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庆 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启蒙教学

 我的小孙孙全全 2016-12-21


主持人

周小琴:这个冬天,无论你是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还是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而今夜,我们注定会在聊天吧里满载而归。有人说:人因梦想而伟大、更因行动而成功。而今天的我们,正因学习而改变,因改变而优秀。亲爱的朋友们,把掌声和鲜花送给在寒夜里坚持学习的我们自己和聊天吧的小伙伴们吧。我是来自重庆两江新区的周小琴,我很高兴,荣幸能成为今晚活动的主持人。同时,在幕后为我们这次活动进行文字整理的是来自宁波的胡蓓蓓老师。接下来,向大家隆重推出今晚活动的主讲人,他们是我们非常熟悉,非常喜欢,非常敬佩的聊天吧主人张祖庆老师和“张祖庆智慧空间站研修学院”的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美女老师戴一苗。


主讲嘉宾

          张祖庆老师:各位亲爱的作文聊天吧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祖庆。感谢各位热情洋溢的欢迎。掌声和鲜花,是虚拟的,但大家情意,是浓浓的。因为有你们,冬夜很温暖。


今晚,我们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启蒙教学》。


2011版新课标的颁布,让“非连续性文本”,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近些年,我们也陆续看到杂志上刊登关于非连续性阅读方面的文章或者试题。尤其是各地第三、第四学段(初中),更是大量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测评题目。这类非连续性文本试题,题型新,信息量大,大家在觉得新奇的同时,也有些迷茫。


2011年开始,工作室戴一苗老师就开始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的探索;与此同时,作为下城区语文教研员的我,在我区高年级阅读检测当中,尝试非连续性文本题型。五年下来,我们一起开发了十多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例,研制了大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评题目。


今年年11月,戴一苗老师赴南京参加了“亲近母语”的活动,她所执教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非连续性阅读课,指向推论策略的训练,引起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广泛关注。请一苗把相关的上课照片帖一下。



最近两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测评研究的梳理,近20万字的书稿《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已于半年前交出版社。书稿已通过终审,将于本周开印。预计十二月底或元月初面世。敬请大家关注。这将是国内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面的第一本著作。


今晚与大家交流的《非连续性文本启蒙写作教学》,是本书的第八章内容。算是给这本书做一个“剧透”吧。


最后,若有时间互动,我们一起来回应大家的问题。


交流的话题有三个:


一、美国“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实践及启示


二、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萌芽


三、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写作初步尝试


魏小娜博士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读写实践有着比较深切的感受。回国后,她写了一篇关于《美国“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实践及启示》的文章,在国内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魏博士主要介绍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01“非连续性文本”在美国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魏博士首先提及——

报到第一天……仅地图就有三类:教育学院分布地图、校区主要办公场所地图、当地社区的地图。这些材料被有条不紊地夹在一个橘黄色的纸袋夹中。回家数了数,吃惊地发现,在一天之内,我得到了各类非连续性文本一共78页(见图1)。



1:形形色色的非连续性文本


第二天给孩子报名上学,魏博士收到一份20页的《2014~2015 parent handbook》,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工作。上到公交车上,又有免费领取的MTD乘车说明,长达175页。到了图书馆,又发现了累计30多页介绍图书馆资源分布的免费资料。


再后来,魏博士发现在宿舍的门上,还有一个文件夹子,每天都会被夹上多张社区的各类通知、海报,源源不断地告诉着我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孩子每天也会从学校带回来红红绿绿、充斥各种图表的活动安排、信息通知等。


    魏博士指出:扑面而来的各种非连续性文本,让人深深体会到美国不仅是一个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同时也是活在非连续性文本上的国家。你能看懂的资料越多,你就能获取越多的服务项目。你想处理的事务越多,你就得阅读越多的非连续性文本。


02美国“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实践形态

  

文章第二部分,魏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限于篇幅,此文仅举数例。


    文章指出:“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是现代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的问题,更是办事风格、思维方式的体现。”


接着,魏博士从三方面介绍了美国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第一类是关于工作计划和生活计划的。


图2:工作人员送给咨询者的文件夹



  第三,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读者意识。


魏博士提到,非连续性文本,最突出的功能是服务于读者。从非连续性文本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鲜明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比如小学报名的时间已经错过,当你正急于寻找解决办法时,打开学校网站,首页上赫然出现以“你是否错过了报名时间”为标题的通告,页面的右侧就是各种服务的链接表格和咨询电话。再如阅读《家长手册》读到最后一页,正在考虑有一些问题还需咨询,手册最后就出现有专门设计的活页,供家长阅读后提出疑问并签字,可以撕下来由孩子交带给学校”。


