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渐华 2016-12-19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五千年三易成经”系列上篇

【重磅】《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老家许昌

文‖范文典 程煜


“你们禹州为什么有好几座山的山名都带“连”字,禹州的村庄名亦有不少带“连”字呢?……”

1988年某天,任许昌二轻局局长的我,在向外交部、轻工业部、国家经委、计委、外经贸委五部委汇报禹州神垕钧瓷做国礼的扩大会议上,会议参加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家尚明轩先生(许昌人)突然问了我上面这个似乎与会议无关的问题。

我只知道禹州老城里有连堂书院,还有八卦洞,真不知道这“连”字的奥秘。作为禹州人,我羞红脸嘟哝道:“不清楚……”尚老叮嘱我“回去调查一下,给我个信儿”,我答应了。

我不是学历史的,再加上工作也不在禹州,一忙起来就把这事搁置一旁了。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没想到,接下来的六七年里,这样的问询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人群从普通百姓上升到历史学家、国学大儒,其中有河南大学党委书记王才安教授、康永彪教授,北京大学王连教授,清华大学杨根教授,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主任余世诚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家、易学家、哲学家、原中国易经研究会会长唐明邦教授等,后来中国社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也来咨询。他们关注的问题与尚明轩教授不约而同:禹州带“连”字的山、村庄和书院与传说中的《连山易》有无联系……

此时,您可能会问:什么是《连山易》?为什么这么多知名专家学者关注《连山易》?《三字经》云:“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祥。”三易合称《易经》,现代人皆知《周易》,而《连山易》和《归藏易》是何时何地何人写成是何内容却鲜为人知,也许,“连”字成堆的禹州这里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答案。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我终于坐不住了。

1997年退休后,我跑遍了禹州的22个乡镇还有禹州相邻的县市。禹州东临许昌,东南接临颍,南面是襄县,西南为郏县,西面有临汝,西北有登封,北面有新密,东北有新郑和长葛,我一一前往做调查,其间我也到淮阳太昊陵、老子故里--鹿邑和安阳殷墟查访,又专程去了四川省、云南省及山东省曲阜周边县市实地勘察。我也曾沿着老子出关西行的路线,到甘肃古陇西邑访圣迹遗风,寻根问祖。我还特别到云贵高原滇西北鸡足山住了半月等待“芝麻开门”,因为我了解到此地存放有《连山易》抄本……

就这样,我一点点、一步步追寻先人遗迹,实地考察,收集民间传说,大致梳理出了禹州以“连”字为名、与众不同的大山、村落及书院的原貌。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禹州带“连”字的山共有三座,第一座是“八连山”。

八连山在禹州西25公里的方山镇方山村,史称“内方山”(“外方山”是指中岳嵩山南现在的登封城)。传说八千年前燧人氏生于此居于此,并在此“成龙成神”。

燧人氏就是我们华夏民族“三皇五帝”中三皇之首,也是伏羲和女娲的父亲。伏羲氏在此造城,称“古方国”。

燧人氏喜养螳螂,螳螂在那个年代备受人们宠爱。海外也有此说,古希腊人甚至将螳螂视为先知,因为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祈祷虫”。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传说,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燧皇带着他的宠物外出游玩儿,来到五龙山东侧的“云洞峰”(当地老百姓称为“云山岭”,又称“青云洞”,说是天下白龟修炼成仙的地方)。当时太白金星在此处种植珍贵的龙灵芝,螳螂大约不是第一次享用这种仙草了,可这次因贪食灵芝过了量,螳螂奔至五龙山南侧方山镇的方山村雷阴河狂饮,狂食狂饮加狂奔,螳螂居然被撑死了。

螳螂是圣人的宠物,它死时头南尾北,化成了一座螳螂山。螳螂手中的大刀及六条腿前后左右八方伸出形成匍匐前行的小山脉连至各处:南连雷阴河龙龟潭,北连高面坡炎黄二帝论功行赏的庙宇,东北连颍河龙水,正东连伏羲氏植的桑林,东南连两湾佛地(即峰玉湾/邹湾和佛爷洞),西北连五龙山好汉坡,正西连乾阳、乾坤二山,西南直插方城山村寨,一共八“连”,称为“八连山”,当地老百姓也称“四面坡”。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八连山”南北有燧人氏、华胥姑夫妇及儿女伏羲和女娲的遗址遗迹。在此山“大螳螂”的脖颈处有两个中小型庙宇,伏羲氏在这个中型庙里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开创了龙文化,“龙的传人”由此而来。小型庙叫“奶奶庙”,是华姑奶奶做饭和伏羲氏吃饭的地方。

伏羲氏,风姓,又写作宓羲、包牺,又称“青帝”,首德始于木,故曰太昊,是中国古籍记载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创九针,画八卦。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传说伏羲于公元前7709年获白龟、观河洛交汇悟太极原理,作太极图,视龟甲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九甲、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推衍出八卦,用以观天、计数、卜筮,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间万物万事,《连山易》以艮卦开始,艮代表山,像山之出云,成书后他便以此山为名称命名此书《连山易》。后来,他派天犬将《连山易》送往一石洞保存,此洞位于今禹州城里北城门东侧,这个石洞因存放《连山易》而被称为“八卦洞”,至今犹在。

迄今,“八卦洞”已经八千年了!

《易经》竟和禹州有渊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范文典,中国钧瓷终身研究员,原许昌市旅游局局长兼外事办主任。程煜,许昌易学研究专家。戴凤翔于2014年11月初整理于北京三里河。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只采撷有温度的乡土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