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茶书小记

 nqj0108 2016-12-21


明代茶书小记


 习茶应该多去理解明代的泡茶道思想理论,其实日本抹茶道也受这些书的影响,我们很多人认为那是宋代点茶道的延伸,其实日本茶道是个综合体,不足以反映中国宋代的点茶道。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生于1521年卒于1591年,那时中国的泡茶道已经形成,公元1587年,千利休完成其茶道美学思想。此时明代茶书已经蔚然成风了。朱权《茶谱》(1440年前后撰) 、顾元庆《茶谱》(1514年撰辑) 、田艺蘅《煮泉小品》(1554年撰)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徐渭《煎茶七类》等都已经面世。

  泡茶道是一种更加简单、自然的饮茶方法,是历史的进步,由此才有了中国茶的普及,“比屋之饮”才有了最真实的基础,因此,理解泡茶道远比搞个唐式煮茶法、弄个茶百戏等等重要很多。

  ·朱权《茶谱》(1440年前后撰)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晚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谥献,故亦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数十种著作。

  《千顷堂书目》载有“宁献王权臞仙茶谱一卷”,不见其他书目。据万国鼎考,南京图书馆有清代杭大宗蓝格钞本《艺海汇函》,其中有茶谱一种,序题涵虚子臞仙书。《明史》卷117“传”曰:“宣德三年(1428),请乞近郭灌城乡土田,明年,又论宗室不应定品级。帝怒,颇有所诘,责权上书谢过。时年已老,有司多齮龁,以示威重。权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羽中举,自号臞仙”。

  《茶谱》所署“臞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前后。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谭宣《茶马志》(1442年前后撰)

  谭宜,四川蓬溪人,宣德七年(1432)举人,河源县知县,《蓬溪县志》有传。

  该书见《千顷堂书目》载目,书未见。万国鼎考其为1442年前后所著。

  ·陈讲《茶马志》(1524年撰)

  陈讲,字子学,四川遂宁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山东提学副使。《千顷堂书目·典故类》和《四库全书总目·政书类》存目。“提要”载:“此书乃其嘉靖三年(1524),以御史巡视陕西马政时所作。凡茶马一卷,为目九,纪以茶易番马之制。盐马一卷,为目七,纪纳马中盐之制。牧马一卷,为目八,纪各寺苑监畜牧之制。点马一卷,为目三,纪行太仆寺各军卫稽核马匹之制。摭叙原委颇详。”

  据此可知,该书为马政之志,然名以“茶马”,足见“以茶易番马”为该书重心所在。

  ·朱祐槟《茶谱》(1529年前后撰)

  朱祐槟系明宪宗朱见深之第六子,号涵素道人。《明史》卷119“传”载:“益端王祐槟,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1495年)之藩建昌故荆邸也。性俭约,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书史,爱民重土,无所侵拢。嘉靖十八年(1539年)薨。”

  《丛书目录拾遗》载目,此书为《清媚合谱》之一部分(其中《香谱》四卷,《茶谱》十二卷),题作“明·河南益王涵素道人编”,有注曰:“采辑论茶之作,是书可谓富矣。”,据其注,可知为辑录前人之作。

  ·钱椿年《茶谱》(1530年前后撰)

  钱椿年,字宾桂,人称友兰翁,江苏常熟人。关于钱椿年及其《茶谱》,赵之履《茶谱续编·跋》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

  关于此书撰写的年代:明代顾元庆《茶谱》(1541年作)序中说:“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可知钱椿年作《茶谱》是在1541年之前;又,赵之履《茶谱续编》为1535年前后,而赵谱为钱谱之续,故钱谱亦应在1535年左右,且应早于赵谱。万国鼎认为:钱椿年“嘉靖间续修《钱氏族谱》,此书大概也是作于嘉靖中”。

  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载目,题为“友兰翁”著,不见其他书目。

  关于版本:最早当属钱椿年之子钱奚川刊本;又,万国鼎考:“《文艺丛书》中有钱椿年的《制茶新谱》,未见,不知是否就是此书”。

  ·赵之履《茶谱续编》(1535年前后撰)

  赵之履生平不详,据其《茶谱续编》“跋”言:“友兰钱翁……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行之,之履阅而叹曰:夫人珍是物与味,必重其籍而饰之。若夫兰翁是编,亦一时好事之传,为当世之所共赏者。其籍而饰之之功,固可取也,古有斗美林豪,著经传世,翁其兴起而入室者哉。之履家藏有王舍人孟端笔炉新咏故事及昭代名公诸作,凡品类若干,会悉翁谱意,翁见而珍之,属附辑卷后为续编。之履性犹癖茶,是举也,不亦为翁一时好事之少助乎也”。

  可知,赵之履与钱椿年友善,且均为好茶之士,因赵氏家藏“王舍人孟端竹炉新咏故事及昭代名公诸作”,与钱氏《茶谱》甚合,故由钱椿年促成此书,并附于钱氏《茶谱》之后。

  《远碧楼经籍目》载目,抄本一册,题作钱椿年撰,误。

  ·顾元庆《茶谱》(1514年撰辑)

  顾元庆,字大有,号大石山人,长洲(江苏吴县)。所居曰:“顾家青山”在大石山左麓,山中有胜迹,皆自为之记,名其堂曰:“夷白”。其藏书万卷,择其善本刻之,署曰:“阳山顾氏文房”。所刻《明朝四十家小说》中有八种为自作,《茶谱》为其中之一。

  《茶谱》刊本主要有:

  ①明朝四十家小说本;

  ②欣赏续编本;

  ③茶书全集本;

  ④山居杂志本(附于陆羽《茶经》后;