事实上,正是鲜明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催生了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策略,举例如下 :

 

3 :小学老师写给孩子和家长的教学内容通知单


   另外,魏博士还提到美国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重视使用表格和数字编号的灵活使用。  

 

03

美国非连续性写作给我们的启示


上面关于美国“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实践的介绍,可为国内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第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写作,已然成为生活常态,我们不能因为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缺失,而忽视它。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睁大发现的眼睛,主动留意生活中的一图、一表、一份说明书,并寻求学校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魏小娜博士说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内容开发不是凭空杜撰的‘策略和技能’,只有紧密关注现实生活所需,才能开发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唯有拥抱广阔的生活资源,合理开发,为我所用,才能让整个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教科书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求,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但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必将成为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的一种必备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很有必要开始启蒙性质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功夫……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对学校教育而言,“具有前瞻性的读写教学一定会塑造着未来的社会生活。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信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未来社会无法回避的文本形态,因此学校教育也要借助先进的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知识来改造我们未来的现实生活”(魏小娜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尝试,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第三,美国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更多是成人的行为,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不能机械照搬。一者国情不同,二者年龄不同。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适度借鉴,灵活实施。从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入手,逐步提高难度。


    (上文综合整理自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1 ,作者魏小娜)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萌芽



其实,认真考察近十年来在中国中小学语文界兴起的整本书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非连续性写作,已经被老师们不自觉地运用,只不过老师们没有留而已。试看下面的例子:



图4


5


这是我们工作室陈国芬、唐睿老师在《美人树》(汤汤著)一书中,引导孩子“画情节图”。《美人树》讲述了,一棵树,有着远行的愿望。为了获得自由行走的双腿,她无情地欺骗了女孩桑桑。于是,美丽的谎言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土豆的女孩来到树下,她的信任使这棵叫冬小青的树终于彻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汤汤最新创作的童话,想象奇异,意境优美,诗意而温馨,有笑、有泪、有爱、有成长。


国芬和唐睿老师选择这个童话,在同一个班级上整本书阅读课。一节导读课,一节整本书分享课。两位老师都让学生“画情节图”(见图4、图5),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节图,用简单的几根线条、图画、词语,勾勒整个故事的轮廓,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写作,具有了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基本特质。


至此,也许你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非连续文本写作!对,就是这么简单。咱们中国的小学生,也会写非连续性文本。


我们整理了整本书阅读中无意识渗透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形式,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情节地图。读者初读一本书,寻找文本关键信息,用简单的文字、箭头、图示,整体呈现故事的框架结构。这类写作,通常称之为“情节地图”。


最近,全国“百班千人”(具体请关注微信订阅号“读写狮”,了解这一活动的详情)活动中,全国一百多个班级共读《划桨入海》( 天天出版社)一书,不少老师自觉运用“情节地图”这一阅读策略,带着学生制作出了非常有意思的整本书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请看——


(杭州市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 徐静言 应玟怡制作,指导老师  刑 怡)


(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小学三(1)班 陈炫恺  指导老师:潘向艳)


细细读图文,你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可以在一幅图内,把整本书的内容非常巧妙地加以浓缩。这样的情节地图,既是阅读策略的渗透,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启蒙,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冒险类的文本,或者地点变换比较多、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故事,尤其适合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第二,统整。所谓统整,是用列表、归纳的方式,把一本书的内容加以概括、归类,提取信息,这又是整本书阅读常用的阅读策略。这样的训练,其实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试看如下数例——


例1:阅读《战马》,让学生填写战马数度易主的经历。



2:阅读《535日》可以设计以下阅读单:阅读单——寻找懒人国的房子

懒人国奇遇记(节选)

拐过一个弯后,他们就看到了一些房子。那些房子都安在轮子上,前面套着马匹。这样,住在里面的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走遍所有的地方,另外,每栋房子的卧室窗户上都安着喇叭。如果有哪两家人要聊聊天,那么他们只要让两家人的马把他们的房子拉到一起就行了。他们用不着出门,不用见面,躺在床上对着喇叭就可以聊天了。


“亲爱的总统,”一个喇叭里说道,“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


“不知道,”另一个喇叭里回答说,“我已经有10天没起床了!亲爱的汉纳曼,您为什么不自己看看外面呢?”


