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茂林之家 2016-12-20

[摘要]人类精神的远航必须由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材料,优秀的戏剧作品正是连接差异性的桥梁。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柳梦梅与杜丽娘方唱罢,“亨利五世”登台。前几日,中英两国专家学者相聚“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而在学界讨论之前,上海昆剧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分别带来的《牡丹亭·惊梦》选段》和《亨利五世》选段显得别有意味。当水袖翩翩、姹紫嫣红的柳梦梅、杜丽娘与戎装打扮的“亨利五世”与他的士兵,在舞台上携手谢幕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上海昆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分别带来《牡丹亭·惊梦》及《亨利五世》选段。

20世纪初,莎士比亚通过翻译被介绍到中国,而《牡丹亭》流传海外要追溯到17世纪,20世纪30年代,《牡丹亭》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正如有专家所说,当莎翁遇上汤显祖,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左图:中国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里展出的1792年印刷的《牡丹亭全谱》;右图: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故居展出的首个莎士比亚对开本作品集。(拼版照片)

大师剧作激发舞台表达

“今天,中国和英国戏剧工作者在上海的聚会,可以看作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天之灵,神游上海的一次欢聚。他们一定十分高兴,大概会说:没有想到,我们留在世界上的剧本会在400年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友好桥梁。他们大概还不忘这样关照我们,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启迪人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感召人们,以更积极地态度去面对世界。”80岁的表演艺术家焦晃感性地回忆起自己与莎剧结缘的过程,“我曾有幸主演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和他的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两部不同题材的人物创造都是我演员生涯的重要部分,大大丰富了我的演员语汇,扩展了创作手段。”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焦晃感性回忆与莎剧结缘过程

“400年后的今天,世界仍期待着美感,可我们面临的却是各类商业大潮对人们审美视野的不断冲击”,焦晃感慨,此时此刻,舞台更应该坚守是两位大师倡导的优良传统、人文关怀,“感谢两位大师对人间美好事物充满热情的经典剧作,给演员提供了一个深广的创作天地。”

在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舞台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剧作成为亮点,上海昆剧团刚刚完成“临川四梦”巡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与上海话剧中心联手制作《亨利五世》,昆曲演员张军演绎《我,哈姆雷特》,上话与英国壁虎剧团共同带来以“临川四梦”与《仲夏夜之梦》为灵感的话剧《惊梦》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寇流兰与杜丽娘》都属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剧作的融合。英国文化委员会艺术总监格雷汉姆·谢菲尔德将今年称作“开创性的一年”,“中英两国艺术家的双向对话,从理念到实践的交流,尤其珍贵。”有一个细节让谢菲尔德津津乐道,“英国演绎莎剧最伟大的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成功访问中国,在上海,他见到了焦晃先生,还在舞台上'交了手’。”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左图: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演员们为观众演出莎士比亚的剧作;右图:在汤显祖的故乡中国江西抚州市,两位赣剧演员在为观众演出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拼版照片)

差异造就民族文化特色

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和创作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们不曾相识、也不会想到,400年后,作为东西方文学和戏剧巨匠,他们的名字将频频被同时提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前院长周育海指出,当人们同时讨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时,首先发现的恐怕是两人鲜明的民族性差异。“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经历了历时三四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洗礼,个性解放的旗帜已被高高举起。人们信仰人的个性力量,人的性情、人的要求、人的欲望,被认为合乎德性而被一视同仁地对待。汤显祖时代的明朝,中国处于宗法制统治之下,统治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依旧是理学,控制人们行为的依然是礼教。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莎士比亚可以让罗密欧与朱丽叶出席宴会,让朱丽叶在阳台上和罗密欧畅叙恋情;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却没有这般自由,连后花园也不许游赏,她的爱情欲望只能托之于梦想。”

周育海说,正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生活状态和艺术欣赏习惯、美学观念等差异性造就了两位文学巨匠和他们的艺术作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然而,民族性的差异并未妨碍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传播,无论是莎翁作品,还是“临川四梦”都揭示了人性所隐含的秘密,成为东西方人们都乐意接受的文化瑰宝,“对他们的纪念,将成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创作新的艺术高峰的积极推动力量。”

“人类精神的远航必须由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材料,优秀的戏剧作品正是连接差异性的桥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中国现代文学与翻译西方作品同时兴起,鲁迅等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几乎都有翻译家的身份,而中国戏剧传统也曾影响西方,比如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倡的间隔化、陌生化效果就源于中国传统戏剧,“如果说上世纪第一个20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西方寻求真理’,今天的中国要以更加自信的态度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接轨,迎来中华文明文艺复兴的高峰。”

汤学莎学共立世界文化之林

“如果你们有机会跟随我去位于伦敦的英国图书馆,你会看到,在我们的书库中,莎士比亚作品旁边就有汤显祖的作品,有的甚至是竹简刻的。”英国图书馆首席执行官罗利·基廷说,将汤显祖介绍给英国读者,亦是英国图书馆的使命。

罗利·基廷介绍,今年,英国图书馆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莎士比亚纪念展“莎士比亚的十个表演时刻”,明后年,这一展览有望移师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向中国读者展出。“展览中,我们非常骄傲地收集到了莎士比亚的各种翻译作品。”罗利·基廷展示了1620年的莎士比亚德语译本和莎士比亚作品最早在中国的译本,“无论莎士比亚被引入哪个国家,他的想象力都会携带着英国文化在那里生根开花。全球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方兴未艾,莎士比亚研究至今都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每年出版的莎士比亚翻译作品比英语作品出版还要多。”

莎翁遇上汤显祖,是通向未来的相聚

罗利·基廷展示莎士比亚作品的早期中文译本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已经比较熟悉,但对汤显祖还比较陌生,西方人对汤显祖则更少了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提出,“中国戏剧界正面临着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下工夫真正读懂汤显祖,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生动的汤显祖,让中国的汤学与西方的莎学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永远光彩的篇章。”

“莎士比亚戏剧在全球不断地演出,也受到无数读者热爱。在英语世界,高中生就能阅读莎士比亚的文本,而《牡丹亭》的命运就不同了,纪念汤显祖,主要是通过该剧的演出,真正阅读《牡丹亭》文本的人很少”,陆建德提出,进入《牡丹亭》和汤显祖的文本世界,是眼下亟待学界引领大众解决的问题。当莎翁遇上汤显祖,延伸出未来更多的值得思考的空间与命题。(文/施晨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