  ⑤百名家书本;

  ⑥格致丛书本;

  ⑦说郛续本;

  ⑧古今图书集成本;

  ⑨国学获轮社排印顾氏四十家小说本;

  ⑩日本京都书肆刊陆羽《茶经》附录。

  《茶谱》辑于嘉靖二十年(1541),有自序及茅一相后序。

  关于其撰辑缘由,顾氏自序中说:“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于茗事者也,授余收焙烹点法,颇为简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其法与二公颇合,但收采古今篇会太繁,甚失谱意。余暇日删校,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当于玉川之癖者共之也。”

  据此可知,顾氏之《茶谱》,系根据钱椿年《茶谱》及赵之履《茶谱续编》删校而成。

  此谱分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九则,共1200字左右,最后为“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有图8幅,说明性文字及铭赞约1200多字,此8幅图依次为苦节君像(茶炉)、苦节君行省(大贮器)、建城(茶笼)、云屯(贮水之器)、乌府(炭篮)、水曹(洗盆)、器局(茶具贮器)、品司(茶食贮器)。

  今本“苦节君铭”题作“锡山盛颙著”,“苦节君行省”说明之下又题作“惠麓茶仙盛虞识”。颙虞音同,当为一人,然与顾氏“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不合。万国鼎云:“顾氏……以为这些茶具图赞是王友石的作品,不识何故,友石事迹无考”。

  按,王友石,即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自号九龙山人,明代书画家,无锡人,永乐初以荐供事文澜阁,除中书舒人,《明史》有传,赵之履《茶谱续编》“跋”中所提及的“王舍人孟端”、“王舒人孟端竹炉新咏故事”中之“王舒人孟端”也即王友石,此图系赵氏家藏,当不会错。顾氏删校所据之本,也为此图,故“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当非误指。因而,今本所谓“锡山盛颙著”,应属后人误题或有意篡改。

  ·吴旦《水辨》(1542年辑)

  吴旦,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生平不详,嘉靖壬寅(1542年)刻陆羽《茶经》(明·嘉靖壬寅竟陵本)时,初将《水辨》、《茶经外集》附刻其后。

  《水辨》由唐·张又新《煎茶水记》、宋·欧阳修《大明水记》及《浮槎山水记》组成。

  明·福建南安县郑(允荣)校本《茶经》中,名为《茶经水辩》;万历戊子(1588年)孙大绶校刊《茶经》时,则已题跋为“明·新都孙大绶校梓”。现代万国鼎因未见嘉靖壬寅刊本《茶经》及附刻内容,故暂定为“孙大绶辑”,并记:“所谓《茶经水辩》,是合张又新《煎茶水记》(节录不全)及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等三篇而成。按宋《百川学海》本张又新《煎茶水记》已附欧阳修二篇“记”及叶清臣《述煮茶泉品》。”

  按,据此可知,吴旦刊《茶经》时,首次将《百川学海》本中的张又新《煎茶水记》及其附刻欧阳修“二记”并去掉了叶清臣“泉品”,而附于《茶经》之后。后人刊《茶经》亦因袭之。

  ·吴旦《茶经外集》

  为吴旦在嘉靖壬寅刊《茶经》进附刻其后的诗集。

  《茶经外集》分为唐、宋、“国朝”(明)三部分。其中唐人五首,分别为:陆羽《六羡歌》、皇甫曾《送羽采茶》、皇甫冉《送羽赴越》、僧皎然《寻陆羽不遇》、裴拾遗《西塔院》;宋人一首;王禹《观陆羽茶井》;“国朝”三十四首,分别为:莲北鲁铎《秋日读书西禅湖弥月小舟夜泛偶成》,一山张岗《过西塔怀莲北先生》,东滨徐成《游西禅寺漫兴》,陆泉张本洁《闻清公从新安来大新龙盖寺春日同梦野过访》,梦野鲁彭《寻清上人因怀可公次韵》,蒋山程键《过西禅次陆泉韵》,瑞坡杨应和《访西禅有作》,观复鲁嘉《游西塔院逢清禅师次韵》,芝山汪可立《西塔院访古》,雪江程《游龙盖寺》,心泉程太忠《宿龙盖寺》,比厓程璐《过龙盖寺》,陆洲张一中《茶亭怀古》,少岳何晓《过龙盖寺清禅师》,西泉真清(失题),前川少泉王梅《过景陵宿西禅寺》,梧崖萧录《游西禅寺》、《次方定溪韵》,星野方梁《秋阁》,芝南江楚《冬起过访西禅》,槐凫任高《吊陆羽先生有感而题》,程彬《过西禅寺》,新安余一龙《书西禅寺陆羽亭》,分巡荆西道苏雨《游西禅寺》、《西禅寺饮陆羽泉》,新安程子谏《题西禅茶井》,庠生江有元(失题)。

  ·佚名《泉评茶辨》(1545年前后撰)

  《天一阁藏书目录》载目,抄本一册,无作者姓名。因天一阁藏书收聚于明嘉靖中,故推测此书至迟撰于嘉靖中,即1545年前后。1957年左右,万国鼎曾向天一阁询问,得知已佚。

  ·朱曰藩、盛时泰《茶事汇辑》(1550年前后辑)

  朱曰藩,字子价,号射陂,宝应人。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官累九江知府,撰有《山带阁集》。盛时泰,字仲交,号云浦,金陵人,嘉靖贡生,才气横溢,善画水墨竹石,多藏书,工书画,撰有《苍润轩碑跋》、《牛首山志》、《城山堂集》等。

