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书无百日功

 白鹭吟 2016-12-18


 >>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号:shufaorg

>>中国画坛网官方微信公众号:zghtwnet

>>书艺公社www.shufa.org      中国画坛网www.zghtw.net


 
同一词汇,不同语境,往往会产生错觉或误读,是汉语丰富意蕴的特征之一,也是汉字词汇瑰伟的魅力所在。“书无百日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虽然是一句大白话,但由于理解上的不同,使它穿越千年,成为书坛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唐代书法家徐浩《论书》说:“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工通功)’,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显而易见,徐浩以汉代张之和隋代智永和尚为例,深刻揭示了学书长久的时间维度。东晋“书圣”王羲之以长者的口吻和行家的气势,私授儿子王献之学书秘诀。他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之心,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知友。穷研篆籀,省工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之者,两月即见功成;大无灵性者,百日亦乱其本。”这段神秘的学书经验流传甚广,尤其是短则“两月即见功成”,长则“百日亦乱其本”,与唐代徐浩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我们联系前后语境,并不难发现王羲之与徐浩观点的异同。王羲之的论述,针对初学者,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汉字书写的方法。比如,间架结构和用笔方法的掌握。徐浩的论述,应指成熟与提高,学习书法的较高目标。一个会写,一个写好,二者程度不同,出发点当然有异,标准和要求肯定有所区别。“书无百日功”,对于初学者来讲,既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学习书法基本规律的体现。如果我们把初学者的门坎设定得很高,使人望而却步,就会吓退热情的参与者。从技术层面来讲,汉字书写的初步规律掌握起来并不复杂。以学习楷书为例,首先学会执笔、运笔,然后找来字帖,用米字格,按照“永”字八法,练习它十天半月,恐怕字的雏形就出来了。待熟悉掌握用笔和结字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了。写出合乎规范又容易辨认的汉字,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书无百日功”,也可以正解为督促书法爱好者快速入门的灵丹妙药。




然而,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书无百日功”似乎告诉我们,学书并不容易,并不能速成。书法的个性风格、质量品质,非朝夕能够达到,苦其心智,饥其体腹,方能“人书俱老”。书法抽象的点画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不可以随心所欲的组合;书法点画的起止断连有严格的法则,不能任心所为,假如走样,失去辨认的基础,书法也就不称为书法了。书法点画的不可逆性,增加了书写难度,熟练掌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书法点画动态组合的复杂性,决定了书写的不确定性,即使熟练掌握了书写技巧,也不能保证笔锋触纸,就能达到心理预期。所以,遗憾的艺术就是对书法特点的高度概括。难以把握,变动不居,不确定的艺术活动,百日即成,显然戏言。




书法点画的品味和质感,靠徒手作业来完成。指、腕、臂乃至全身的肌肉运动,身体姿势的正确,肌肉传导力量的程度,都是呈现理想点画的根本依托。变化多端的点画形态靠肌肉记忆来实现,肌肉记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久训练,点画的起承转合、提按断连,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肌肉记忆不像大脑记忆那么清晰自觉,它模糊不清,机械呆板,全凭体验感觉,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多次也未必能够实现。为了解决书写的肌肉记忆问题,古人想了很多办法,临帖就是其中之一。基本途径是照猫画虎,比葫芦画瓢,选择古典精品,一笔一画感觉体会先人的用笔。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少则二三十年,多则四五十年,理想状态是活到少临到老。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写手生”,说的就是肌肉记忆训练问题。这种训练伴随着一个书写者的一生。



一条断断续续、交叉缠绕的线条,一挥而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外国人难以理解,国人也不无轻视,连古人都戏言“小道”。的确,咋一看,书法点画的表现形式似乎极其简单,单纯的点画组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书写者积习一生才能写出那么有味的一笔,简单的表面隐含着书写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人生追求,没有一双“慧眼”,怎么能够看得懂呢?俗话说:简约并不简单,越简单的东西越复杂。围棋简单,黑白棋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棋子落到哪一点都可以。然而,我们想过没有,最合适、最理想的那一点究竟在哪里?历史上之所以有无数棋士苦苦追寻它的真谛,就在于它简单而复杂的无穷变化。书法何尝不是如此。一支笔、一张纸,每个人就可以写出白纸黑字。写出的虽然都是白纸黑字,但为什么王羲之与颜真卿、苏东坡与黄庭坚、徐渭与董其昌、傅山与朱耷有那么多不同?王羲之的灵巧,颜真卿的厚重,徐渭的连绵飞动,朱耷的弹性张力,都是他们人生际遇的外化,性格气质的彰显,情绪追求的流露。这种自内而外的视觉图式,并不是随便一笔就可以兑现的,它需要一生的积蓄,学识、修养、为人、处事,那怕是失败与成功、挫折与顺利,欣喜与烦恼,都贮存其中。没有复杂的人生经历、渊博的知识贮备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哲学,那一笔能够那么生动,那么充满情趣吗?活到老,学到老,书写到老。只有复杂的人生境遇融入到深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巧之中,才可能写出意趣盎然的书法来。那种缺乏功力和技巧术的投机取巧和人生历练,反映不出人的本质追求,又有什么书法可言呢?



书法发展到今天,完全退出文化精英阶层和实用领域,社会作用与价值基本等于零,纯粹消遣把玩,因此,保持书写动力是个长期的问题。汉字书写的兴趣爱好可变性较强,它会因为工作压力而削弱,会因为生活无奈而减退,保持旺盛的书写精力很重要。书写的所谓作品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能否以一贯之,是检验一个书家书写态度的试金石和分水岭。书法是一种调节心灵、滋润情感的个性修为活动,精神状态始终处于孤独寂寞之中,战胜外部世界的诱惑无处不在,忍耐和寂寞伴随终生。汉字书写还会遇到发展瓶颈的问题。诸如,经年累月的临帖,新鲜感消退的问题?写到一定程度无法突破既有习惯的问题?书法风格和个性的形成问题?一再重复别人或自己的问题,等等,现实而且棘手。这些都经常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勇气。正确对待和解决,化被动为主动,将汉字书写进行到底,才能真正把字写好。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写者,之所以硕果累累,无不毕其一生的努力。东晋“书圣”王羲之幼年师从卫夫人,五十多岁才写出流芳百世的《兰亭序》。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的《多宝塔碑》,点画敦厚,结字欹侧,成为后世书学的经典。“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四十多岁学习苏东坡,“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明代丰坊的学书规划从七八岁开始临摹楷书,二十四五岁,才能从唐隶上溯到汉隶,四十多岁还未成形个性,真正写出风格就更晚了。学书有阶段,会写是初级阶段,写好是提升阶段,成为顶于立地的书法家,时日更久。有人主张“宜白首攻之”,有人说“百艺率三年可成,独书用毕生之力”,并非危言耸听,书法史已经做出明确回答。
 
2016/1/11



书艺公社是2002年创立的中国书法专业门户网站。书艺公社创建至今已有注册会员逾十万人;全站帖子量级达至二百万级;高清海量资料珍贵图片逾千万幅。推介传播历代及当代书画名家及中青年书画家近万人;纪录了从2002年以来业界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展览、活动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永不落幕的 展馆、“当代书画史资料库”!



书法研习馆开馆——

发现志同道合的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