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吴正宪专栏①从追求高分到反思“满堂灌”

 阡陌躬耕 2016-12-22
名师·吴正宪专栏①

从追求高分到反思“满堂灌”



吴正宪与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编者按:

她是一位敬业爱岗的好老师。她不满16岁就走上讲台,在一所不知名的小学起步,如今成为北京市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她是一位成就优秀教师的教研员。从一个人带徒弟、结对子、送教下乡,到带领团队共同成长,创造了“1+10+N”的教师团队研修方式,带出了一支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为许多基层教师自觉追随。

她是一位勤于笔耕、成果丰硕的研究者。她在探索儿童数学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她就是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儿童数学研究所所长吴正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吴正宪老师,看一看她在帮助儿童学习、成就教师发展、丰富教育科学的道路上,走过了怎样的追梦历程,完成了多少次不同寻常的跨越。本栏目从今天开始连续刊登吴正宪老师和她的数学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故事。

■吴正宪

1970年的盛夏,年仅16岁的我就走上教学岗位,满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生涯。

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想把教学工作做好。当时的我天真地认为,只要踏实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就能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弥补自己作为“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的先天不足,我别无选择,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语文、数学双肩挑。数学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在教一年级数学前的那个暑假,我找来1至12册教材,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把全套教材所有的例题、思考题以及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全部做了一遍。这期间,我不断向周围老师请教,查阅参考资料,还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网状图。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认真演算着数学题,遇到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中的高难度题目,就一张张草稿纸地演算,草稿纸摞起来比写字台还要高。正是由于这样不知疲倦的坚持,我所教的班级成绩优秀。我辅导的学生在全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名列前茅,我们学校连续十年获得全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分教师。

课堂上我使尽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把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对每一个例题、每一篇文章、每一道习题都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在这样不知疲倦地讲解的课堂里,学生似乎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我讲得越多,学生接受得也越多,学到的知识就更多。

当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注意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

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我在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现状让我痛苦不安,彷徨又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

我开始一次次地自问:难道要永远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与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给北京市教育局领导写信,发出“救救孩子们”的心声。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生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儿童数学研究所所长)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中国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