  徐火勃《红雨楼家藏书目》、《千顷堂书目食货类》载目。

  该书一名《茶薮》,约撰于1550年前后,徐氏《家藏书目》谓其抄本。似已佚。

  ·胡彦《茶马类考》(1550年前后撰)

  胡彦,沔阳人,嘉靖辛丑(1541年)进士。《四库全书》存目,并记:“(彦)官巡察茶马御史,因历考典故及时事利弊,作为此书。明制,茶马御史兼理宁夏盐务,故第三卷并记盐政云。”

  ·田艺蘅《煮泉小品》(1554年撰)

  田艺蘅,字子艺,自号隐翁,钱塘人,著名学者田汝成之子。生府年不详,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初这段时间内。《明史·文苑传》卷287(附见其父田汝成传)载:“性放庭不羁,嗜酒任侠,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为人所称。”但其举业偃蹇,“七举不遇”,遂放浪西湖,优游山林。著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艺集》、《留青日札》等。

  《煮泉小品》撰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宝颜堂秘笈本;②茶书全集本;③说郛续本;④说库本。

  书前有嘉靖甲寅(1554)赵观“叙”及田氏自“引”,书后有蒋灼“跋”。全书共约5000字,分十部分,即“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记述考据并举。《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抵原本旧文,未能标异于《水品》、《茶经》之外。”(按,田艺蘅序《水品》云:“余尝著《煮泉小品》,其取裁于鸿渐《茶经》者十有三,近游吴兴,会徐伯臣《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在后,岂可责之以“未能标异于《水品》”哉?

  ·徐献忠《水品》(1554年撰)

  徐献忠,字伯臣,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嘉靖举人,官奉化知县。著书甚富,卒年七十七。王世贞私谥曰贞宪。事见《明史》卷287“文苑传”(附见“文征明传”)。著有《吴兴掌故集》17卷、《长谷集》15卷、《乐府原》15卷、《金石文》7卷、《六朝声偶》7卷等。

  《水品》、《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说乳续本;③夷门广牍本。

  本书共约6千字,前后分别有田艺蘅序及蒋灼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编皆品煎茶之水,上卷为总论,一曰源,二曰清,三曰流,四曰甘,五曰寒,六曰品,七曰杂说;下卷详记诸水,自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目录列三十四名,而书中多喷雾崖瀑,万县西山包泉,云阳县天师泉,潼川盐亭县飞龙泉,遂宁县灵泉五名,盖目录偶脱。又,麻姑山社功泉,目录在铁筛泉后,而书则居前,亦误倒也。其上卷第六篇中,驳陆羽所品虎邱石水及二瀑水,吴松江水,张又新所品淮水,第七篇中驳羽煮水初沸调以盐味之说,亦自有见。然时有自相矛盾者,如上卷论瀑水不可饮,下卷乃列山气太盛,不可饮。天台桐柏宫水条,又谓涌起如珠,甘冽入品,恐亦一时兴到之言,不必尽为典要也。旧本题曰'水品全帙’,立名殊不可解。考田崇衡(按,当作“田艺蘅”)下写'全帙’字,传写者误连为书名也。今从旧跋,仍题曰'水品’焉。”

  《水品》集各地泉水资料甚富,是其特色所在。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明史》卷216有“传”载:“家世务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历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神宗初累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竭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树声其性恬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撰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书》等。

  《茶寮记》。全书共约500字。《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夷门广牍本;④说郛续本;⑤古今图书集成本;⑥丛书集成本(据夷门广牍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载:“此编即其家居之时与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均寥寥数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资考核也。”

  该书前有引言一篇,其后七则,名曰“煎茶七类”。《夷门广牍》本在“煎茶七类”后有附录十六条,与涵芬楼本《说郛》中所载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的内容相同。与《茶书全集》中的《荈茗录》相较,有六条缺字。

  《古今图书集成》本称“后记”为“总叙”,然其后文字则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万国鼎云:“内容和其他各本不同,也不像茶寮记的原文,可能是张冠李戴的。”

  ·徐渭《茶经》(1575年前后撰)

  徐渭(1521—1593),字文长,一字天池,晚号青藤。浙江山明(今绍兴)人,诸生,天才超轶,诗文书画皆工。藏书数千卷,因贫甚而斥卖殆尽。卒年七十三。《明史》卷288有传。撰有《路史分释》、《笔之要旨》、《徐文长集》等。

  《茶经》,见载《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说家类》及《文选楼藏书记》,后者称:“《茶经》一卷,《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韵事。”

  ·徐渭《煎茶七类》(1575年前后撰)

  《煎茶七类》撰于1575年前后,主要刊本有:①说郛续本;②居家必备本;③徐文长佚草本。

  全书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候(《徐文长佚草》本作“茶宜”)、茶侣、茶勋七则,与陆树声《茶僚记》中的“煎茶七类”相同。故万国鼎说:“可能是《说郛续》误题的。”

  按,《煎茶七类》亦有行书刻石传世(见《天香楼藏帖》),其中有徐氏自跋云:“是'七类’乃卢仝作也,……稍改定之。”《徐文长佚草》本也有题注曰:“旧编茶类似冗,稍改定之也。”故知原作者非徐渭也。

  然其原作者若为“卢仝”,则据“七类”之内容亦不可信;若为“陆树声”,据徐渭所言,其“七类”为删冗之作,而与陆氏《茶寮记》中之“七类”互校,则徐文又繁于陆文,故《煎茶七类》的原作者恐在徐、陆二人之外矣。

  ·高叔嗣《煎茶七类》

  高叔嗣,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子业,嘉靖进士,历吏部主事,累官湖广按察使卒。少受知李梦阳,及官吏部,与三原马理、武成王道以文相切磋。为诗清新婉约,有《苏门集》。

