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中医概论》31 

 多多金星 2016-12-20
图片
(瑞士纳萨泰拉湖的帆船港湾)

用心的习惯

所有的草药,是借用其“神、气、形”,来调整人的“神、气、形”的有余或者不足。

“神”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气的运行状态和神相关,形的变化相对滞后一些。我们的细微感受随时在与很多的力量合化,凡是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都在变化,都是现象,你去抓某个现象,就会“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抓不住的。

这些年中医资讯很多,各种课程,还有书,还有网络,也许你有经济条件,也有时间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在生活中用起来,在自己的身心上体会和改变,学很多知识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聊天时多一些材料罢了。会用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有没有晚上按时睡觉,早上起来去走一走?不停看手机的时候,心里会不会有个警醒,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看没有意义的东西?意识到自己的神气有点散?如果能做到这些日常的觉察,你就是在用学到的知识了。

比如刚才打坐的时候,一直有人进来,这就是练习的很好的机会,有没有注意到,每个人进来的时候,他带来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急急忙忙的,有的是慌里慌张的,有的是躁躁的,有的很猛,有的轻手轻脚、自知自控,有的带来细微清凉的平静的感受……

同时,有没有感觉到,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气息带来的变化,比如内心的起伏、念头的升起、身体的感觉,自己也能知道一点,对不对?留意这些外在与内在互感和合的变化。

学习“神气”、“阴阳”、“动静”、“缓急”……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学起。

站桩、打坐,我们称之为“集中训练”,平常的生活也是训练,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如果特别爱吃某样东西,能不能体会一下,吃进去以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你的舌苔、想法、身体上有没有什么细微的变化,有没有可能在日常生活里建立一个这样的习惯?

还有,有没有可能,让自己有多一些的时间来专门做这件“观察和体会”的学习?而不是一直无意识的被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带动着,去忙那些忙不完的事情。

学习中医,意味着扩大感知的范围,扩大精神的维度,意味着从习惯性的个人小世界里抬起头,睁开眼,来看看天地、自然、山水、草木、星月,来想想古代的贤人、智者,这件事,他们会怎么看?

前几年,我们帮张至顺老道长编校书,其中一部是《米晶子济世良方》,是老道长几十年来治病救人的效方记录,里面很多方子有的来自乡村草医、江湖郎中、道家医者,也有的出自《本草纲目》、《千金要方》、还有《医林改错》。

现在校对这些方子很容易,直接在网上把方子敲进去,你需要的资料线索就出来了,再根据这些线索,去找书本上的原文对照校对。

当时一边校对,一边感叹,老道长当年四方求道、居所不定,一路上就用一张张不同的纸,找支笔就赶紧记下来,中间还丢了好几次,被人偷走,还好有弟子把它抄下来,小心地保留下来,里边的方子他都用过,最后出一本书,为的是方便大家。

我们如果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会觉得这些方子也没什么,翻一翻就放在一边,因为我们现在“得到”太容易了。

我是1988年学中医的,那时候没有电脑,找本书或某段资料要查书号、翻卡片、填写借书条,然后等着书从库里找出来。有时候一本书只能借一个晚上,赶紧看。大学最后一年,得到一本周楣声老师的《灸绳》,讲艾灸的,上下册影印本,我跟打八卦掌的好朋友,他上册,我下册,只有一个晚上可以看这本书,你想象一下时间多么宝贵,赶紧看,心动的地方赶紧抄。如果你有这么一个经历,很多年之后都不会忘,里面的东西你一直会用。

《黄帝内经》里面那么多关于“道”和“神”的文字,讲的是什么?就是用心的能力,用心的习惯。

还有没有心可以用?要是“迷失本心”了,上这么多课有什么用呢?只是生活的调料之一而已。
图片
(李辛和克劳迪那)

 

本草的作用层次和布散方向

关于本草的学习,除了已经学过的功效和主治,更重要的是作用层次和布散方向。在古代的医术里,通常是用“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等文字来表述的。决定其“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的,是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汤药进入人体,都是在中焦开始作用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药物所具有的气味和信息,由此开始在人体的气机运转中发挥作用。

