转化整合的时期,根据《山海经》中的《大荒东经》描绘有日月升起之山《大荒西经》描绘有日月下落之山,以此用来观测日月行度以确定季节。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著名的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大口尊刻有“日火山”(日月山)古文字图案,山字呈五峰,上边是大火星、金乌或者是月亮(“火”字逐渐向“月”字转变),最上边是太阳。陶文再现了古人以山峰为参照物观测日、月、大火星。

大汶口陶文“日乌山”(日月山)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小臣yǒu)(殷墟晚期)铭文出现的两个“易”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汶口陶文“日乌山”(日月山)与殷墟晚期小臣yǒu)铭文出现的两个“易”字相对照,两者虽然相距1500年,却是一脉相承。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日月山”就是“易”字。摆在我们面前的古代文物与古代文献,证明《说文》引《秘书》释“易”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当有所本。甚至还可以断定“日月山”就是“连山易”,因为“山”字五峰,山连山也。日、月、山,正是下文《连山》《易本命》的前三卦之序。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年代与大禹时期很接近,而且大禹的“法定接班人”兼《山海经》“主笔”的伯益就是东夷人(大汶口文化核心区域)。

刘宗迪在《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中提出了二十八星宿起源于山峰坐标的猜想,吴晓东进一步在《大荒南经》与《大荒北经》文本里寻找到不被人发现的另外七对南北相对的用来观测星辰的山峰,并将这二十八座山峰为单位所描绘的内容与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从而认为,二十八星宿的划分起源于《大荒经》中的用来观测星辰的二十八座山峰(吴晓东:从《大荒经》中的二十八座山与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对应来解读《山海经》)。

现在我们回到《易本命》图表,《连山·初经》的经卦排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易本命》开始说“天一,地二,人三”,即乾一,坤二,艮三。乾为日,为太阳历十天干;坤为月,为太阴历十二地支。艮为人,人以山为参照系观测日月(《山海经》),故艮为山,所以把艮卦放在第三位,是因为山的作用大。故《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细心的人会发现:《连山·初经》是先艮兑后坎离,故《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艮东北、兑西、坎北、离南,所以先纬后经。后边三句总是以“山”为首,高者、丘陵皆是山也,《山书》强调“山为积德”,《周易》继承之。《山书》总结说“此乾巛之美也”(巛,坤古字,也是坤卦符),此明示说《易》也。《孔子家语·执辔》最后言“微则微矣”,这使人联想到《礼记·经解》孔子曰:絜静精微,教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者也”,可见《易本命》《山书》言《易》无疑,《易》以《山书》为名,定是《连山易》也。(二)《连山·初经》六子首艮探秘:

首先按《连山·初经》八经卦的排序是:乾一坤二艮三兑四坎五离六震七巽八,最初没有卦名,只是用八个数表卦。《连山·初经》六子的顺序以少男艮山为首,愚以为有以下理由:

1.《易》是古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第一法宝,4500年前全球发生了大洪水,大难兴邦,原华夏地区各个部落民族因为治理洪水的需要组成了国家雏形,这就是夏朝。《连山易》及其《山海经》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道家文化属于夏朝《连山易》体系,《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大洪水之后民众遷居于高山也,故仙字古作“”。迁()、仙()、夏、艮古音接近(艮,见纽),声母jqx皆是舌面前音,这四个字的字形也相似。夏历以寅为首,寅,东北,艮卦。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者,人也。”

连山氏即神农氏,传说《连山易》最早为神农所作,夏禹因之。《神农本草经》及道家炼丹之学如《抱朴子·内篇》皆以山石矿物(硫磺、朱砂之类)为上品养生之食品,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历史上肯定存在过“以矿物质为上品养生食品”这一史实,否则它不会成为古代的经典文献。窃以为,这正是大洪水之后民众集结于高山之巅,圣贤高人尝试从山石中开发食物的历史记录。《说卦传》“艮为果蓏”,果蓏为草本和木本的种子果实,平原土地肥沃,何以独言艮山有果蓏?此大洪水时期人们的食物只能来源于山也。

洪水淹没了陆地,泰山成为最大的栖息地,当时幸存的中原百姓主要集结在泰山上。后世帝王封禅泰山,当与古人栖息泰山有关。幸存者们望着泰山下,看着山下“洪水荡荡”,尸体重叠,不由得毛骨悚然,古来以泰山底下为地狱,当源于此也。

只有在如此的大洪水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山书》上所说的话:“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艮山为积德,这在《周易》也有继承,《周易》凡上卦为艮者皆有尚贤之义,如山火贲卦六五束帛求贤,山天大畜卦“不家食吉,养贤也”,皆与山雷颐卦“圣人养贤”类同。古人以为伏羲、黄帝最后皆成仙。《周易》上卦为艮的上九爻都是指世外的圣贤。

饶宗颐说:《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夏代何以首艮?以理推之,其时洪水未能控制,其民降丘宅土,观古陶文记宅土事,卜辞云:“王乎宅丘。”丘为小山高陵,民居高地为便,故以艮(山)为首务,八卦中以“山”为首,为当时生活写照。艮,止也,民止于山,乃得安处(《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 谈《归藏斗图》——早期卜辞从斗释义与北斗信仰溯源)