  主要刊本有:⑴重订欣赏编本;⑵水边林下本。

  其具体内容不详,是否与徐渭、陆树声之“七类”相同,待考。

  ·孙大绶《茶经水辨》(1588年辑)

  孙大绶,字伯符,浙江淳安人,生平不祥,1588年刻陆羽《茶经》,将《茶经水辨》、《茶经外集》一并辑刊其后。前有万历戊子(1588)王寅序,题“明·新都孙大绶校梓”。

  主要刊本有《山居杂志》本。

  《茶经水辨》亦系合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部分)及宋人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三篇而成。似钞自吴旦所辑《水辨》。

  ·孙大绶《茶经外集》(1588年辑)

  主要刊本有《山居杂志》本。

  《茶经外集》共辑唐宋人有关茶诗八首:陆羽《六羡歌》、卢仝《茶歌》、皇甫曾《送羽采茶》、皇甫冉《送羽赴越》、僧皎然《寻陆羽不遇》、斐拾遗《西塔院》、范希文《斗茶歌》、王禹《观陆羽茶井》。

  万国鼎曾将《茶经外集》归于孙大绶名下,并有存疑:“嘉业藏书楼明刊本书目有嘉靖壬寅刊本《茶经》三卷附'外集’一卷,我没有看过这一刊本,不知所说'外集’是否和大绶刊本相同,如果相同,那末大绶也还是抄来的,姑且记下,等考。”按,根据孙本“外集”与吴旦《茶经外集》(嘉靖壬寅刊本)对照可知,孙本“外集”是删去了明代作者之诗,而增加了卢仝《茶歌》和范希文《斗茶歌》两首而成。

  ·孙大绶《茶谱外集》(1590年前后辑)

  系孙大绶辑并附于郑校刊的陆羽《茶经》之后。

  郑字允荣,晋安(今福建福州)人,事迹不祥。其校刊《茶经》时间估计是在离孙大绶校刊《茶经》不久。明汪士贤辑《山居杂志》其中有“茶谱外集”,据日·布目潮沨考,郑本是汪氏辑本的基础,汪士贤辑《山居杂志》是在明万历21年(1593年),因而,郑校刊《茶经》也即孙氏辑《茶谱外集》的时间,应在1588—1593年间。郑本《茶经》的祖本似为孙本《茶经》,不同的是,在《茶经水辨》下,未刊孙氏编次字样,而在《茶经外集》下则题刻“明·新都孙大绶编次,明·晋安郑校梓”。其后又收录了顾元庆的《茶谱》,但未注明作者,只是“茶谱”之下题刻“明·晋安郑校”。再后,即是《茶谱外集》,下亦题“明·新都孙大绶编次,明·晋安郑校梓”。

  主要刊本有:①《山居杂志》本;②《文房奇书》本。

  该书共约3000字,内容为:吴正仪《茶赋》,黄鲁直《煎茶赋》,苏子瞻《煎茶歌》,刘禹锡《试茶歌》,蔡君谟《茶垅》、《采茶》、《造茶》、《试茶》及黄鲁直《惠山泉》、《茶碾烹煎》、《双茶井》(应作“双井茶”)等。

  万国鼎曾怀疑:“该书又不见于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孙大绶校刊的陆羽《茶经》后,因此是不是大绶所编,也有问题”。

  按,《茶谱外集》为孙大绶所编当可确认,但不是附在孙氏校刊的《茶经》后,而附在郑校刊的陆羽《茶经》之后。

  ·屠本畯《茗笈》(1590年前后撰)

  屠本畯,字田叔,呈叟,鄞县人,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撰有《闽中海错疏》四卷。该书《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山居小玩》本(毛晋汲古阁刊);③《美术丛书》本。

  书前有万历庚戌(1610年)薛冈序,辛亥(1611年)徐序及屠氏自序。后有范大远跋,附有《茗笈品藻》四篇(王嗣、范汝梓、陈英、屠玉衡作)也属题跋类文词。

  全书共8000余字,分上下篇,共16章,上篇八章为溯源、得地、乘时、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汤;下篇八章为点瀹、辨器、申忌、防滥、戒淆、相宜、衡鉴、玄赏。章首均列“赞语”,再以陆羽《茶经》为经文,然后辑录宋·蔡襄《茶录》等十八种书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传文,最后加上评语。该书有较强的资料性,且便于检用。

  万国鼎据薛冈序,将此书的撰写时间定于1610年。按屠隆1590年所撰《考槃余事》(龙咸秘书本)“养水”一节中,已引用“屠叟茗笈”“品泉章”中一段(喻政编《茶书全集》时已将其删去)。是故。此书当撰于1590年之前。

  ·佚名《品茶八要》(1617年之前撰)

  明·华淑辑《闲情小品》中有《品茶八要》一卷,作者不详。《闲情小品》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所刊之丛书,故《品茶八要》的成书时间应在1617年之前。

  ·屠隆《茶说》(1590年前后撰)

  屠隆,字长卿,鄞(今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官颖上知县,“士民爱戴之”,后迁礼部主事,遭谗言,罢归。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生,下笔千言立应。事迹见《明史》卷288“文苑传·徐渭附”,撰有《鸿包》、《考槃余事》、《游具杂编》及《由拳》、《白榆》、《采真》、《南游》诸集。

  《茶说》系明·喻政抽取增删《考槃余事》(约撰于1590年前后)中“茶笺”部分作为一书,易名为《茶说》,收入其所编《茶书全集》。《茶说》中的“茶寮”一条,增自《考槃余事》“山斋笺”,删去了“茶笺”中洗器,盏、择果、茶效、茶具诸条,以及“人品”条的最后一则。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91,所收《考槃余事》系照录“茶笺”内容而未标题目;《广百川学海》本仍题“茶笺”。