每个药会因为气味的不同,升降浮沉的方向差异,从某一个特定的层次开始启动,就像前面说的碧螺春茶、咖啡和白酒,作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分别是上焦气分、中焦气分(略入血分)、和中下焦气分与血分。这是理解草药的一个重点,不同草药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方剂,它更复杂一点,但也还是这个道理。

除了作用的层次,还需要知道布散的方向。举个例子,薄荷的作用层次,偏重于上焦,布散的方向,是从上焦再往外周一点;肉桂呢,进入中焦以后,还能够向血分和下焦布散。所以,前者的作用,是向上向外,而且表浅,而肉桂向内向下,更深入。

再比如,杏仁的作用层次,偏重于中焦和上焦,布散方向呢,首先是向表面扩散,这就是宣肺的力量,其次是向下开泄的力量,表现为帮助大肠运动、通便的效能;而川贝,作用在中焦,偏重于往下降,所以杏仁和川贝虽然都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作用的层次有浅深之别,布散方向和升降不同。

还有呢?杏仁偏温一点,川贝,偏凉一点。杏仁苦辛温,川贝苦甘微凉。《黄帝内经》里有很多关于气味厚薄的文字,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以总体而言,性味偏阳的,就偏升浮开散,气味偏阴的,多是沉降或阖收的。

知道这些的好处是,即使你不知道某个药物的品名、用法、功效,只要尝一下气味,摸一摸质地,感受一下它的厚薄轻重,那么,这味药的升降补泻、寒温开阖的大方向就知道了。

关于人体的层次,是可以无限分的,因为大家是初学者,用三焦来讲,分为上中下三层,比较能够分清大方向。上中下三焦如果细分的话,都有气分、有血分。

图片 
 

比如所有的茶叶,都是轻轻地开。绿茶,相当于茶叶里的阳中之阳,所以作用在上焦的气分。相对而言,红茶,就是阳中之阴,尤其红茶泡得浓一点,味道就重了,偏阴了,就会作用在中焦的气分甚至血分。

那醋呢,味道就更偏阴偏重一点,就是中焦的血分。黄酒呢,中焦,因为味道比较重,气血两层都有作用,相对于白酒而言,更偏重一点血分。白酒呢,白酒入三焦,能通达到下焦,但是偏重于气分。

这些分类的方法,不同的辨证方法,是历代中医的学习和表述工具,最常见的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比如说到表里的时候,可以说外为表,内为里,也可以说上焦为表,下焦为里,或者中焦为表,下焦为里,一切都是相对的。

关于气分与血分,古书里常讲,某个病在气在血,或者某药是走气分还是血分。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女孩子痛经,一种是单纯的痛经,还有一种有瘀血,颜色黑,脸也暗黑,这种体质甚至会长瘤子。这两种痛经,在西医来看是同一种痛经,但在中医来看,一个在气,一个在血。

在血,意味着病势深入到了有形的层面,所以在用药上,需要有相对应的性味,比如,以“苦”味为主,佐以“辛甘”。在气,意味着病势轻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紊乱”,未到组织器质层面。在气分层面的痛经,用药需要以“辛”为主。这就把辩证与用药的层次统一了。

再有,发烧,一种是单纯的寒热往来、怕冷、出汗或少汗;第二种,会伴有口腔溃疡、喉咙肿痛、或者大便秘结,甚至有西医的指标上的炎症,说明在有形的部分有问题了,这个就是在血。前者气分的热,用石膏、芦根、白茅根就可以了,后者血分的热,就需要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这些“苦寒”的药了。

这些大方向意义重大,是临床处方用药清晰的原则,也是古书里面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气分用药,药量、味道要清轻;在血分,可以稍微重一些。在表,可以用微苦、微辛、微淡,在里就要用酸、苦、咸。偏虚的,需要“甘药”补益,偏实的,需要流通,比如苦辛为开。

用药的剂量,形成的浓度,决定了这个药是往里边走,还是往外走,这又回到了“升降浮沉”、“虚实开阖”、“阴阳表里”。

这些原则再统合一下,就是“阴阳”两个字。

图片
 主讲人:李  
 
地点:北京 辛庄师范 
 
文字校对:甘露泉 青莲 甘草·巴比 奕阳 
 
文字整理:定鱼知楽 昨夜西风 庞贝之石 蝶儿 采三影 窗外别名  黑猫 三界 蓝色玫瑰 
 
编辑:光明丫 
 
校对:李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