2.根据彝族八卦的介绍,当时有幼子继承家业的习俗,艮为少男,故艮为三。彝籍明载:在普天之下, 父母靠幼子。(《彝族源流》)彝族八卦和帛书易八卦按幼子承嗣宗法系排列,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与彝族的宗法制度相对应。

彝族文化一直认为,彝族与汉族同祖同宗,《彝汉教典》( 彝文书名音译为“ 耐莎慕谜,其意亦可译为《彝汉史论》) 所说:

彝族与汉族,古时同祖宗,

同祖子裔多,后来举分支: 

老大迁东方,后来成汉族;

老二迁南方,就是我彝族。

易谋远《彝族史要》考证:彝族是以母族昆夷而祖古东夷族。彝族多元起源的一源是昆夷,而昆夷是源出古东夷的颛顼族。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夷族”为古东夷后裔,故解放前彝族一直叫“夷族”。1954彝族代表到北京中南海开会,毛主席提出字改为字。他认为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底下有又有,有吃有穿,日子就富裕了。大家听了都很高兴,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个支系的统一族称。主席很高明,《礼记正义曰:夏后氏以鸡夷者,夷即彝,彝,法也。

而夏文化的地域以山东东夷为中心,伯益为东夷人,益、夷、易音近假借,伯益或为《连山易》的作者。

(三)破译《易本命》《连山》象数之谜:

《大戴礼记·易本命》本于古易象数,八卦与基本物象的关系解读,刘彬先生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一文已有论述(《周易研究》2003年第01),其中艮为狗、离为鹿(离为麗,从鹿)、巽为風、風從蟲符合《周易·说卦传》外,其它乾为人、坤为马可从其他古文献找到根据,该文认为“兑为豕、坎为猿、震为虎”较难考证。

刘彬先生的考证很有见地。如果我们撇开这些,直接进入古人的思维状态去看《易本命》,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先贤作《易》的思路。

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

八卦

乘数

气数、历数

基本物象

训诂

乾:甲壬

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日数十

日主人

太阳历

坤:乙癸

八九七十二

辰为月,十二月

月主马

太阴历

艮:丙

七九六十三

斗主三

斗主狗

山三,音训

艮,止也,为狗。狗斗,音训

兑:丁

六九五十四

四主时(四时)

时主豕

四时豕,音训

坎:戊

五九四十五

五为音(五音)

音主猿

音猿,音训

离:己

四九三十六

六为律(六律)

律主鹿

离六律鹿,音训

震:庚

三九二十七

七主星(七星)

星主虎

震,起也,

起七,音训

巽:辛

二九一十八

八主风(八风)

风为虫

风虫,音训

《易本命》基本物象的奥秘在音训。上古、中古时期,文字刚刚发明不久,信息交流仍以语言为主(道家所谓口传心授),故以“因声取义”者为主流,同音同义,音近假借也。此传统一直连续到秦汉,故先秦文献通假字极多。

《易本命》开始说“天一,地二,人三”,即乾一,坤二,艮三。乾为日,为太阳历十天干,坤为月,为太阴历十二地支。艮为人,人以山为参照系观测日月(《山海经》),三与山音近假借(水族水书《连山易》,水语的读音为:连散。三与散同音),故以山为参照系观测日月。作为参照物的山是静止的,所以艮为止,狗的作用是制止外人,故艮为狗,斗、狗音近假借。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是子夏知艮卦有斗象。再说,古代的历法以乾卦太阳历为首,坤卦太阴历次之,三是北斗历法(月建、七星二十八宿)。

兑为四,四为四时。孔颖达曰:“坎主水渎,豕处污湿,故为豕。”兑为泽水,故亦为豕。时、豕音近假借。

坎为五,五为五音。坎为耳为音,音、猿音近假借。

离为六,六为六律。离为麗为鹿,离、六、律、鹿音近假借。

震为七,七为七星。震,阳在初,自下向上而动,故《杂卦传》“震,起也”,起、七音近假借。

巽为八,八为八风。巽为风,風从虫,风、虫音近假借。

(四)《易本命》《连山》“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探源:

在夏代,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是自然科学常识。

夏代古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

《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白虎通》:“声五音八何?声为本,出于五行;音为末,象八风”。此所以列以五音、八风。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於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素问·针解》: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

《灵枢·九针论》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另见于《黄帝针灸甲乙经》卷五

《孙子算经》卷下:术曰:置四十九加难月,减行年,所余以天除一,地除二,人除三,四时除四,五行除五,六律除六,七星除七,八风除八,九州除九。其不尽者,奇则男,耦则女。

《灵枢·九针论》说“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说卦传》云“成言乎艮”,艮为成,故三为艮卦。又说“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坎为五,为冬,子月。

(五)破译《易本命》《连山》与纳甲、太阳历、河图、洛书的关系(1028日):

1.破译《易本命》《连山》与纳甲的关系:

纳甲即八卦与天干的对应配比。八卦与天干皆起源于上古的天文历法太阳历,其时历法与《易》不分,故纳甲当起源甚早。十天干文字最古,《仓颉书》28字中就有四个天干:“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世本·作篇》说“大挠作甲子”,《吕氏春秋·勿躬》说同,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黄帝受神荚,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相合,命岁立。这是以六十甲子纪年的标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片完整的六十甲子,说明六十甲子确有其很早的渊源。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言纳甲,本于《参同契》。然京房积算已言天地乾坤之象,益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是则西汉之前已有之矣。魏伯阳因其说而以月象附会之。

基于《易本命》始于“日数十”,愚以为《易本命》源自太阳历。太阳历把一年分成十个月,一年五季(五行),春季甲乙月、夏季丙丁月、长夏戊己月、秋季庚辛月、冬季壬癸月。古人以手计数,数,手也,数与手音近假借。人手十指,故数十。

十天干是十个数字的象数化:

一为甲、二为乙、三为丙、四为丁、五为戊、六为己、七为庚、八为辛、九为壬、十为癸。

《易本命》八卦与数字对应:

一为乾、二为坤、三为艮、四为兑、五为坎、六为离、七为震、八为巽、九为乾、十为坤。

经卦只有八个,数字有十个,所以到了九、十,重新回到起始的乾坤。

于是纳甲产生了:

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震纳庚、巽纳辛。

《易本命》言乾卦数十、坤卦数十二,古来难解。盖乾纳甲壬,一为甲,九为壬,一、九相加等于十,故乾卦数十;坤纳乙癸,二为乙,十为癸,二、十相加等于十二,故坤卦数十二。

纳甲之谜失传了4500年终得破

2.《易本命》《连山》与太阳历、河图的关系:

本文第二章“孔子言《夏时》或为《连山》”,郑玄以为《夏时》即《夏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而陈久金已严格考证《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04期))。这一观点在经历了许多争议之后已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夏小正》文字本身来看,许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阳历来解释显得更合理。李根蟠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中曾将《夏小正》原为十月太阳历的依据作过归纳

河图用十个数,是古代的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注678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确定一个太阳回归年中的20个时节)。太阳历已被文献和考古证明。河图描述的是天文历法季节,古人按照人手十个指头自然会把一年分成十个月,两只手成双自然会把十个月分为五季。五季即五行。所以古代最早把季节分为五个季节,春、夏、长夏、秋、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个月的名称,甲乙木即春季,丙丁火即夏季,戊己土即长夏,庚辛金即秋季,壬癸水即冬季。《易本命》暗含十天干,故与河图有密切关

河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十天干,中央是戊己土,戊就是五,戊在天干正是第五位,戊与五同音,同音同义,因为最早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五”,《说文》曰“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上下两横表示天和地,中间的×表示天地阴阳交午化为人,这是古人对主体的认识,主体是客体的天地阴阳交互作用的节点,这就是后来的三才(三极)理论,易经八经卦的三爻即源于此。“我”、“吾”二字源自“戊”、“五”(我从戊,吾从五)。己也在中央,己是副观察者和记录员(记录、书记、纪年、纪月,己是记、纪的初文),故“己”也表示“我”。

河图中间的戊己即圣人(伏羲)的自称(吾我己),故称“皇极”,其数是五、十,为长夏。左为三、八,为春季;南为二、七,为夏季;右为四、九,为秋季;北为一、六,为冬季(北,背也)。

阳奇阴偶,奇数始于北(冬至一阳生),排序按顺时针为一三七五九,偶数始于南(夏至一阴生),排序按顺时针为二四六八(不用数十,盖“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九,究也。”)

战国晚期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有一幅式图,位于简182-190第三栏,其上方是干支表,下方是二十四时表和十二律表。

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式图复原

(图片来源:程少軒《放馬灘簡式圖補釋》)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放马滩简《日书》乙种式图的地盘参数使用的正是《易本命》所述的象数。数字排序为一三七五,二四六八,与河图排序一致。河图五行本来就是人在大地上观测自然气候的结果,而十二地支即十二辰,《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故为式图的天盘。所以放马滩简《日书》乙种式图包含了太阳历与太阴历。

三国·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放马滩简《日书》乙种式图告诉我们河图太阳历与《连山》有密切的关系。

3.《易本命》、《连山》、洛书的关系:

孔安国《尚书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之所以次叙。”

《汉书·五行志》刘歆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成列,九畴由叙。”

