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仓故事 || 浏河镇区的古桥

 老年人CWK 2016-12-21

    最新鲜的展览\演出\讲座

    探讨传统风俗\寻觅民间工艺\素描文化人物




  施德明/文


  浏河镇镇区面积较大,老浏河自西向东在镇区穿过,把镇区分成镇南和镇北。老浏河的支流澛漕河像一把利剑又把镇北地区劈成河西和河东。所以,浏河镇区的古桥除了转河上的海宁桥外,全都横卧在老浏河和澛漕河的河面上。


  宁海桥俗称老浮桥,始建于康熙10年(1671年),横跨在浏河镇区中心的老浏河上,是浏河镇区最有名的一座古桥。初建时用一块块木板固定在铁索上,远看好像木板漂浮在水面上,故称“浮桥”,后来东面造了新浮桥后称其为老浮桥。老浮桥先天不足,桥基不牢,屡建屡坍,百姓怨声载道。咸丰10年(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挺进浏河,在老浮桥畔与清军交火,老浮桥在双方土炮的轰击下坍入河中。以后建了又坍,坍了又建,1924年毁于江浙军阀混战的兵祸。1933年,日寇在浏河口登陆,炸毁海塘,洪水涌入浏河,老浮桥不堪巨浪冲击,再次坍于河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老浮桥,由时任镇长黄颂声于1934年向富商集资建造。桥型新颖,气势雄伟,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北部地区第一桥。桥的南北两面均有双排27级台阶,拾级而上,才能登上桥面。桥面的东西两侧,均有高高的水泥护板,任凭大风呼叫,雨雪疯狂,百姓过桥,均能安全无事。


  新闸桥始建于康熙10年,与老浮桥同龄。初建时,桥址在老浮桥东150米,是横跨在老浏河上的一座大型水闸,史称“康熙大闸”。当时老浏河直通长江,水流湍急,巨浪拍岸,大闸不堪潮水日夜冲击,伤痕累累,60年后坍废。雍正8年(1730年),大闸西移500米重建,史称“雍正新闸”,闸址为现在新闸桥所在地。“雍正新闸”闸体岿巍,规模宏大,在上海北部地区独一无二。当时闸前波涛汹涌,白浪翻滚,四方百姓,云集水闸,环闸观潮,人声鼎沸。“新闸涌潮”为当时镇区一大胜景。同治年间和民国初年,“新闸”几经整修,面貌大有改观,直至抗战前夕,大闸完好,功能依然。抗战期间,“新闸”上层建筑毁于日寇贼手,唯四个石墩岿然独存。1946年,沪太公路向北延伸,开辟浏沙、浏浮支线。沪太长途汽车公司总经理朱恺俦利用“新闸”四个桥墩筑桥,将桥面改建成钢混结构的公路桥梁,取名“新闸桥”,沿用至今。


  新浮桥横跨在闸弄南面的老浏河上,是浏河镇区内寿命较短的一座古桥。雍正8年,康熙大闸西移,留下了光秃秃的闸基。为方便百姓过往,主管当局在老闸旧基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平洋桥”,俗称“新浮桥”。原“康熙大闸”闸基下埋了许多巨石,建桥时木桩难以打入深土。所以新浮桥根基不牢,建成后仅20年就完全坍废。乾隆以后,屡建屡坍,1924年同老浮桥一起,毁于江浙军阀混战的兵祸。限于财力,此桥一直未能重建。解放后的1963年,浏河镇人民政府在新浮桥原址上建造便桥一座,取名“利民桥”。1990年拆除“利民桥”,在其东侧不到一百米处建钢混结构大桥一座,取名“迎福桥”。


  水带桥位于澛漕河流入老浏河的出口处,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为浏河镇区内年岁最长的一座古桥。元明时,水带桥为拱形环洞石桥,车来人往,绵延不断。明末因澛漕河水湍急而坍废,清初改建为三联(节)大石桥,为当时镇区内最重要的一座市桥。民国以后,浏河战事不断,两军经常在水带桥上交火,水带桥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成了一座令人心悸的危桥。解放后虽经多次修复,但因桥身狭窄,桥基松动,摇摇欲坠,不堪重负,1985年重建为钢混结构的拱形桥。


  中津桥横跨在水带桥以北不到100米的澛漕河上,始建于元明时期。初建时为拱形石桥,后被战乱所毁,重建后改为方形桥洞。桥面由石条铺成,两侧石栏相护,苔迹斑斑,斑驳苍古,历经时代变迁,阅尽古镇兴衰,为浏河镇区内一座有名的古桥。


  永安桥,浏河人都爱叫它北石桥,位于明德桥和中津桥之间,距当时的明德小学南校门百十来米,是浏河镇区澛漕河上的四座古桥之一。永安桥始建于清朝末年,南侧横梁石条上镌刻的“永安桥”三个大字还是古人的手迹。永安桥整个桥面由石条铺成,整齐划一,蔚为壮观。在浏河镇区的古桥中,永安桥的桥面高度仅次于老浮桥,拾级而上,才能登上桥面。站在桥面,环顾四周,澛漕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明德桥原名澛漕桥,1989年建了北澛漕桥后称其为南澛漕桥。古镇改造时,将其更名为“明德桥”,是浏河镇区澛漕河上最北面的一座古桥。建桥具体年月不详,据有关资料介绍,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浏河就有此桥。据此推算,建桥时间最晚在19世纪40年代。日军占领浏河后,在桥上设卡盘查,手持明晃晃的刺刀恐吓百姓,不时将无辜百姓押解到桥上枪杀,惨无人道,灭绝人性。所以,浏河百姓中的年长者都叫明德桥为“杀人桥”。


  海宁桥俗称环洞桥,位于镇北转河口,南北走向,始建于清康熙12年(1673年),由富商、慈善家陈信独资兴建。桥面东西两侧均有护栏,是北通茜泾的咽喉要道,雍正8年,康熙大闸西移,转河日渐淤塞,海宁桥成了一座旱桥,至嘉庆年间坍废。


(编辑 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