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癌防治三部曲之胃黏膜萎缩防治进展

 penazy 2016-12-15




导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1]CAG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萎缩、减少或消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腺上皮异型增生等表现,是胃炎演变的一个关键环节[2],且为胃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CAG虽然在临床中被定义为良性疾病,但是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CAG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流行病学现状


CAG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与年龄有关,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的CAG发病率在52%~80%,显著高于青壮年[3]。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青壮年发病率也在明显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及广大临床医生的注意。从性别上来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CAG病因复杂多样,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贫血、上腹部不适等[4]


发病机制


胃黏膜萎缩的病因错综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综合性因素,如胃黏膜的慢性刺激、Hp感染、慢性酒精中毒、胆汁返流、饮食不当(高盐、霉变、亚硝胺及腌制、烟熏、油炸、烘烤食品等)、环境因素(吸烟、饮酒、接触石棉、橡胶、制革、氯气、粉尘、重金属污染等)、胃肠道血流量不足、自身因素(年龄大于50岁、胃癌家族史、体虚多病、抑郁焦虑、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可诱发并加重胃黏膜萎缩问题胃黏膜腺体萎缩可分为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前者腺体被肠上皮或幽门腺上皮取代,后者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所取代[5]。胃腺颈部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分化为胃黏膜细胞,当受到持续的炎症刺激、自身抗体或其他因素作用时转向增殖为肠的细胞,如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基因型学说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根据Correa P[6]的胃癌发生、发展模式学说,胃黏膜萎缩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IL-1β-511T/T基因位点增加胃黏膜萎缩发生风险,且IL-1β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在胃黏膜萎缩中起到一定作用。


供血异常学说


[7]等研究发现CAG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使腺体萎缩,胃酸分泌较低,pH值可达6~7,不能刺激胃黏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 ,GMBF)增加。由于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胃黏膜容易受损,加重腺体萎缩,这可能是CAG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该研究结果与李兆申[8]等报道一致。


凋亡与增殖学说


潘传敬[9]等的报道指出,高水平的异位增殖和异位凋亡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更高的更新率,这也是CAG细胞动力学的突出特点,它造成了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更新的不稳定性。特别是CAG的凋亡增殖比和凋亡强度最大,表现出凋亡增殖失衡和腺体过度凋亡,且凋亡主要集中在腺体底部和颈部,这可能是引起黏膜固有腺体减少,黏膜萎缩变薄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过度凋亡可进一步刺激细胞增殖,促使增生细胞产生功能和形态变异(如化生和抗凋亡的细胞克隆),以致于发生突变和癌变。


治疗


一、规范治疗方法


CAG在我国胃炎患者中占20%,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合并并发症,甚至合并胃癌。临床上的规范治疗方法经过大量研究实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比如常规开展弱酸治疗、胃黏膜保护与胆汁反流抑制治疗


二、切断病情演变路径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CAG尽管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不同,但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观察,两者十分相似,提示我们CSG和CAG是同一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萎缩、减少或消失最终演变成后者,因此对CSG进行早期积极治疗,可预防其胃黏膜以及腺体萎缩发展成CAG。


三、逆转胃黏膜萎缩


对于已经出现胃黏膜萎缩的患者,早期进行逆转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方法包括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叶酸、维甲酸系肿瘤分化诱导剂等,可能具有逆转癌前病变的潜能。


目前国内外尚无逆转胃黏膜及腺体萎缩的特效办法。不少学者认为,若早发现早治疗,CAG病变部位的萎缩黏膜及腺体可以逆转,或转化为CSG甚至痊愈。


近些年来,国内消化领域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逆转胃黏膜萎缩的方法,其中羔羊胃提取物维B12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在樊代明院士的亲自指导下,汇同包括17 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了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IV 期临床试验,用于观察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对于胃黏膜及腺体萎缩的逆转效果。


1、各部位萎缩有效率:59.61%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对CAG患者胃体大弯、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及胃窦大弯萎缩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各部位萎缩有效率


2、各部位萎缩逆转发生率:19.96%


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对CAG患者胃体大弯、胃体小弯、胃窦小弯及胃窦大弯萎缩逆转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各部位萎缩逆转发生率


结语


导致胃黏膜萎缩复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有外部环境因素、生理性因素外,还有内在因素。陈美清[10]等报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胃溃疡病史、主食汤泡饭等可增加胃黏膜萎缩复发概率。因此,为了降低胃黏膜萎缩的复发率,应当注重对这类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加强有关高风险因素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掌握一些有效预防胃黏膜萎缩复发的方法,如鼓励患者适当增加水果的摄入量,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等,以降低胃黏膜萎缩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滑动可查看全部)

1 .GentaRM.Atrophyandatrophicgastritis:onestepbeyondthe

Sydneysystem[J].Ital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8,30(Suppl3):S273-275.

2 .房静远, 刘文忠, 李兆申, 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2013,41(01):425-426.

3 .王凤霞. 自拟胃炎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袁2014(16): 29-30.

4 .于成利.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 J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01.

5 .Busuttil R A, Boussioutas A. Intestinal metaplasia: A premalignant lesion involved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9,24(2):193-201.

6 .Correa P.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Cancer Res,1992,52(24):6735-6740.

7 .张玉,林庚金,金惠铭,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2):101-102.

8 .李兆申, 周岱云, 许国铭,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在内镜下测定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血流量. 内镜,1989, 6( 3):136.

9 .潘传敬,钟萍,黄晓蓉,等.胃粘膜萎缩与肠化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2):143-146.

10 .陈美清,李明春.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4):300-3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