姜亮夫《楚辞论文集·九歌解题》说:“九乃夏数者,谓夏族之尚九也。盖夏族中心之人曰禹,禹字从虫从九,即后虬字之本。九者象龙属之纠绕,夏人以龙虬为宗神,置之以为主,故禹一生之绩,莫不与龙与九有关:凿龙门(见《墨子》、《吕览》、《淮南》、《史记》、《吴越春秋》、《尸子》),青龙生于郊(《吕览》),黄龙负舟(《吕览》),神龙为御(《山海经》),父有化龙之传,祖有句龙之名,尊灌用龙句(《礼·明堂位》),簨虡以龙饰(《礼·明堂位》);洪水既治,即宅九州,封崇九山,决汩九州,陂障九泽,丰殖九谷,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国语》、《墨子》),洒九浍(《墨子》),杀九首(《山海经》),命九牧(《新书》),作九鼎(《墨子》、《吕览》、《史记》、《汉书》),和九功,叙九叙(《伪大禹谟》),亲九族(《舜本纪》),询九德之政,戴九天(《大戴礼记》),为九代舞(《山海经·海外西经》),妻九尾白狐(《吴越春秋》),天锡九畴(书·洪范》),帝告九术(《河图握矩纪》),以九等定赋则(《禹贡》),以九洛期上皇(《庄子·天运》),东教九夷(《墨子》),飞升九嶷,启九道(《左·襄公四年》)。诸此传说,巧历难尽,虽多后世附会之说,实含先史流传之影。则歌曰《九歌》,《九辩》,乐曰《九招》,《九夏》,实与其全部传说脉络相承。”

《易本命》数式:

九九八十一;

八九七十二;

七九六十三;

六九五十四;

五九四十五;

四九三十六;

三九二十七;

二九一十八。

《易本命》以九起始,全部使用九进制(乘数九)演算,得出的积数个位数为卦数。被乘数与卦数合十,与洛书合十完全一致。这说明《易本命》与《连山》、洛书存在密切关系。四、帛书《周易》与《连山易》的关系:

(一)帛书《周易》简述:

帛书《周易》八经卦为:(乾)、川(坤)、根(艮)、赣(坎)、辰(震)、(兑)、(离)、筭(巽)。

帛书六十四卦实分八组,每组以上卦相同为准。上卦的次第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的次第是先取与上卦同者,然后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为序。

帛书《周易》“天地定位”章为:

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

帛书《周易》卦序:

上经:

键、妇、掾、礼、讼、同人、无孟、狗,根、泰蓄、剥、损、蒙、蘩、颐、箇,习赣、襦、比、蹇、节、既济、屯、井,辰、泰壮、馀、少过、归妹、解、丰、恒。

下经:

川、奈、嗛、林、师、明夷、复、登,夺、夬、卒、钦、困、勒、隋、泰过,罗、大

有、溍、旅、乖、未济、筮闸、鼎,筭、少毒、观、渐、中复、涣、家人、益。

 

依照帛书《周易》“天地定位”章和帛书六十四卦卦序画出帛书八卦图,此图与彝族八卦完全相同,《连山·初经》(即传本《归藏·经卦》)卦序亦然。因此,帛书六十四卦序实为《连山易》卦序。

(二)传本《归藏·经卦》实际是《连山·初经》:

理由如下:

1.传本《归藏》应该是汲冢出土易学古书的一锅大杂烩:

王宁《传本<归藏>辑校》说:《归藏》,传为三易之一,《汉书·艺文志》无之,直到了晋代才出现,《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唐书·艺文志》著录与《隋志》同,到了宋代,此书已残缺,只剩下了《初经》、《齐母经》、《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隋志》说晋《中经》里有《归藏》,而《中经》中都是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书,据《晋书·束皙传》所记,这些出土的竹书中有《易经》二篇、《易爻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师春》一篇等易学作品,其中《易爻阴阳卦》是“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郭沫若认为:“晋的《中经》所著录的都是汲冢的出品。《晋书·荀勗传》上说:‘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勗撰述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据此可以知道所谓《归藏易》不外是有荀勗对于《易爻阴阳卦》所赋与的拟名。……荀勗得到了《易爻阴阳卦》,便任意把它拟定为《归藏》罢了。”但是《隋志》著录的是十三卷,这么大部头,不可能只是《易爻阴阳卦》二篇,笔者认为《归藏》十三卷应该是汲冢中出土的几种古易书的合编,其中有《易爻阴阳卦》,也有《卦下易经》、《公孙段》等,另外还应该有一些不知名的易书,因为《束皙传》里说除了那些知道名题的古书之外,还有“杂书十九篇”,另有“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这些杂书、无名书里应该也有易学著作。正因为是好几种易书的合编,所以才能达到十三卷之巨,所以传本《归藏》应该是汲冢出土易学古书的一锅大杂烩。

2.传本《归藏》有十三卷,但是仅《归藏·郑母经》一卷已有四千余言,合于“《归藏》四千三百言”之数。故十三卷大都不属于《归藏》。

王隐《晋书》卷一说:

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漆字数十车皆简编蝌蚪文字束晢为随宜分析皆有冥证。古书有易卦似连山》《归藏

可知当时晋人已不能分清《连山》《归藏》。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湖北荆州博物馆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摘要》说:“王家台简《归藏》编号者二百六十四支,未编号者二百三十支,共计四千余字。”秦简《归藏》与传本《归藏·郑母经》对应。宋代《归藏》只剩下《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李过《西溪易说·原序》,先引《归藏·初经》八卦,接着就是《归藏·齐母经》,下列六十四卦名(实际只有五十六卦),可证这六十四卦就是《齐母经》,故属诸卦名于《齐母经》。

