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 【语译】在人类所患的各种疾病中,首先值得注意的要算是中风病。这种病大多是急骤发作的。引起这种病的风邪是由四面八方来的。 【注释】中风:中(zhong)风,病名。见《内经.邪气藏府病形篇》等。亦称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科,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的病症。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均认为以外风为主要因素。金、元时代,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元.王履(王安道)又将本病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种。《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在辨证方面,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脏,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然而对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当辨明闭证和脱证的区别。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八方: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八个方位。 【原文】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 【语译】诊断中风症,应分辨闭症与脱症,二者是大不相同的,治法当然也不同。闭证要用疏通的方法,以小续命汤力量最为雄厚。脱证要用固守元气的方法,不使元气虚脱,用参附汤最有功效。 【注释】闭与脱:风邪侵入人体后,陏着病人脏腑寒热虚实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证候;若病人素有郁热,则多见闭证。闭证的症状是神昏不语,痰涎涌塞,牙关紧急,面赤,两手握紧,脉搏有力,或二便闭结,应先用开窍醒神的方法来治疗。如脏腑本属虚寒的,则多见脱证。脱证的症状是不省人事,口开手撒,汗出如珠,二便失禁,肢体厥冷,脉微欲绝。应该急用回阳救逆或益气固脱的治法。 【原文】顾其名,思其意,若舍风,非其治。 【语译】中风这个病,顾名思义,是由于中了风邪而引起的。因此,如果放弃以治风邪为主的治法,那就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了。 【注释】舍(she),放弃的意思。 【原文】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 【语译】关于中风的病因,在金元四大家中,刘河间认为是由于火盛,李东垣认为是由于气虚,朱丹溪认为是由于痰多的原因所引起。后世医家为了与前面所谈的由于中了风邪所引起的”中风”相区别,将火、气、痰所引起的中风称为”类中风”。总之,刘、李、朱三人的说法,虽各有其独特的见解,但究属是一家之言,难免都有片面性。 【注释】三子:指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对中风成因,刘河间主火盛,故治实火用防风通圣散,治虚火用地黄饮子;李东垣主气虚,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主痰多,故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小家伎:伎同技字,即指技术,才能。小家伎,在这里是指刘、李、朱三人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算是治中风病的”大家”。 【原文】喑喎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语译】当中风发作之时,若出现口不能说话,口眼喎斜,倅然倒地等症状,当以急救为主,其次再用柔润的方法;此外,还有一种填空窍的方法,可以根据《金匮要略》所列的方法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