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失求诸野:一个人的国学

 清醒4321 2016-12-20

                     文/ 萧淑贞
      与周易玄先生结识,是四年前纯粹出于我对于他博客文章的惊诧、欣赏和敬重。
      在那里,我读到了只有在古籍中才有的大丈夫气象:豪情万丈的坚定和担当。
      两三次接触下来,对他的称呼,从一开始的直呼其名,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周老师”。后来发现,不止我一个人如此,很多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将军、老学者还以“易玄先生”相称。
      他的读书和学问博采儒释道众家之长,兼容并蓄,他的书和人都可以作为国学词典,供人随时查阅,但人们敬仰尊重的不止是他渊博扎实、信手拈来的国学积淀;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笃定和智慧,有时甚至让人分不清眼前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近二三年更增添了几分威重,但也不止此;更有他渊博扎实、信手拈来的国学积淀;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笃定和智慧,有时甚至让人分不清眼前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是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近二三年更增添了几分威重,但也不止此;更有他字里行间承载的经由国学塑造的宏愿、精神和气度,使尊者、长者都心悦诚服、不由自主地称他为“老师”。
      在阅读他历八年之久的心血之作《国学旨归——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切欲写点体会,是因为这套书清晰深刻地在警醒我们:原来学在民间,又到“礼失求诸野”之时。
      在这套7本200多万字的著作中,《干支哲学》阐释了中国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和知识系统,更具学术价值。因我并没有登国学的堂室,不敢妄谈什么见解,只能从他文章最触动我的塑造顶天立地的君子、圣人精神谈起。

      周易玄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国学的本质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就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保持深重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使他的文章和书既无古板,甚至保守、落后的庙堂之气,又无偏激、骄矜、不谙世事的学究的酸腐,其心其文之“正”,也比较少见。独立人格、社会关怀和“正”三者一以贯之,使这位自立自强,秉持特立独行的批判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少年,在一路走来的周围的质疑和打击中,仍然心怀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志,救世的豪情磅礴喷发。假以时日,相信他也有匡世之才。如果我们现在能在他的书中获得对于文化、社会和国家的信心,于世于学,就够了。
      当社会失范,体制内精神和理想的光芒被遮蔽,知识分子也很难坚持学术理想、道德理想、精神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时候,这位按照学历、出身不受所谓的专业认可的年轻小伙子,以“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匡扶人心,到处奔走演讲,为苦闷、挣扎、彷徨,无力坚持的人们送去信心和勇气,也为乱舞的群魔毫不留情地奉上当头棒喝。当为找课题、评职称的“为己之学”,披着专业的外衣,摒弃价值理想,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时,还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从弱冠之年开始,毅然决然地在主流体制外放逐,“为往圣继绝学”,虔诚地守护着国学的薪火-----孤独,但坚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受国之垢”,因为这个年轻人的肩头承担着“国学”的荣辱。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礼失而求诸野”的时代。《汉书·艺文志》中班固引孔子之话说:“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这个礼,是代表了社会的文明、文化、伦理、道德等。看周易玄先生的《千古易人》,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不世高人,有隐匿在民间,这些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甚至有的终身不仕,为山中帝师。譬如司马季主、严君平、陶弘景等,无一不是有道之士。齐高帝萧道成屡请陶弘景出仕,陶弘景均婉谢之。留下一首著名的五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礼失而求诸野”的代表。
      而很多人身处专业之“蔽”,却不自知,“以一己有限之知识学问而以为宇宙之本真如是”。 (周易玄《老子汇通》二,第218页),荀子的《解蔽》也说:“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我们期待现今的教育系统能够培养出周易玄这样的人才,还是一时的奢望;退一步,能够认识到我们尚未窥国学之堂奥,距离还较远;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但起码对于我们未知的领域,尤其是祖先留下的几千年文明,应该抱持基本的敬畏和尊重。
      当周易玄的经历、学问、精神和作为体现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人们会不吝啬地送上自己的赞誉,当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一个年轻人身上的时候,成见、偏见便蒙蔽了我们的认可、信任和赞扬,出于各种各样自己清楚或不清楚的原因和理由,放不下傲慢和偏见。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学人才,不是他需要得到所谓的专业认可,而是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重拾国学的精髓和灵魂,作为立国治民的根本,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尽心竭力地完成好它。只是有的人清楚,有的人不清楚;有的时候清楚,有的时候不清楚。
       而周易玄是清楚的,尽管少了众人的陪伴,少了应有的鲜花,甚至还遭遇各种的质疑与嘲讽,仍然自觉而坚定地走在履行使命的一个人的朝圣路上。
       对于这个年轻人,我不知道除了惭愧、敬重和祝福,还有什么可以再说的。



 注:萧淑贞,访美学者,有“大陆龙应台”之称,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发现人性》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