晋书·束晰传》言“《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观李过《西溪易说》引《归藏》六十四卦卦序确有《周易》卦序类似,而卦辞不同,可见《齐母经》相当于《归藏易》的《序卦传》。而所引《西溪易说》《归藏·初经》与《归藏》六十四卦序毫不相干,而与《连山》之旨相合。既然《初经》属于《连山》,汲冢书中应有《连山》,《束晰传》说“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连山》或已折坏不能释读矣。 

3.《三易》初经与立嫡继承制度:

愚以为:彝族立嫡以幼,故八卦六子首艮,此《连山易》也。殷商尊母,八卦坤先乾后,《归藏》是也,秦简《归藏》与传本《鄭母经》相同,《鄭母经》即《尊母经》,鄭,奠也,尊也。周室立嫡以长,故八卦六子首震,此《周易》是也。

(三)世传《连山》首艮并非六十四卦首艮,而是乾坤六子首艮:

前人对此已有质疑,焦循《易图略·论《连山》《归藏》第一》:

惟《连山》、《归藏》,言人人殊,大率多以《连山》为伏羲而夏因之,《归藏》为黄帝而殷因之。又谓《连山》以艮为首,《归藏》以坤为首。妇不可以先夫,则坤不可为首也;子不可以先父,则艮不可为首也。伏羲作八卦,重六十四卦,其首皆以乾坤,故曰“乾坤定矣”,何得又首艮、首坤之说?殊足疑焉。以余推之,《连山》者,当如干令升之说,即“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是也。艮位东北,坤位西南,《彖》辞及之四时首春,春始于寅,当东北艮位,艮成终亦成始,故曰《连山》。“首艮”非六十四卦之序以艮为首也。……《连山》、《归藏》明术数者也。郑康成云:“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谓之阴阳之书,则阴阳五行家言也。大幽、堪舆之属,托诸神农、黄帝,《连山》、《归藏》盖即其类。……周公制官,以《连山》、《归藏》存诸太卜,示卜筮之占可参用之而已。……文王屏《连山》、《归藏》而系辞,犹孔子屏辛廖卜、楚丘卜、徒父、史苏等之说而作《十翼》。……然则周公存之太卜,何也?曰以《易》教论,则术数在所屏,以术数论,则《连山》、《归藏》实为阴阳五行之正宗。……

(四)帛书《易》卦序、京房《易》、《连山易》三者的关系:

京房(前77—37年)的老师是焦延寿,焦延寿的老师是孟喜,史家认为这一派的易学不属于《周易》正宗。

《汉书·儒林传》:

(孟)喜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这种不属于《周易》的《易》书只能是《连山》《归藏》之属了。

世传“火珠林”纳甲筮法(即六爻纳甲筮法)源于《京氏易传》,京房《易》卦序与帛书《易》类似,也是分为八宫,八宫之序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六子之序恰与帛书《易》相反。前边已证明纳甲属于《连山易》,帛书《易》卦序也属于《连山易》卦序,所以京房《易》是在《连山易》的基础上创建的。

《易本命》纳甲、京房《易》纳甲、虞翻纳甲、《周易参同契》纳甲的一致性说明纳甲渊源甚早,属于古《易》传承。而爻辰体系(地支)则有京房《易》爻辰、郑玄爻辰、《乾凿度》爻辰各不一致,说明爻辰非古《易》传承,属易家新创而没有定规。

1029日)

京房《易》与帛书《易》有密切的渊源,二者皆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二者八宫排序不同,每宫八个别卦的排序也不同。帛书《易》八宫上卦的次第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的次第是先取与上卦同者,然后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为序。而京房《易》上卦的次第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下卦则是按变卦:初爻动为一世卦,二爻动为二世卦,五爻动为五世卦,以五世卦为基础,四爻动为游魂卦,以游魂卦为基础,下卦全变为归魂卦。游魂卦的下卦是八宫卦主的错卦,故名游魂;归魂卦下卦是八宫卦主,故名归魂。

京房《易》六子以震为首,震为起,起是自下向上振举,故每宫卦序按自下向上变爻。

帛书《易》六子以艮为首,艮为止,故无变卦,每宫皆是上下重卦。

京房《易》和帛书《易》都是建立在《连山易》基础上,京房《易》发展了《连山易》的卜筮系统,其用途仍然是卜筮。而帛书《易》只是用了《连山易》的卜筮卦序做外壳,而照抄《周易》古经的全部卦爻辞。由于《周易》古经富含哲理,孔子云“《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这就为帛书《易》打下了义理说《易》的基础。

隋·萧吉《五行大义》云:“七八为静,九六为动。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气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气消也。……故八静也。……夏殷尚质,以用静爻占之。……周备质文,故兼用动爻。”

李石曰:“按《乾凿度》曰垂皇策者盖伏羲,用蓍卦已重矣。然而世质民淳,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动,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变也。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已。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周易》),不如是不足以应天下之变。

