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育儿|家长如何做才能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 主播:冬林

 旺仔与大眼睛 2016-12-19

爸爸妈妈们,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一起收听育儿知识!


兰亭声音杂志 · 亲子育儿

家长如何做

才能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主播:冬林     编辑:兰亭声音杂志(ltlssywsh)

文章来源:给孩子最好的(zuihao8888)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3:44 听 · 兰亭声音杂志 · 冬林 来自兰亭朗诵书院


  现今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 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

  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针对爱和管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那么代替惩罚有哪些好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技巧和一些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这条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这条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这条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比如: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家长会说:“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家长会说:“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这条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会说:“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会说:“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再比如: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而正例(家长)会这样说:“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 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这条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比如: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会说:“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而正例(家长)会说:“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条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管教的方式是:“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会说:“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这条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比如: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会说:“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会说:“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家长们还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比如: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

  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其次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第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第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第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这点(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爱你的爸爸”等等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