“我从前天开始,就一直脸朝里躺着,我懒得翻身。”


请细读第2部分,想想哪幅图是懒人国房子的正确画法。请在正确序号括号里打“√”。



说明:这道阅读题设计背后体现的是图文对照阅读策略,图文对照阅读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阅读单2:世界上最有趣的的一日游


康拉德为写一篇关于南太平的作文而苦恼,卡巴罗先生说写一篇南太平洋的作文算什么事情,去那儿跑一趟不就全解决了。当然,必须是一日游,就是说,当天去,当天回,不住宾馆的,因为一住宾馆,时间就不在35日里了。这个一日游经历了五个国家,对孩子们来说,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条旅游线路。那么,康拉德和叔叔经历了“穿越之门”,游历了哪些国家呢?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请按游历顺序写出五个国家,为你觉得最有趣的国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写在对应的方框里)。




第三,比较。将书中的某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梳理,有助于帮助学生细读文本,将思维条理化。这里的比较,既可以书本中的不同章节、不同角色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本书中不同人物的比较,还可以是一类书的比较。


例子3:阅读《小狐狸阿权》,:寻找不同的狐狸的特点和自己对狐狸的喜爱程度。



第四,找重点。找出书中的重点人物,将这个重点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这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城南旧事》,引导学生列出主人公小英子和其他人物的关系。(见下图)又如,阅读《草房子》,可以让学生列出贯穿全书的第一主角桑桑和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找重点的策略,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训练。

 

4



再如,班级共读《妖精的孩子》,教师就可以指导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来理清书中人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单深入研究主人公萨斯其和妖精。

 

5



第五,角色名片。阅读一本小说,让学生给某个自己喜欢或你认为最有特点的人物,设计一张名片。这也是很有意思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上面这张图就是阅读《罗伯特三次报复行动》后的人物名片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示范,创作出更多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名片。


关于整本书阅读和非连续性写作的结合,形式还有很多。如“情节梯”、“范恩图”、“角色心情日志”等等,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寻找相关的儿童阅读推广方面的专著,或者自己开发更多的案例。在整本书阅读中融合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寻找两者的耦合点,精心设计,开发出更多好玩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样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千万不要为了写作而刻意设计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一切都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否则,形式过于繁琐、项目过于枯燥,孩子们会望而怯步。


没有什么比不愿写,进而造成不愿读更可怕的事了。


第三节:

语文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尝试





上一节和大家分享的,更多是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无意识渗透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属于“顺手捎带”,而非刻意经营。在国内,也有一些老师开启了这方面的先行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在一次写作教学学术报告中,曾提及国内这方面的尝试。她提到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让学生根据通讯报道《人们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合老师提供的表格,提取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课文信息。(见下图)这样的表格,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较之原文,它具有准确、清晰、简约的特点。




张祖庆老师曾经开发过根据一连串非连续性文本,尝试给地球新生儿写信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呈现了《什么是什么之我们的家园》中的大型插图、美国首席环境科学家对中国空气质量检测的统计图、法国纪录片《家园》、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不羁的思绪》等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围绕环境这个主题,呈现了海量文本,可称之为“连续性文本群”。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提炼信息,形成观点,创意表达,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写作形式。这一案例,是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写作紧密结合的一次对话,也是非常好玩的探险,得到了成尚荣和陈宝铝两位特级教师的认同和赞赏。


无独有偶,近读台湾《台湾高考考什么》一书,里面就有一个和《致地球新生儿》类似的案例。


阅读下列材料,依框内要求作答。

A香米

香米,顾名思义就是煮熟后会散发出香味的米。1977年,农业试验所嘉义分所开始从事香米育种研究,引进国外香米品种与台湾优良品种进行杂交。

B益全香米

益全香米谷粒大而饱实,米粒透明度佳,黏度适中、弹性优、口感Q。据实验,其单位面积产量比一般稻作多,育苗时间短,对于稻热病的抵抗力强。益全香米,具独特的芋头香,据吃过的人表示,掀开饭锅时,会被那芋头香感动。

C台农71号

【台农71号】是继【台梗4号】及【台农72号】之后,在台湾地区育成的第三个梗型香米品种。【台农71号】是以【台梗4号】为父本,取其具有国人喜欢的芋头香味,母本则是外观、品质俱佳的“日本绢光米”。农试所自1992年起正式将【台梗4号】和【绢光米】进行杂交。“台农71号”是二十几年来农试所自行杂交育种成功的第一个稻作新品种。

D关于郭益全

姓名

郭益全

籍贯

台南县盐水镇

生卒年

1946年生,2000年9月9日猝逝,享年55岁。

死因

家族本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又因工作过劳,引起胸口闷痛却不察,导致心脏病发,送医不治。

学历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博士,研究“水稻遗传与育种”。

经历

1922年起,担任农试所“水稻育种计划”主持人,带领团队投入高品质品种改良工作。2000年10月25日,正式通过农委会审查登记,命名为“台农71号”。

工作信念

“要种稻,就要种好稻;要吃米,就要吃好米。”

赞誉

1.农试所同仁赞誉他是“接受正统水稻遗传育种训练,在台湾从事相关研究第一人。”

2.农委会视“台农71号”为革命性稻作品种,为纪念郭益全、特命名为“益全香米”。

其他

1.郭益全猝逝后,同事接手他未完成的事务,见堆积如山的资料,才体会到他对工作的投入有多深。

2.郭夫人说:“每天洗米的时候就会想到他,如果他能吃一口香米再走,该多好!”


