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贺山:我发现了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

 象牙文 2020-07-16

(2017-05-06 23:05:09)

作者: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文字

马贺山:我发现了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

353252762

珍贵的收藏,有意义的研究,为之欣喜!

2014-6-2  11:06

目前,【永乐大典】存世的只有嘉靖皇帝时期抄录的嘉靖副本一套残卷,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大图书馆或个人手中收藏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世界上仅存【永乐大典】约四百多册,八百多卷,国家图书馆现存163册,320多卷。

一,永乐大典正本到哪里去了?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简单概括之,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毁于明末战火之说。持此观点的郭沫若认为:郭沫若在《影印永乐大典序》中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这明显是一种个人推测。

2,张忱石在《〈永乐大典〉正本之谜》一书中说“正本下落史无记载”,《永乐大典》正本“藏皇史宬夹墙”、或随殉在明世宗嘉靖的永陵之中,这也仅仅是一种推测。

3,任道斌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北京皇宫发生的一次大火灾。明代学者方以智的在《通雅》一文中记载了这事:“近时《永乐大典》,洪州云命解缙纂集,……今散失矣。”方以智的儿子方中履写过一段较详细的注文:“《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录,隆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

   《明史》曾有记载,“万历二十五年……夏六月戊寅,皇极、中极、建极三殿灾。”

明史学者谈迁《国榷》中载“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之说。

 4,清嘉庆年间毁于乾清宫大火之说。 

  据《鲒亭集外编》载: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晟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有缺失的副本,便提议说:“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到了清末,缪荃孙认为:“嘉庆二年(1797 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这在《艺风堂文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从此,《永乐大典》正本被毁于乾清宫大火便成了一说。

笔者同意【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万历二十五年大火之说,因为史书记载的东西,往往比一些人的猜测要准确得多,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猜测,因为猜测要比查资料翻文件省事得多,所以猜测的东西,往往并不可靠。

二,永乐大典正本有刊刻本吗?

永乐大典正本既然毁于万历年间大火,那就很难有机会再一睹永乐大典正本的真容,因为很多学者都说过永乐大典正本从未刊刻过。栾贵明在《永乐大典》之谜中说:“《永乐大典》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册。我国这个古代文化大宝库辑存了许多秘典佚文,其广泛及珍贵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由于篇帙浩繁,它从未刊刻过,只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一般称作“重录本”或“副本”。 

  商传在【永乐大帝】一书中说:“书修成了,便放到文渊阁里面收藏了起来。所谓修成,就是书编好之后抄了一个工整的文本,装订成书。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是一部印制出来的书籍。

    朱棣当时确实曾经想把这部书刻印出来。但是要想把这部书刻印出来,首先就得再抄一部,然后再行刻印。计划花上两年时间,到永乐七年,也就是公元1409年,旧历十月完成。可是这个工程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全部【永乐大典】未能刊印,但印了一部分却有可能。从技术上看,能否解决木板拓印的速度问题,还要保证质量,保证财力,计算一下时间,用多少人力物财力,我推测,当初朱棣编永乐大典时,一定是想出版印刷,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传于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由于其工程浩大,书册其繁,费时费力,费心费财,朱棣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就暂时告一段落。实际上,永乐大典的事情,只进行完成了一半,更繁重的印刷出版发行工作还在后头。拿宋代淳化秘阁法帖来说,如果宋太祖赵光义让翰林大学士王著编辑大内法帖,只编辑一二十套,分赠给文武大臣,那影响不会太大,只有刻在了枣木板上,进行拓印,才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局面。【永乐大典】不刻印,是朱棣失策的地方。现在正本不在,根据正本翻刻的刊本就是下真迹一等。

笔者家藏的几卷【永乐大典】残卷,就是明时的刊刻本,是在【永乐大典】正本编纂之后,消失之前的一百年间刊印的,厚厚的树皮纸,五、六百年的时代印记,不言自明的书法,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感,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前辈的一切创造,是那么用心,随意,自然,妙趣天成。

【永乐大典】残卷刊刻本,与目前人们所见到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不同,它是一种人们不熟悉的版本,除所录内容一样外,在形式上,字体上,装帧及格式上有诸多方面不同。

1,【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是包背装,尺寸为高50.3厘米,宽30厘米,厚两厘米;马氏收藏本为线装本,尺寸为高35.7厘米,宽23.4厘米。一大一小,格外分明。我认为,朱棣坐天下初始,一切活动仪式都会从简,编【永乐大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只要完成朱棣大的要求,其它皆可从略。对于《永乐大典》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册的一部大书来讲,用线装的形式进行装帧,比较朴素,务实,符合多快好省,避免奢华之风,会赢得众大臣的赞誉。

2,【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的封皮是用黄色丝绸包裹,具有皇家气派,封面写有永乐大典卷之多少多少之外,还用小字注明,外围加红格作框,书皮右上侧的方框内,写有字样。马氏收藏本只写有永乐大典卷之多少多少,字外用红格作框,纸面,显得格外朴素、简约。