《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爻称七八。《周易》占其变,爻称九六。故帛书《易》卦序以重卦而成,与《连山》《归藏》之旨相同。而京房《易》卦序尚变,但每宫有三个卦的上卦仍是宫主,且每宫的上爻皆不变,此效法“艮止”也,艮,阳在上而止,可见京房《易》与《连山》有密切关系,而且京房《易》的纳甲完全继承了《连山》《易本命》的纳甲。

京房《易》不用卦爻辞,用五行推理,五行源自河图太阳历,前已述《易本命》《连山》与太阳历、河图有密切关系。

帛书《易》的卦序虽然源自《连山易》,但却把《周易》的卦爻辞附着上,这是因为《连山易》的卦辞只是重卦之象,卦辞即最初的六十四卦名。《周易》的《大象传》不言变卦、爻象,而是以上下重卦观象,法重卦之象以修身立德,此是《连山》《归藏》遗风。

笔者在“从《周易》中寻找《连山易》的踪迹”一文中说,姤卦的《大象传》是《连山易》的遗存。夏代君主称。后稷、后羿等的,都是君主的意思。于是我们可以推定《易经》第四十四卦姤的《大象传》“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是夏代的笔法,同时与《说文》对“后”的解释如出一辙:

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施令以告四方”即“以施命诰四方”,姤卦上乾为君为后,下巽为命(巽卦《大象传》“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故愚以为姤卦在夏代《连山易》时期当为“后卦”,后是姤的本字,《周易》姤卦已没有了“后”义,而是遘义(遘,遇也。商周时“后”始用于君主配偶,后,偶也,遂以遘代后),故古本《周易》用“遘”字,唯王弼用“姤”(《杂卦》仍用遘),或得古义也,乾为君为后,巽为命为长女,姤从后从女,正是由姤卦卦象组合所造之字。

学者大都以为《易传》为哲学书,《周易》古经为卜筮书,非也。不惟《周易》,《连山》《归藏》皆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也,此“天人合一”之学即今之哲学,皆有“德义”焉。今以《尚书》虞夏为例论述之:

尚书·虞书·大禹谟》说: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这与大禹《洪范九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之旨相同。大禹谟又说: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此明言天道与人德的关系。

尚书·虞书·皋陶谟》说:

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此明言人德。

尚书·虞书·益稷》说:

帝(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禹曰:……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此明言观象,“日、月、星辰”,“六律、五声、八音”与《易本命》“日、月、斗、四时、五音、六律、八风”类似。又《周易·系辞传》云: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作会”,衣也。“作服”,裳也。上为衣,下为裳,效法乾坤天地也。此人事效法天道也。

“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尚书正义》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夏道”《连山》重山,故以山为国名;辛壬癸甲,《连山》重纳甲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

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是也。

这段文字与《尚书·虞书·益稷》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相似,可见《连山易》实为夏代众多典籍之汇编,《易》六十四卦因上古伏羲所传而列于典籍之首,故以《易》名统之。(2012116 19:29:29

 

201257

(五)帛书《易》崇尚《连山易》的筮法和卦序,故只有“天一地二”章没有“大衍之数”章:

帛书《系辞》之所以只有“天一地二”章没有“大衍之数”章,这是因为帛书《易》崇尚《连山易》的筮法和卦序,其“天地定位”之初经以及卦序的排列都是《连山易》的系统,而纳甲源自《连山易》,《连山易》使用纳甲筮法,不用“大衍五十”筮法,所以删掉了“大衍之数”章。帛书《易》保留了“天一地二”章,这是因为“天一地二”章正是纳甲之源。

《连山》初经卦序为:

         

《周易集解》引虞翻注“天一地二,以至天九地十”之下,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注之,列表如下:

         

         

将以上三栏并列如下:

         

         

         

这个排列与八卦纳甲完全相同,这再次证明纳甲属于《连山易》系统。研究《京房易》和纳甲筮法的学者会发现今之纳甲只是一个摆设,从来没有人使用纳甲来推算,筮法只是使用纳支(爻辰)的五行生克旺衰来推算吉凶,与纳甲毫不相干。这是因为纳甲是远古的传承,虽然后人不用了,但出于敬重祖先文化的传统,所以一直保留在现在。

就像《周易》的“大衍之数”揲蓍从天文历法找依据一样,《连山易》数字筮法也是如此,十天干就是上古的天文历数。数字筮法早在伏羲之前就已存在。1983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裴里岗文化遗址发掘距今90007800年的349座氏族墓葬里,有23座墓内陪葬有多为背、腹甲同出的乌龟壳。这些龟甲多为二、四、六、八的偶数组合(可能已有阴阳概念),在背、腹甲同出的龟壳里,还装有数量不等、颜色不一的小石子。这些龟甲石子就是伏羲氏时代被视为“神物”的筮占工具。大汶口墓地出土龟甲,甲内有四到六粒、十余粒、数十粒小石子,或骨针、骨锥。石子为大小两类大的一类略如樱桃小的一类与豆粒相似。个别龟甲有烧灼的痕迹,这是龟卜的萌芽,可见龟筮先于龟卜。

