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邪

 昵称36838910 2016-12-16

暑为夏季主气,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胜则地热”,故暑天火热之气使人致病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时病论·卷四》说:“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中医文献有阴暑、阳暑之名。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张介宾说暑“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日阴暑、曰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有关内容详见后“文献选录”)阴暑、阳暑的提法,后来遭到王士雄的反对。《温热经纬·卷三》雄按:“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或云阳邪为热,阴邪为暑者,甚属不经。经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是暑即热也。”“更有妄立阴暑阳暑者,亦属可笑。……其实彼所谓阴暑者,即夏月伤于寒湿耳。设云暑有阴阳,则寒亦有阴阳矣。”故一般认为阴暑的提法欠妥,这样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所以,以下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指暑热邪气而言。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阳热亢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等。《医学心悟·三卷》说:“大抵暑证辨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的。然有伤暑、中暑、暑闭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渴、妄言也;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被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

(2)暑性升散暑性升散,易伤津气。故暑邪侵入人体,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汗多则易耗伤津液,见口渴喜饮、尿短赤等。汗多气随汗泄,则致气虚,见气短、乏力、体倦等症。《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说:“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宜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味。”《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又《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所以说暑性升散,耗伤津气。

(3)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常见暑湿相兼为病。《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暑》说:“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又内湿素盛之人,容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湿相合证。如《医门法律·风湿论》说:“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动内湿,两气交通,因而中暑”。其临床表现除有暑热症状外,尚有湿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

应当指出,暑多挟湿,不能理解为“暑必兼湿”。正如《温热经纬·卷三》雄按:“暑与湿原是二气,虽易兼感,实非中暑必定有湿也。”临床上必须同时见到暑热及湿邪相合的证候,方能诊为暑湿证。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凡具有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证候,皆应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药治疗。兼有湿邪的暑湿证,又应清热解暑化湿。若暑热化火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之变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等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