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天下、神气的阅兵、出租车调价背后的秘密、玩具乐园、巨人的拼布被、烙饼问题……如果告诉您,这些都是数学课的内容,您是否会充满好奇,想重当学生再回课堂?数学,作为难以产生“趣味”的一门学科,在当今这个对课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凸显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进化升级? 2016年12月1日,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携手中小学管理杂志社,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齐聚北京。在专家和同行的引领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实践课程与教学变革”这一主题开启了一场探索“有趣数学”的奇妙之旅。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致大会开幕辞。他指出:“实践课程”对小学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一所学校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谋求学校特色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通过对“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考察核心素养”这三个问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数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个人学了数学之后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但是他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史教授这样为“数学核心素养”下了定义。 当谈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时,史教授只用到三个词就把这一理念概括了出来——抽象,用数学的眼睛看;推理,用数学的思维想;模型,用数学的语言说。 如何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点,史教授称教学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所以质量检测的第一个原则是不能要求速度。在合理的教学速度下还要保证课堂内容蕴含素养。要考察学生是否会发现提出问题、是否会思考问题,孩子给出的答案只要能符合逻辑、结论与思考过程一致即应该得分。
澳大利亚国家教育评价专家Jim Tognoloni为大家带来了国际视野下最新的评价理论,并引导大家思考当代数学教学评价应如何嵌入到现代评价理论之中。 评价是教师的专业性判断,这个专业性的判断应当基于老师对学生表现的全方位信息搜集,在信息汇总之后综合给出的。考试仅仅是一种验证,是老师对学生的验证,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们一定要理解,评价就是教学的一部分,这两部分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如何将评价应用于教育改革?Jim教授强调了两点:第一,老师要在心中对学生的形象具体化,并尽可能用文字报告的形式描述出来。第二,评价者应当把孩子看成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关注他每一步、每一步的成长。这里谈到的成长,不是意味着他们能做越来越难的事情,解决越来越难的数学题,而是学生们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理性推理、辩论、创作等。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为大家深度解读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价值。她提到“综合与实践”,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改变的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与实践”,一个是综合性,一个是实践性。在这两个特性里面首要强调的是综合性,我们是想让老师们知道,“综合与实践”强调的是大综合背景下的实践活动,绝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 ![]()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课程研究室主任刘琳娜为大家奉上了她关于“小学生在数学实践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她指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之中的实际收获,是老师们很难仅仅通过标准化的纸笔测试来获得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特性在于凸现生活世界的价值。因为只有将学习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促进儿童的体验与交往,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学习,活的学习,才能找到课程意义之源,进而不断促进儿童个性的生长、变化与发展。 ![]()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教学副校长李宁为大家带来了从他自身经验出发的有关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素材选取路径的相关思考。李校长从问题与困惑、素材与目标、素材的来源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孩子天生是懂数学、会研究的,实践活动恰恰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由被动思考转向到主动思考的机会。我们跟孩子一块的时候,应当俯下身来陪孩子一起做研究,享受学习和思考的快乐。李校长这样感叹到。 ![]()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育系主任刘晓婷与在场嘉宾们做了一个有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分享。她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需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的。老师们在内容的设置这一点上,不能做一些“拍脑门”式的内容截取,而是要积极利用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顾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而是要考虑活动整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授方式也不能说传统的灌输,而应该采取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的,生活化、个性化的进行教授。 ![]() 研讨会首日下午,我们分别设置了三个不同方面的示范课课堂,分别是由李培芳、霍趁趁老师主导的第一会场,课程内容分别是“数字长征”和“调价方案背后的奥秘”;由储冬生、蔡宇清老师主导的第二会场,课程内容分别是“数字编码”和“玩具乐园”以及由高丛林和丁凤良老师主导的第三会场,为大家带来的 “巨人的拼布被”和“烙饼问题”。 大家都被老师们精湛的课程内容和孩子们机智灵活的表现深深震撼了,纷纷感慨: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 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给大家带来了一节主题为“度量天下”的数学课。他一步步地启发学生,从度量单位到度量对象,再从度量工具到度量对象的属性。不断地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去挖掘。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只能想出米、厘米等常见度量单位一直说到了字节、像素等单位。从几本教材延展到生活的打开全过程,由一个个问题导出。“什么是不能度量的?”海水、未知、感情……有的孩子开始理性思考,开始辩论,一堂课精彩纷呈。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从他自身的一个亲身经历——观礼阅兵仪式中受到的启发,开发出了 “阅兵中的数学”这节课。华老师将这节课用三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将孩子们和与会者完全卷入到课堂之中。“破解‘51’之谜”、“为了神圣的那一刻”、“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华老师带着学生们从阅兵队伍的排列到阅兵队伍行进的时间再到俄罗斯军队的行进速度,把本来可能会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出来,他让孩子们猜想、推理,从中发现数学有趣且美。所谓“心中有数,无限美好”。 ![]() 研讨会的最后,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加霞和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编孙金鑫分别致大会闭幕辞。 刘加霞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的实施以及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等问题是本次研讨会聚焦的重点。在为期两天的交流和分享中,不断有老师反馈说对综合课程感兴趣,有思考了,甚至是进一步的想实践了。那么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今后会建立一个学校行动联盟,以“综合实践”为纽带结伴同行。 数学人之于“美”那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持续不断的追问,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苛刻的标准,近乎完美的标准着实感染着我们。经过了这两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数学好玩,数学好酷,数学好用,我们以后要爱上数学,爱上数学研究,爱上这个职业。期待明年我们再来一次,让我们所有的联盟校在一起,聚集起来共同发现人生之美。在大会闭幕之际,孙金鑫主编道出了这样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