  《茶说》共28条,约2800字,主要记述茶的品类、采制、收藏、煮茶用水及烹茶择器等方面。

  ·程荣《茶谱》(1592年前后撰)

  程荣,字伯仁,歙县人,编刊有《山房清赏》28卷,《茶谱》为其中之一。《四库全书》存目,《四库提要》评曰:“是编列《南方草木状》至《禽虫述》凡十五种,多农圃家言。中惟《茶谱》一种为荣所自著,采摭简漏,亦罕所考据”。

  关于写作时间,万国鼎曾考:“荣曾校刊《汉魏丛书》(三十八种),前有万历壬辰(1592)屠隆序,是则《茶谱》编写大约也在1592年前后十年间。”书未见。

  ·陈师《茶考》(1593年撰)

  陈师,字思贞,钱塘(浙江杭县)人。少时即浸淫书籍,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知府。著有《览古评语》、《禅寄笔谈》等。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其后有卫承芳万历癸已(1593)年题跋云:“永昌太守钱唐陈思贞,少有书淫,老而弥笃,……口诵耳闻,目睹足履,有会心慨志处,胪列手存,久而成卷,……晚有兹编,愈出愈奇。”因知此书为陈思贞晚年之作。

  全书约1300字,分为五节,属随笔性质,内容包括辨真假茶,论茶品,论制茶,藏茶之宜等。其中所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反映了品茶方法的新旧更替。

  ·张源《茶录》(1595年前后撰)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序》)

  作序者,顾大典,为隆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工书画、音律,诗宗唐人。其“序”中云:“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书成于万历中,约在1595年前后。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

  全书共约1500字,共分二十三则,即采茶、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汤辨、汤用老嫩、泡法、投茶、饮茶、香、色、味、点染失真、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茶、贮水、茶具、茶盏、拭盏布、分茶盒、茶道。其内容简明扼要,多有切实体会之论,非泛泛因袭古人者。

  ·陈继儒《茶话》(1595年前后撰)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年甫二十九岁,即“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阖门著述,工诗善文,兼能绘事,博闻强记,著述甚富,卒八十二岁。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共19则,约750字。其中七则出自《岩栖幽事》,11则出自《太平清话》(该书撰于万历乙未,即公元1595年),可能是喻政从这类书中摘编而成的。《茶话》的撰写时间,似应在1595年前后。该书主要为有关茶的言论和故事,其中认为茶饮开创之功不在陆羽,而在吴王、晋人,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不及《十六汤品》等观点,在否定唐宋权威方面,是其他书中所未闻的。

  ·张谦德《茶经》(1598年撰)

  张谦德,字叔益,后改名丑,字青父,号米庵,又号蘧觉生,昆山人。撰有《名山藏》、《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硃砂鱼谱》等书。

  该书主要刊本有:①明万历本;②八千卷楼旧藏明钞本(与“野服考”、“瓶茶谱”、“朱砂、鱼谱”合订为《山房四友谱》);③美术丛书本。

  关于其著述宗旨有“自序”云:“古今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要皆大闇小明,近远泥。若鸿渐之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尽美矣,第其时法用熟碾细罗,为丸为挺,今世不尔,故烹试之法,不能尽与时合。乃于暇日折衷诸书,附益新意,勒成三篇,僭名《茶经》,授诸枣而就正博雅之士。”

  该书分上、中、下篇,共约2000余字。上篇主论鉴茶,分为8则:茶产、采茶、造茶、茶色、茶香、茶味、别茶、茶效;中篇主论烹藏之法,分为11则:择水、候汤、点茶、用炭、洗茶、盏、涤器、藏茶、茶助、茶忌;下篇主论器备,分为9则: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内容简要切实而多新意,是为用心之作。

  《四库总目·杂家类》存目十一,有《张氏藏书》四卷,并言“明·张应文撰,凡十种,曰簟瓢乐,曰老圃一得,曰兰谱,曰菊书,曰选天换骨新谱,曰焚香略,曰清闷藏,曰山房四友谱,曰茶经,曰瓶花谱。”张应文系谦德之父,且“山房四友谱”与“茶经”、“瓶花谱”并列。其《茶经》与谦德《茶经》关系如何,两者究竟是承袭、改制关系,抑或为同样内容而属“四库”误题,或两者为同名异书等,因未见“四库本”,故存疑待考。

  ·胡文焕《茶集》(1593年辑)

  胡文焕,字德甫,一号抱琴居士,钱塘人。于万历、天启年间构文会堂藏书,设肆流通古籍。撰有《文会堂琴谱》、《古器具名》、《古器总说》、《名物法言》等。编辑《格致丛书》。

  万国鼎考:该书刊本仅有《格致丛书》本。“《格致丛书》亦题胡文焕编,《四库全书》存目以为是'万历大启间坊贾射利之本’,'琴谱’刻于万历丙申(1596年)。”并据此估计,《茶集》亦撰于1596年前后。

  按,查阅明万历三十一年刊本《格致丛书》目录,其中并无《茶集》一书。而据日本·布目潮沨考,胡文焕的《茶集》,收录于所编《百家名书》中,其名曰《新刻茶集》,其前有万历癸己(1593年)序。故其成书年代当在1593年。

  ·许次纾《茶疏》(1597年撰)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人。清·厉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藏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

