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窑:类玉似冰 青瓷绝响

 天宇楼33 2016-12-19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自唐代起,大量外销亚、非各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越窑概说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关于越窑的涵义,最常见的有二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越窑窑址分布在古越国范围之内,因此,越窑的“越”为越国之“越”;多数学者则依据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认为唐代通常以州名窑,越窑为唐代越州窑的简称。《秘色越器》诗中赞美的越窑秘色瓷是上林湖窑场所产的秘色瓷,这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实,笔者认为越窑是对唐代上林湖窑场为代表的“越州窑”之简称。

“秘色瓷”为上林湖窑场所创制。对于它的研究,首先必须界定其涵义。“秘色”之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此后在历代文献中亦屡见不鲜。[详细]

越窑釉色一窥

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着称于世。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五代时期,越窑的釉色,前期主要以黄为主,后期则主要以青为主。[详细]

文人墨客的激赏

越窑的釉色类玉似冰,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陆龟蒙曾作《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中也说:“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施肩吾在《蜀茗词》中,赞美越窑道:“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徐寅在《贡余秘色茶盏》中,更是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句子。[详细]

  • 越窑的装饰特征

    越窑的装饰特征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详细]

  • 越窑青瓷的造型设计

    青瓷的人物塑像虽没有秦始皇陵陶俑那样的雄伟气魄,也没有唐三彩俑那般的华丽色彩,但它却以小巧玲珑的造型,变化万千的仪态和丰富深遂的内涵而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千恣百态的青瓷人物塑像多出现于青瓷佛寺罐和塔式罐上。三国西晋时期,塔式罐上的群体胡俑,造型尤其生动活泼,常见有杂耍、舞蹈、跪拜或伫立等情形。杂耍的胡俑多用捏塑法成型,姿态灵活多变,经常见到是抛丸、倒立等形象。[详细]

  • 越窑青瓷的纹饰特征

    唐代早期越窑瓷器纹饰并不多见。唐代中期纹样明显增多,有鱼纹、荷花、荷叶等。荷花变化丰富,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五代越窑植物纹有仰覆重莲瓣纹、荷纹、波浪纹、龙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罂等的腹壁,盒的盖上。北宋早期,陶瓷的花纹明显增多,花卉纹有莲瓣、牡丹、菊花、团花、波浪、龙纹、鹦鹉纹。北宋晚期,无论是纹饰的装饰还是题材均明显不及以前。[详细]

越窑与中国制瓷历史

考古发现,相当于中原的夏商之际,浙江境内就有原始瓷出现,商周时期已普遍流行,春秋战国趋高峰期,战国中晚期至秦汉进入探索“转型”阶段,西汉至东汉早期逐渐形成青瓷地方特色,东汉中晚期走向成熟的越窑青瓷,成为了中国最早瓷器。浙江境内数以千计的历代窑址,是一部完整的越窑青瓷发展史。[详细]

越窑与中国经济社会

越窑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乘、产量巨大,既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又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发现,古代沉船中有大量的越窑瓷器,这说明越窑瓷器还是重要的外贸产品,专家估计越窑的出口数量将是非常惊人的。与中国的丝绸一样,中国的瓷器也受到国外青睐,越窑青瓷的大量外销,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详细]

越窑与中国制瓷产业

越窑青瓷成熟后,产品在全社会被广泛接受,产业不断扩大,产区覆盖浙江全省,并迅速辐射到周边广大地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为后来的“南青北白”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一直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窑系之一。越窑长期积累的工艺和技术,对后起的制瓷业,如龙泉窑、南宋官窑、耀州窑等,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详细]

越窑与世界文化

越窑青瓷对外的输出,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埃及以及非洲等国家对越窑青瓷欣赏和追求,并全进行仿制,丰富这些国家精神生活和陶瓷业的发展,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中华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详细]

初创期:东汉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详细]

大发展:三国两晋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代表了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最高工艺水准。[详细]

全盛期:隋唐五代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晚唐时,秘色瓷的成功烧造,更是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详细]

继续发展:北宋早期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详细]

衰落期:南宋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上林湖一带窑场兴旺起来,使濒临消亡的越窑一度起死回生,出现了一个短暂繁荣的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专烧宫廷用瓷的同时,越窑终于停烧。[详细]

  • 发现:法门寺与秘色瓷

    1981年8月24日,在一场暴雨后,法门寺十三级宝塔突然从中裂开,半边轰然坍塌。1987年4月3日,在重修原塔清理塔基时,无意中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唐代地宫。在一块名为“衣物账”的石碑上,撩开了秘色瓷神秘的面纱。[详细]

  • 地位:臣庶不得使用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难度大。秘色瓷在晚唐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的确是“臣庶不得使用”,它因而远离百姓,高高在上了。[详细]

  • 详解:秘色瓷与中国美学

    秘色瓷具有千余年的历史,它的优雅大气体现了人们在历史演变中凝聚的生活理想、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承,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蕴藏着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一种一脉相承的美学理念。[详细]

  • 探秘:越窑与柴窑

    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曾赞美“秘色瓷”道:“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的前部分,是赞美越窑瓷器的颜色,后面是希望将来都能烧出这种颜色,人们认为柴世宗喜欢这样的瓷器,故称之为“柴窑”。[详细]

看器型

不同时代的越窑产品种类和器型、器形都有不同的变化。五管瓶和以包括谷仓罐、魂瓶等在内的堆塑罐,都是越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类,这些瓷器的器型演变,都是鉴定越窑瓷器的重要依据。此外,盘碗类的底足演变,盘口壶或罂的口颈、系纽位置、体形变化,鸡首壶的鸡头、执把、系纽变化等,也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详细]

看装饰

东汉时期,越窑瓷器的装饰以拍印几何纹为主,范印杉叶纹、刻划弦纹和波纹次之,印贴佛像与铺首、捏塑胡俑和动物及建筑辅之。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的装饰以压印网格纹带、戳印联珠纹带为主,范印、刻划、印贴纹样和捏塑造型兼之。东晋、南朝时期,开始出现刻划莲瓣纹和褐色点彩装饰。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流行刻划纹饰。[详细]

看胎釉

除了器型特征,胎釉也是瓷器鉴别中的重要依据。越窑瓷器主要是青釉,也有少量黑釉瓷。早期越瓷的青釉色不稳定,同窑同烧的瓷器,甚至同一件器物,釉色有深有浅,泛绿、泛黄、泛灰现象普遍,纯正的青色反而少见,自唐代起,采用匣钵装烧,这种情况有所改善,然而唐代的器物中依然有青黄和青绿釉色,北宋的器物中还有泛蓝灰色的。[详细]

越窑鉴定之憾

越瓷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带来的变化有的很典型,有的却比较细小、微妙。因而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准确鉴别。在正常情况下,考古出土文物都有较为完整的信息链,鉴定相对容易,同时相对准确。但是,现在遇到的需要鉴定的越窑瓷器,大多属于非考古出土的散件,即使经过鉴定确定为越窑瓷器,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大打折扣,令人遗憾。[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