命题者,围绕郭益全博士及“台农71号”罗列出四个方面的关于信息,将四则非连续性文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组与再加工。既考察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又考察了创意表达的能力。妙绝!


张祖庆老师的案例和台湾高考试题案例,都是基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背景下的写作。这种借助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写作,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流派。《美国各州英语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媒体获取信息、增进理解,将媒体作为个人回应和表现的方式,利用媒体做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澳大利亚母语课程要求,也提及“广泛阅读(视读)不同媒介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实用文、海报、图表、电影。电视以及与信息和交流技巧有关的各种文本”。《致地球新生儿》和台湾高考试题的案例,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写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开国大典》《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台湾蝴蝶》《鲸》《颐和园》等课文,都可以经过处理进行非连续性文本写作这样。以人教版三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为《清明上河图》制作一张标签,见下图。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做一些小小的创意探索,让学生根据非连续性文本改写成连续性文本,也可以进行特别有趣、好玩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全国青年名师何捷老师,曾经开发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明性文本写作》的案例,也属于一次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尝试。他让小朋友为自己特别有意思的说明文:


品名:【名字】

外观描述:

品相:【简洁描述相貌】

色泽:【精准描述肤色】

体型:【概括介绍体型】

重量:【例举具体数字】

要点介绍:

特殊功能:【例举特长】

相关信息:

生产商:【简介父母】

生产日期:【出生年份】

特别说明:(其它需要特别强调的)


结果孩子们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纷至沓来,写出了很多让人喷饭的“说明书”。这些好玩的说明书,本身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学生习作:

“我”的说明书

品名:余晓雨

外观描述:

品相:一头乌黑的短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总是不停在吃东西的嘴巴,合成了一张脸。

色泽:白里带红。

体形:胖,都成肉球了。

重量:像小猪一般的重——38千克。

特色介绍:

功能:善于跆拳道。在浙江省,杭州市得过各种奖项。

注意事项:该产品容易生气,只要有人敢招惹我,我会一拳过去,一定让你眼冒金星,满地找牙。

相关信息:

生产日期:2007年10月5日

生产人:妈妈。她对我很严格,无论是炎热的酷暑,还是凛冽的寒冬,我不是在培训班,就是在去的路上。平时的作业妈妈都要求认认真真完成,不能有半点马虎。


    怎么样,是不是被孩子们的奇葩说明书逗乐了?


    此外,说明性文本的写作,我们还尝试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写作。例如,我们新近开发的案例《观察凤仙花》、《小蜗牛走钢丝》都有类似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


以《小蜗牛走钢丝》为例,三上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观察日记,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科学第三单元是观察小蜗牛,于是我们尝试将习作和科学进行整合,前期观察小蜗牛,在此基础上,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协同教学《小蜗牛走钢丝》一课,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观察了蜗牛爬行实验,并根据小蜗牛爬行的实验报告(见下表)写一篇习作。


研究的问题

蜗牛能不能在钢丝上爬行?

我的猜测

能\不能

实验步骤

1.准备一根钢丝,悬空并固定。

2.将蜗牛轻轻地放到钢丝上。

3.观察蜗牛能否在钢丝上爬行。

我的发现

蜗牛能在钢丝上爬行。因为蜗牛的粘液可以将它粘在物体的表面上,防止跌落。

蜗牛走钢丝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三(2)童叶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蜗牛走钢丝

    实验开始了,操作员从一个碟子中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只蜗牛轻轻地放在一根细细的钢丝上。过了一会儿,小蜗牛探出脑袋,用他的小眼睛环顾四周,看了看这个陌生的地方。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动不动的。又过了一会儿,小蜗牛突然向下一翻,迅速把它的在钢丝上来了一个倒挂金钩。接着小蜗牛慢慢把头紧贴到钢丝上,一边向前爬,一边又把身体翻上来,动作显得十分娴熟。它最后出色地完成了走钢丝表演,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

 

这则关于蜗牛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是在三年级的成功尝试。事实证明,只要难度适中,训练得法,非连续性文本写作,在小学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是可教的,也是能教的。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真正为学生服务,把目光放长远,教孩子们今后用得着的东西,就一定能开发出更多有意思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案例。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也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