  该书《四库提要》存目,主要刊本有:①万历丁未(1607年)许世奇刊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茶书全集本;④居家必备本;⑤欣赏编本;⑥广百川学海本;⑦说郛续本(不全);⑧今图书集成本(不全);⑨古今说部丛书本;⑩丛书集成(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本。)

  该书撰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前有姚绍宪、许世奇二序,后有许次纾自跋。全书共约4700字,分为三十六则(《四库提要》作39则,《郑堂读书记》作30则)。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品第茶产,炒制收藏方法,烹茶用器、用水用火及饮茶宜忌等,提供了不少重要的茶史资料。其中对长兴茶之产制,记载尤详。并载:“杭俗喜于盂中撮点,故责极细,理烦散郁,未可遽非。”似是针对陈思贞《茶考》所发,亦反映了“撮泡”新法已渐为接受之事实。

  ·程国宾《茶录》(1600年前后撰)

  程国宾,生平不详。该书约撰于1600年前后。《澹生堂藏书目·闲适类)存目。有《百名家书》本。书未见。

  ·程用宾《茶录》(1604年撰)

  程用宾,字观我,新都(今浙江淳安)人,事迹不详。

  主要刊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

  该书前有万历甲辰(1604年)邵启泰序,故其书撰刊时间亦在此间。

  全书分为四集:首集十二款,为摹古《茶具图谱》(即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正集十四则,为原种、采候、选制、封置、酌泉、积水、器具、分用、煮汤、治壶、洁盏、投交、酾啜、品真;末集十二款,为拟时茶具图说、计鼎、都篮、盒、壶、盏、罐、瓢、具列、火篮、水方、巾等十二种,其中图11幅,缺“具列”一款。附集七篇:陆鸿渐六羡歌,卢玉川茶歌,刘梦得试茶歌,吴淑茶赋,范希文斗茶歌,黄鲁进煎茶赋,苏子瞻煎茶歌。

  四集中,正集为程用宾自撰,共约1500字,尚切实合用,其余内容均辑自子书。

  ·熊明遇《罗岕茶记》(约1608年左右撰)

  熊明遇,字良孺,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知长兴县,四十三年(1615年)擢兵科给事中,多所论劾,疏陈时弊,言极危切。坐东林事,再谪再起,累官至兵部尚书致仕。《明史》卷257有传。

  据该书内容来看,可能撰于知长兴县或稍后,约1608年左右。主要刊本有:①说郛续本;②古今图书集成本。

  该书全文仅约500字,分为七节,专述岕茶的生产环境,茶品的鉴别,藏茶、烹茶之法等。

  ·罗廪《茶解》(1609年撰)

  罗廪,字高君,浙江慈溪人。他在该书总论中述及:“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县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屠本畯“序”曰:“罗高君性嗜茶,于茶理有悬解”。

  该书撰于万历己酉(1609年),有屠本畯序及万历壬子(1912年)龙膺跋,无自序。

  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说郛集本(不全);③古今图书集成本(不全)。后两种取舍无度,次序颠倒,不合原作精神。

  全书共约3000字,前有总论,下分原、品、艺、采、制、藏、烹、水、禁、器等十目,论述了茶叶栽培、采制、鉴评、烹藏及器皿等各方面内容。

  ·冯时可《茶录》(1609年前后撰)

  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参政。以著述甚富而名,撰有《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两航杂录》以及《超然楼》、《天池》、《石湖》、《皆可》、《绣霞》、《西征》、《北征》诸集。

  此书撰于1609年前后,主要刊本为:

  ①《说郛续》本;②《古今图书集成》本。两者内容相同,但《古今图书集成》本冠有“总叙”二字。该书全文共五条,约500余字,主要记述各种名茶、陆羽著茶经、茶器、故事等,内容显芜杂,失条理,似非冯氏自编,可能是由他人杂纂而成。

  ·佚名《茶品要论》(1604年前后撰)

  明、祁承《澹生堂藏书目·闲适类》载目,未载作者姓名。祁氏为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该书撰写时间似在此间。书未见,内容不详。

  ·佚名《茶品集录》(1604年前后撰)

  亦见《澹生堂藏书目·闲适类》,未载作者姓名,撰写时间应与《茶品要论》不远。

  ·徐蚴《蔡端明别记摘录》(1608年之前辑)

  徐蚴,字帷起,又字兴公,闽县(福建闽县)人。《明史》卷286“文苑传”郑善夫传附载:以布衣终,博闻名识,善草隶书。积书峰书舍至数万卷。并仿《艺文略》、《经籍考》之例,编有《红雨楼家藏书目》四卷。

  此书从二十多种书上采录宋代蔡襄及建茶事迹,共3500字左右,属研究蔡襄的资料汇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树芳《茶董》二卷(1610年前后辑)

  夏树芳,字茂卿,号冰莲道人。江阴人,明代万历乙酉(1585年)举人。隐居数十年,卒八十岁。生平撰有《消暍集》、《词林》、《海镜》、《女镜》、《奇姓通谱》、《酒颠》等。

  该书《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明刊本;②古今说部丛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经》评:“是编杂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不及采造煎试之法,但摭诗句故实,然疏漏特甚,舛误亦多。其曰'茶董’者,以'世说’干宝为鬼之董狐,袭其文也。前有陈继儒序,卷首又题继儒补。其气类如是,则其书不足诘矣。”

  据万国鼎考:“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刊本(八千卷楼旧藏),前有冯时可序,陈继儒序,董其昌题词及夏树芳自序,用不同书写体刻版,似乎是原刊本,卷首并无'继儒补’字样。《四库总目》所说,也许是另一版本。继儒有《茶董补》,也许是书贾合印二书,或者借重继儒的声望而题上的。这几篇序都没有注明年代,现在只得按照这些人的生活时代,姑且推定此书写成于1610年前后。此书虽分上下二卷,实际字数只有3000字左右,摘录关于茶的诗句和故事,以人名为经,共九十九则(其中郑可简一则,有目无文)。”