《大戴礼记·易本命》讲日、月、北斗、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八个数,实际与八卦和纳甲对应,《易本命》属于《连山易》,《连山易》最初筮数用一至八。考古发现的商周筮数卦中出现的筮数绝大多数是一、五、六、七、八,古汉字的数字。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说,从一到四都是积横画为之,故将二、四并入六,三并入一。三十二条筮数卦共有168个数字,奇数和80,偶数和88,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易》以道阴阳,奇数与偶数的数目相对等。这说明商周筮数卦并非用“大衍之数”揲蓍所得,很可能是使用八数筮法(也有可能是十数筮法,或将九归入七,十归入六。也不排除有的筮数卦是“大衍之数”所得)。

周原筮数卦开始出现九,战国天星观竹简筮数卦只有一、六、八、九四个数,秦代四川理番县版岩墓葬中出现的陶制双耳罐右耳铭文一八七一八九,又一个汉代的,左耳外有一六十。

《系辞》“天一地二”章在古文《易》中与“大衍之数”章分开,说明西周时期数字筮法与“大衍之数”揲蓍之法并行于世,愚以为“大衍之法”程序繁琐,与高深的天文历数密切相关,应该属于周室的“天机”,可能为王室成员如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专用,“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十数数字筮法操作简单,可能为大夫、士族所通用。而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只有“天一地二”,这是基于帛书《易》尚《连山》的传统。

《易本命》(《山书》)言“三百有六十”为“乾坤之美类”,《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章言“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两者足以相发明,可见《周易》大衍之数、乾坤之策是对《连山易》筮法的继承和发展。(20121028 09:25:16

 

五、水族《水书》与《连山易》的关系:

水族《水书》与《连山易》的关系,学者们论述最多。水书先生谢朝海在“水书《连山易》与《周易》的异同”文中说,水书易水语的读音为连散”,即“连山”(按:《易本命》三为艮,为山,三、散、山音近假借)。水书《连山易》中也有类似于京房《易》的占筮体系,纳甲、爻辰完全一致。

水书研究专家韦章炳先生在“刍议《连山》、《水书》与含山玉版之谜”一文中认为水书就是失传了数千年的古易《连山》。韦章炳先生介绍了他的三个重大研究成果:一是水书可以破解6500年前含山玉版之谜;二是水书就是失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易《连山》;三是水书中的“口头水书”就是上古“口头易”的遗存。韦章炳先生从六个方面充分论证了以上观点。他认为,一是古人叙述《连山》易时说的“山山相连”是水文字的“山”;二是水书和《连山》都有八万言;三是水书与《连山》一样,都是古代卜学,且以“言”的形式表述易理;四是水书与《连山》不仅都以“山”为卦,且有两个相同的山名;五是水书和《连山》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即80%是干支符号;六是从水文字是象形文字的特征分析,很多专家已经研究认为水书的创制年代与《连山》大致相同。他还认为“口头水书”中含有大量华夏古音等。

52万字的《中国水书探析》是韦章炳先生潜心研究水书几十年的学术性专著。书中介绍说,《水书》有八山:

艮为艮山,水语读“敢棍木”,

震为整山,水语读“整控人”,

巽为亨山,水语读“亨土棒”,

离为历山,水语读“历雅蒙”,

坤为奋山,水语读“奋丧夫”,

兑为兑山,水语读“兑哈南”,

乾为兼山,水语读“兼朵马”,

坎为坎山,水语读“坎朵牢”。

愚按:水语的第一字是卦名,后两字言卦德。

艮、敢,音近假借。震、整音近假借。巽为风,风、亨音近假借。离为丽,与历音近假借。坤为顺,与奋音近假借。乾为健,与兼音近假借。

艮为止,“敢棍木”或为以棍木遮拦。震为“整控人”,即管理人,李过《西溪易说》引《归藏·初经》震为釐,釐,理也。巽“亨土棒”,巽为木。

离为“历雅蒙”,《太玄·文》:“罔、直、蒙、酋、冥。”《玄文》并说明:“直,东方,春;蒙,南方,夏;酋,西方,秋;罔,冥,北方,冬。”黄寿祺案:“直之言殖也。直为繁殖,故以为春;蒙为蒙覆,草木修长,故以为夏;酋为蓄聚,万物成就,故以为秋;罔、冥为闭藏,无形,故以为冬也。”故离为蒙。

坤“奋丧夫”,坤为母也,母寿长于父也。“兑哈南”,义不明。“兼朵马”,乾为马也。“坎朵牢”,坎为劳卦,《西溪易说》以坎为,“”、“牢”皆的假借。坎为陷,《荀九家》“坎为桎梏”,故坎为牢。

《西溪易说》引《归藏·初经》:

初乾其争言。(按:《说卦传》战乎乾)

初坤荣荣之华。(坤卦古有草木之象,《坤·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

初艮徼徼鸣狐。(《说卦传》艮为狗,为黔喙之属。故亦为狐。

初兑其言语敦。(兑为言)

初荦为庆身不动。(坎为劳)

初离离监监。(《说卦传》:相见乎离。监,见也。)

初釐燂若雷之声。(震为雷)

