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破译5:韩非子领悟的道德仁义礼

 天和图书馆21tc 2016-12-18

道德仁义礼是西周礼乐制度的理论基础。了解道德仁义礼的概念,对于我们了解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和《周易》的真实情况很有帮助。对于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韩非子说得最清晰透彻。

韩非子在《解老》中说:

道,是万物本来的面貌,万理的综合汇集。理,是形成万物的纹理;道,是万物形成的原因。所以说:“道,是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万物各自有了条理,就不能互相逼迫,所以理是对万物的控制力量。万物各有不同的理,而道综合汇集万物的理。

德,是人们内部所具有的东西;得,是人们从外部得来的东西。“上德不德”,说的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精神不放荡游移于外界。精神不放荡游移于外界,自身的内在本质就能保全。自身的内在本质能保全,就叫做“德”。“德”是得之于自身的。凡是德,都是靠顺应自然、无所作为而聚集成的,靠无所贪欲而造成的,并凭借不思虑而得以安宁,凭借不使用而得以巩固。

仁,是指一个人出自内心欣然爱别人。他高兴别人得到幸福,而不高兴别人遭到祸害;这是发自内心的不能抑制的感情,不是要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说:“最上等的仁是做了仁爱的事,却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才做的。”

义,是指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父子、贵贱之间的区别,知己朋友之间的交往,亲疏、内外的区分。臣子侍奉君主适当,在下位的人怀恋上位的人适当,儿子侍奉父亲适当,低贱的敬奉高贵的适当,知己朋友之间互相帮助适当,亲近的处在内而疏远的处在外也适当。义就是指处理这各种关系要适当,适当的就去做。所以《老子》说:“上等的义是实践义,而且是有所为才去实践的。”

礼,是是用来表现感情的,是各种义有条不紊的表现,君臣父子的正确交往,也是用来表明贵贱和贤与不贤的区别的。心中怀着某种感情而不能用言语表明,因此用急步向前和低头跪拜等方式来表明;内心确实爱慕但别人不知道,因此用好话繁言来申述。礼,是用表现在外的操行来表明内心的情感的。所以说:“理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凡是人们被外物所感动,却不知道这是他本人的礼。一般人行礼,是用来尊重别人的,因此有时勉力而行,有时懈怠不行。君子行礼,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因为是为了自身的修养,所以精神专注而成为上等礼;上等礼精神专注,一般人却三心两意,所以二者不能相应;二者不能相应,所以《老子》说:“上等礼实行起来没有人应和。”

道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日积月累就有功效;德,就是道积累的功效。功效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实际存在的事物(事成功立)就有光辉;仁,就是德的光辉。光辉有色泽,色泽又有表现它的具体事情;义,就是表现仁的具体事情。事情有它的道理,而道理有它的文彩;礼,就是义的文彩。所以《老子》说:“丧失了道以后就丧失了的德,丧失了德以后就丧失了仁,丧失了仁以后就丧失了义,丧失了义以后就丧失了礼。”

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作品  文/一艸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