  古今说部丛书本亦为上下两卷,以事为经,分为九十六则。卷首题为“延陵夏树芳茂卿甫辑,茸城眉公陈继儒甫补”。日本有宝历八年(1758年)刊本,亦为九十六则,但是以人为经,分为上下两卷,编排次序和文字内容与古今说部丛书本略有差异,卷首仅题“延陵夏树芳藏卿甫辑。”

  古今说部丛书本和日本宝历八年刊本也均有冯时可、陈继儒序,董其昌题词及夏树芳的自序。

  ·陈继儒《茶董补》(1612年前后辑)

  陈继儒事迹见《茶话》提要。

  据陈继儒为夏树芳《茶董》作序,及《茶董补》之名实,该书似写于《茶董》后不久,万国鼎推论在1612年前后。

  主要刊本有:①明刊本;②海山仙馆丛书本;③丛书集成本(据海山仙馆丛书本排印)。

  全书共约7000字,上卷四十四则,其中补叙“嗜尚”的二十则,补叙“产值”的十则,补叙“制造”的八则,补叙“焙瀹”的六则。下卷均补叙诗文,海山仙馆丛书本目录共三十八篇。其中最后一篇“进新茶表”(宋丁谓)“有目无文。

  ·龙膺《蒙史》(1612年撰)

  龙膺,字君御,武陵(湖南常德)人,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撰有《尤芝集》。

  此书撰于1612年,刊本仅有《茶书全集》本。前有万历壬子(1612年)其门人朱之蕃的题辞。

  蒙,泉也,本为封名,坎下艮上。《周易正义》:“彖曰:山下出泉,蒙。注曰: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所以,《蒙史》即为“泉史”。全书约6000字,分上下二卷,上卷为“泉品述”,共辑录各种泉品及故事50余款,下卷为“茶品述”,辑录30余款有关茶饮的史料。

  ·喻政《茶集》(1612年编撰)

  喻政,字正之,江西南昌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郎中,出知福州府,升巡道。1912年在福建编印《茶书全集》时将此书收入。故其编撰时间应在1612年之前或同时。

  此书刊本仅有《茶书全集》本。

  主要内容为选辑古人及时人所作的关于茶的诗文,共二卷。卷一,文类,收宋元明人文十二篇,赋类收宋人赋三篇;卷二,诗类收唐宋元明人诗一百三十余首,词类收宋明人词六首。共约2500字。后附有《烹茶图集》,是喻氏所藏唐寅“烹茶图”中鉴赏家的题咏汇集,有图一幅,题咏及喻政跋共约3500字,跋的时间是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烹茶图集》在《茶书全集》甲本(万历四十年序刊本,见《茶书全集》提要)目录,贞部存目,但其文却无,而是存于《茶书全集》乙本(万历四十一年序刊本)卷末。

  ·喻政《茶书全集》(1612年辑)

  喻政事迹见《茶集》提要。

  该书前有万历壬子(1612年),周子夫序,谢肇及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周序曰:“喻政之甚嗜茶,而澹远清真,雅合茶理。方其在留京为司马曹郎,握库钥,尽以其例羡,付之杀青。所刊正诸史志,辨鲁鱼,订亥豕,列在学宫,彼都人士进将尸而祝之。今来福州,复取古人谈茶十七种,合为'茶书’,正之虽非茶癖,抑灭书淫矣。”谢序曰:“吾郡侯喻正之先生自拔火宅,大畅玄风,得唐子畏烹茶卷,动以自随,入闽期月,既已勒之后矣,复命徐兴公裒鸿渐以下“茶经”、“水品”诸编合而订之,命曰:“茶书。”喻政在自序中也说:“爰与徐兴公广罗古今之精于谭茶若隶事及之者合十余种为'茶书’。”可知此书系与徐合力编纂。

  关于《茶书全集》的版本,有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谢肇淛序刊本和万历壬子周子夫序,万历癸丑(1613年)喻政自序刊本两种,前者常称为“甲本”,后者称为“乙本”。乙本在甲本的基础上作了不少增补。现藏南京图书馆的丁丙八千卷楼旧藏《茶书全集》即是乙本;甲本在国内未见,而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有藏。

  甲本分为元、亨、利、贞四部分,元部包括《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品茶要录》6种;亨部为《茶谱》、《茶具图赞》、《茶寮记》、《荈茗录》、《煎茶水记》、《水品》、《汤品》、《茶话》8种;利部包括《茗笈》上下,《品笈品藻》、《煮泉小品》3种;贞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1种(其中“烹茶图集”有目无文)。共计18种茶书。

  乙本分仁、义、礼、智、信五部分,其中仁、义、礼三部分与甲本同;智部为《茶录》(张伯渊)、《茶考》、《茶说》、《茶疏》、《茶解》、《蒙史》上下、《别纪》、《茶谭》18种;信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其中《茶集》内容与甲本迥异,目题为“茶集”,文中则题为“茶事咏”,后题作者为“温陵蔡复一”),共计27种。

  该书原名只《茶书》二字,周、谢二序及喻政自序中也均作《茶书》,其总目中亦载“茶书目录”、“全集”二字估计为后人所加。

  《茶书全集》保存了不少茶书,有些只有此刊本,有些是初版,流传至今,弥足珍贵。但该书对某些茶书的编删增补未加说明,且校勘欠精,是其不足。

  ·徐勃 《茗谭》(1613年撰)