初巽有鸟将至而垂翼。(其义不明。巽为进退。《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 王弼注: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

六、秦简《日书》与《连山易》的关系:

《水书》主要内容是《日书》。水书研究专家韦章炳先生说过:“水书和《连山》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即80%是干支符号。”干支五行是《连山易》的主要特征。夏后、商王名字多使用天干。《日书》在先秦竹简中频繁出现,而且往往与《易》类并列,如与秦简《归藏》一块出土的竹简中就有大量的《日书》。根据桓谭《新论》“《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简”的特征,秦简《归藏》四千余言已符合《归藏》全貌,故《日书》当属于《连山》系统。

根据晏昌贵简帛《日书》与古代社会生活研究”一文的介绍,近年来,在考古发现出土的战国秦汉简帛中,即含有大量的《日书》及相关的文献材料,计有:湖北江陵九店楚简《日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日书》残片;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种;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甲乙种;湖北沙市周家台关沮秦简《日书》;湖北江陵岳山秦牍《日书》;江陵王家台汉简《日书》;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日书》文本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以天文历法为经,以生活事件为纬,以五行为基本理论,共同交织成一幅日常社会的多彩画卷。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有艮山图,图文如下: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此所胃(谓)艮山,禹之离日也。从上右方数朔之初,日及枳(支)各一日,数之而复从上数。【日】与枳(支)刺艮山之胃(谓)离日。离日不可以家(嫁)女、取(娶)妇及入人民、畜生(牲),唯利以分异。离日不可以行,行不反(返)。

按:《说卦传》“艮为山”,《连山易》为夏易,首艮。《日书》说艮山图为大禹作,艮山图轮廓形似“山”字,故艮山图属《连山易》。文中“日”为天干,枳(支)为地支,按朔(初一)甲子日自上右向左数,得夹(刺)艮山干支:丙寅、甲戌、戊寅、辛巳、己丑、癸巳、丙申、甲辰、戊申、辛亥、己未、癸亥,此与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日书》 三一八上“离日”吻合:“丙寅、甲戌、戊寅、辛丑〈巳〉、己丑、癸巳、丙申、甲辰、戊申、辛亥、己未、癸亥,是谓离日,不可入官。”辛丑或为辛巳之误。

 

七、从《说文》十天干释读以及古文字看《连山》八卦纳甲: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

按:乾纳甲,乾为首,故甲象人头。

“乙:象春草木冤屈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乙承甲,象人颈。”

按:坤纳乙,坤为地,顺承于天,故坤乙象人颈。坤为柄,柄,颈也。

“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从丙。徐鍇曰: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

按:艮纳丙,艮为门阙,字甲骨文、金文皆象门

“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

按:兑纳丁,兑为口,位在酉(西),丁字古文象牖(窗),酉牖同音。

“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

按:坎纳戊,戊,我也,吾也,故戊为躯干。戊,从戈。迫脅,以威力恐人也

“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按:离纳己,“象人腹”,《说卦传》离“其于人也,为大腹”。己,自己,故为腹。

“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庚承己,象人脐。”

按:震纳庚,震为雷。雷字金文含申字,申,庚也。

“辛: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承庚,象人股。”

按:巽纳辛,“象人股”,故《说卦传》“巽为股”。

“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壬承辛,象人胫。”

按:乾纳壬,《说卦传》“战乎乾”。帛书《二三子》曰:“龙战于野者,言大人广德而下接民也。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按:坤纳癸,象人足,足接地,坤为地。水土,皆地也。

 

八、“八万言”《连山易》体系汇集:

(一)《连山·初经》: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发现于晋汲冢书,误以为是《归藏·初经》。彝族八卦流传至今,与《连山·初经》同(神农先天八卦)。

(二)《连山易》纳甲:乾纳甲壬、坤纳乙癸、艮纳丙、兑纳丁、坎纳戊、离纳己、震纳庚、巽纳辛。文献最早见于《易本命》,京房《易》、《参同契》沿用之,散见于甲骨文、金文和《说文》。

(三)《连山易》六十四卦序:即帛书《易》六十四卦序。发现于1973年出土西汉马王堆帛书《易》。

(四)《大象传》是《连山易》卦辞之遗存(另成文)。

(五)《连山易》后天八卦即传本《说卦传》后天八卦。干宝引用之。

(六)《连山易》八经卦类象即传本《说卦传》类象。

(七)《夏小正》属于《连山易》的天文书(还有《左传》所引的《夏令》)。

(八)《山海经》属于《连山易》的地理书。

(九)《大禹谟》、《皋陶谟》、《益稷》、《洪范九畴》属于《连山易》的人文书。

(十)《易本命》《山书》属于《连山易》体系。

(十一)河图、太阳历属于《连山易》理论基础。

(十二)《灵枢·九针论》《孙子算经》皆《连山易》遗法。

(十三)《水书》属于《连山易》体系。

(十四)《日书》属于《连山易》体系。

(十五)《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属于《连山易》之医书。《神农本草经》以山石矿物(硫磺、朱砂之类)为上品,艮为山石也。《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揭开了“仲景方”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