3,【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的封里,板框用朱色,手工描制,高35.7厘米,宽23.4厘米,每版八行,行内,大字占一行,小字写两行,每行二十八字,留天空两格。【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版高33厘米,版宽21.5厘米,每版八行,行内,大字占一行,小字写两行,每行二十四字,留天空两格,留地空两格。

 4,【永乐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三,国家图书馆没有收藏。

国家图书馆一向视【永乐大典】为镇馆之宝,它没有的而又搜求不到的书籍,一定是好书,应引起高度关注。

新浪网友书丛老蠹鱼_在他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博文:二本《永乐大典》,现摘要如下:

“过去曾写过一篇「也说《永乐大典》」(见《书城风弦录》),里面提及「燕京」藏的二本《大典》,但未细说,故再写此小文,聊作补充。。。。。

      「燕京」的二本《大典》,为卷七千七百五十六至七千七百五十七、卷八千八百四十一至八千八百四十三。

当时在英法两国的民间,都有当年所劫的《大典》残册,只是「哈佛燕京」没能得到。

卷八千八百四十一为二十尤韵,全为「油」字;卷八千八百四十二至八千八百四十三为「游」字。书后附页署有「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学士臣胡正蒙、分校官编修臣王希烈、书写儒士臣金书、圈点监生臣敖和、臣孙世良。」        

「游」字卷内多为游姓人名,所辑皆取材于正史方志,旁及诗文集中之碑传与墓志铭,其中如《两汉蒙求》、《唐史补》、《姓氏遥华》、《武阳志》、《重庆郡志》、《顺庆路志》、《顺庆府考究图经志》、《抚州府志》、《建昌府南丰县志》、《新安志》、《瑞阳志》、《建安志》、《吴兴续志》、《存古正字》、》、《宋陈了斋集》、张志道《碧霞洞天诗稿》、元吴澂《支言集》、明龚斆《鹅湖集》、宋吕祖俭《大愚叟集》、宋吕南公《灌园集》、吕东莱《辨志录》、赵庸斋《蓬莱馆集》等,或均为佚书。此本1998年中华书局、1962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的《大典》已收入。

 此本为1956年得自欧洲。”

在笔者的家藏中,其中就有一卷是八千八百四十三为「游」字残卷,内容基本上一致,与上述内容吻合,唯一不同的是,卷尾无任何编纂人员记录。由此可推论,【永乐大典】正本的每卷结尾没有校官及抄录员、臣子名单。

 5,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与嘉靖副本内容与形式进行比较。

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一致。为什么这样说,只有通过文字比较,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真实的结论,文字与内容,格式与形式,反复比对,才能知道谁在前,谁在后,谁抄谁,得出客观结论。

文字是鉴别和判断永乐大典的最重要的方面,离开文字的研究与评论,就是丢了西瓜拣芝麻,不分轻重大小。通过文字比对,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1]两书字迹不同,同一字写法不同。如嘉靖副本是欧体的馆阁体楷书,工整,规范,漂亮,无可挑剔。刊刻本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无雕饰痕迹。

刊刻本 1,斿{带走针,2, 冠{寸为利刀} 3,潜{两夫为两天} 

嘉靖本     游            冠            潜

刊刻本 4,畿       5,寔            6迁

嘉靖本     任           实{繁体}       廷

刊刻本  7,哗        8,凉            9,舆

嘉靖本     哗           京               焉

我从八千八百四十三为「游」字的刊刻本,与嘉靖本第一页进行了比对,发现了十几个字写法不一样,能够通用的,也可见时间的早晚问题。同一字的不同写法及用法,应该说刊刻本要早于嘉靖本,或可以认为,刊刻本的字在前,到嘉靖时,有些字已经很少用了,故嘉靖本抄手进行了适当的改正。另外嘉靖本抄手也有抄错的时候,出现错字。

 [2]嘉靖抄本有句子不通的现象:如三处,刊刻本上是“兄弟共食”,嘉靖抄本抄成“兄弟异食”,其意令人费解。刊刻本上是“早丧母”,嘉靖抄本抄成“蚤丧母”。刊刻本上是“闾里推孝,人与其诚”。嘉靖抄本抄成“闾里推孝,盗不忍哗,人与其诚。”此乃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3]嘉靖抄本的段落有挪动的现象,如“游完”一节,在刊刻本内的位置是在“游汶”之前的“游九功”前,而嘉靖抄本的抄手,已将它挪到了“游汶”后面,跳过两节。其原因不明。

[4]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从永乐大典正本刊刻本的书法来看,《大典》正本的书法较为自然,率真,成熟,类似颜真卿书体,雍容大度,笔笔刀刻,菱角分明,看起来流畅挺拨,一代神笔。

[5]永乐大典正本刊刻本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所选书籍片段,自成一节,这样显得层次分明,独立成篇。而嘉靖抄本所抄录的内容,都挤在一起,随节省篇幅,但显得十分臃肿,读起来有令人乏味之感。

三,【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的发现有何意义?

这无疑为研究永乐大典,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寻找和发现【永乐大典】正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能发现,【永乐大典】正本,那是最理想的事情,如果找不到,那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就是下真迹一等,它能让我们感觉到当年永乐大典正本的厚重、伟大、辉煌、让人叹为观止,一代绝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