  徐勃事迹见《蔡端明别记》提要。

  此书刊本也仅有《茶书全集》本,题作《茗谭》,不分卷,但“全集”总目及《八千卷楼书目》均作《茶谭》,而徐氏“家藏书目”作《茗谭》一卷。故原书名当作《茗谭》。

  其成书年代,万国鼎定其为1613年,即徐氏与喻政编《茶书全集》之时。

  全书共约1600字,记述有关茶的诗文、故事、茶与水的品第,其重点在于谈论茶饮的清雅趣味。

  ·程伯二《品茶要录补》(1615年前后辑)

  程伯二字幼舆,江苏丹阳人。事迹不详。

  《千顷堂书目·食货类》存目,有《程氏丛刻》本,该本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刊本,故成书时间应为1615年。全书共1万多字,辑集多种文献中的茶事,逐条冠名排列,体例内容均如《茶董》等。其人又全文收录张又新《煎茶水记》和欧阳修《大明水记》。

  ·何彬然《茶约》(1619年撰)

  何彬然,字文长,一字宁野,蕲水人。

  该书《四库全书》存目,此外未见各家藏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书成于万历已未(1619)年,略仿陆羽《茶经》之例,分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酾饮九则。后又附茶九难一则。

  ·高元浚《茶乘》(1630年左右辑)

  高元浚,事迹不详。

  据万国鼎考,该书撰于“1630年左右以前”,全书分为四卷,而《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陈祖、朱自振编)中,认为该书辑于1623年。全书分为六卷,约1700字左右,卷一为茶原、茶产、艺法、采法、藏法、煮法、品水、择器、涤器、茶宜、茶禁、茶效、茶具等;卷二为志林,杂记,茶之故事;卷三至卷五载茶的诗赋;卷六是铭、颂、赞、论、书、表、序、记、传、述说。末附“茶乘”拾遗上下二篇,约4000字。

  该书徐“家藏书目”及《千顷堂书目》载目。

  ·陈克勤《茗林》(1630年以前撰)

  陈克勤事迹不详。

  此书约撰于1630年以前,徐氏“家藏书目”和《千顷堂书目》载目。

  ·郭三辰《茶荚》(1630年以前撰)

  郭三辰事迹不详。

  该书约撰于1630年以前,徐氏“家藏书目”载目。

  ·黄龙德《茶说》(1630年以前撰)

  黄龙德事迹不详。

  此书撰于1630年以前,徐“家藏书目”载目。

  ·闻龙《茶笺》(1630年前后撰)

  闻龙,字隐鳞,一字仲连,晚号飞遁翁,浙江四明人。善诗,崇祯时举贤良方正,坚辞不就,卒年八十一,事迹见《鄞县志》及《宁波府志》。

  该书撰于1630年前后,主要刊本有:①《说郛续》本;②《古今图书集成》本。

  全书无序跋,约1000多字,分为十则,主要内容为茶之炒制,收藏诸法。

  ·万邦宁《茗史》(1630年前后辑)

  万邦宁,奉节人,天启壬戌(1622年)进士。

  该书约撰于1630年前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书不载造选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撮录而成,未为博奥。”

  ·黄钦《茶经》(1630年前后撰)

  黄钦,字子安,江西新城人。少与黄端伯交,隐居福山萧曲峰,工书法,善鼓琴。自制萧曲茶,甚佳。撰有《五经说》、《六史论》等。事迹见《建昌府志·隐逸传》。

  据万国鼎考:“黄端伯,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福王时做南京礼部主事,清兵至遇害,时年六十一,可见黄钦《茶经》大抵写于明末。

  《江西通志·艺文略》著录,未见刊本。

  ·王启茂《茶镗三昧》(1640年前后撰)

  王启茂,字无根,湖北石首人。崇祯末,以明经荐,不就。

  此书《湖北通志·艺文志·谱录类》载目,书未见。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1640年前后撰)

  周高起,字伯高,江苏江阴人,邑诸生,博闻强识,工古文词。清兵至时,不屈而死。撰有《读书志》、《阳羡茗壶系》等。

  此书主要刊本有:①《檀几丛书》本;②《翠琅玕馆丛书》本;③《粟香室丛书》本;④《常州先哲遗书》本。南京图书馆有卢抱经精钞本,书名作《洞山岕茶品》。

  洞山,处于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交界处,岕,是指介于两峰之间较平坦的地方。此书共约1500多字,专论岕茶的历史,产地、品类、采焙、鉴伪、烹饮等,其中品类分为第一、二、三品及不入品,对一、二品岕茶的特色论述尤为体察入微,细腻切实。

  ·冯可宾《岕茶笺》(1642年前后撰)

  冯可宾,字正卿,山东益都人。明天启壬戍(1622年)进士,官湖州司班,入清后隐居不仕。

  据冯可宾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岕茶笺》为其中之一,明末在湖州任官,且岕茶又产于湖州,故可推论《岕茶笺》可能撰于明末,大约在1642年前后。

  此书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昭代丛书》本又附录了有关茶和冯可宾的资料五则,并有杨复吉乙亥(1695年)跋,评其:“虽篇幅无多,而言皆居要。”

  ·邓志谟《茶酒争奇》(1643年前后撰)

  邓志谟事迹不详,该书估计撰于1643年前后。

  北京图书馆有明刊本,共约3200字。卷一为作者以拟人手法所撰茶与酒的论辨,类似于敦煌变文《茶酒论》;卷二辑集有关茶酒的诗文。

  ·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1643年以前撰)

  徐彦登事迹不详。该书估计作于1643年以前。

  《千顷堂书目》及《明史·艺文志》存目,书未见。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