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更衣记:从羔皮大衣到绵羊太子

 木头1018 2016-12-22

冬至不只是吃饺子/汤圆/糍粑的日子,在古代传统观念里,还是和元旦(今天的春节)并重的大节日。“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早确立的一个,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此后白天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关键节点。说“冬至大如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礼的国家,各种礼仪活动丰富频繁。而冬至这一天,可以说是一年下来,各种最高级别的礼仪活动难得扎堆的日子:国家要进行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南郊祀天大典,还要紧锣密鼓地进行朝会仪式中最高级别之一的冬至大朝会,包括在宫廷正殿举行的冬至朝贺,以及之后的大宴会、歌舞。

不停更换礼服的一天

于是,冬至需要用到的礼服几乎是一年中种类最多、等级最高、更换最频的,甚至比元旦还要复杂。从帝王到文武百官,各种重要礼服,包括平时用不到的各种祭服、朝服都要被搬出来穿用。礼仪之外,还针对冬至这一节气,发展出不少应节应景纹样,被用常服、吉服、首饰上,琳琅满目。

  唐代皇帝在冬至需要更换的四种服装(燕王绘)

以唐代为例,比如唐永徽二年(651年)冬至这一天:

凌晨,高宗皇帝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衮冕服,佩、绶、蔽膝齐备出宫,抵达南郊行宫。

天刚亮,皇帝在祭祀前的准备场所“大次”更换更加隆重的皮草大裘冕,登临圜丘进行祀天大礼。

礼毕再换通天冠绛纱袍,銮驾还宫,在太极殿接受盛大的冬至朝贺,接着进行大宴会和歌舞,也就是所谓的冬至“大朝会”。

全部礼仪结束后,再更换便利的幞头袍靴常服。

祭天是冬至这一天最主要的礼仪活动,又称“郊天”,即冬至在都城南郊的圜丘坛上祀昊天上帝。《周礼》“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夏至时虽然阳气极盛,但是是由盛转衰,阴气回升的开始;冬至虽阴气最盛,也是阳气回升之时,所以选在此日祭天。“帝王之事, 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 莫重于郊祀。”“郊祀”由汉至清,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国家祭仪。

  宋《新定三礼图》中的大裘与衮冕

祭天所穿的礼服“大裘冕”很特别,实际上是一件朴素无纹的黑色大皮草,但却是历代所有礼服中地位最高的。古代祭祀服装可统称为祭服或冕服,一般由冕、衣、裳、中单、蔽膝、佩、绶、朱袜、赤舄等构成,一般上衣为玄青色系,下裳为赤黄色系,头戴各种冕。冕服有很多种,祀天神、祭地衹时所用为诸祭祀中最古老重要的“大裘冕”,以黑羔皮制成,“以象天色之玄”。而且冕无旒、衣无章,没有任何纹样和装饰,这是为了体现对上天“报本反始”的崇敬之心。“天神高远,义须诚质”,使用质朴庄重的礼服行礼,以示天子不忘圣古的谦恭之心,“以质为贵”。

“衮冕”则是另一种华丽的重要冕服。冕上有十二旒,衣、裳、蔽膝上有日月星山龙等十二种章纹,满身纹样。按制度被用于宗庙等诸祭祀,以及登基、纳后、元日受朝等隆重大礼,相对属于“嘉礼”的范畴。皇帝之下皇太子到各级官员,所用冕服章纹和冕旒数目依次递减。在实际使用中是更加重要的一种冕服。

《历代帝王图》中的衮冕,但章纹已经大多磨灭不清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中的皇帝衮冕

祭天结束,皇帝改换“通天冠服”回宫,接着要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朝会。朝会有大朝会、朔望朝、常朝几种,大朝会仅在冬至和元旦两日举行。东汉蔡邕《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举行朝会庆贺,昭示君道长久,也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大礼之一。

明《徐显卿宦迹图·皇极侍班》为明代在皇极殿举行大朝场景,官员穿着红色朝服。

  孔府旧藏明代朝服衣、裳、冠一套,为赤色系,戴梁冠。

大朝会所用的服装为“朝服”。朝服不是普通上朝时穿着,而是使用在大朝会、以及祭还、拜表等大场合。衣物结构和冕服一样,但为赤红色系;但和冕服戴冕不同,朝服系头戴“冠”,比如唐代天子戴通天冠;皇太子、诸王戴远游三梁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侍臣戴武弁冠,御史戴法冠。

(不过由于冬至要进行隆重的祭天,又要进行盛大的朝会,时间有点赶,有时候就改小冬日(立冬)或延迟到冬至后一日进行大朝会。)

在一天繁琐的礼仪结束之后,皇帝终于得以脱下配件繁多的礼服,换上一身截然不同的轻松“常服”:身穿赭黄色圆领紧身窄袖袍,头戴幞头巾子,腰系革带,脚穿皮靴。这则是源自北朝的常服,便于日常活动,是帝王百官穿着最频繁的服装,以颜色区别品级。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圆领袍靴常服

为了管理和使用这些服装,唐代在掌管皇帝服御的殿中省中专门设置了尚衣局,有奉御二人、直长四人、主衣十六人,遇到礼仪活动的时候要“详其制度,辨其名数,而供其进御”。而冠冕和衣服的制作,则分别由少府监织染署和尚功局负责。

以上几类服装,自隋唐以来被一直沿用至明代(制度上还被沿用至清代,虽然形制完全改变),是一场大型礼仪活动中经常要涉及的。宋代更换规矩则更加繁复,比如在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冬至亲郊礼中:

头两日在大庆殿服通天冠服斋戒,在太庙服衮冕朝享,

换通天冠服至青城,再换衮冕斋戒;

当日换袍靴至大次,换大裘、衮冕至圜丘祀昊天上帝;

礼毕换常服还青城,至端诚殿受贺;

再换通天冠服赴宣德门,换常服肆赦……

整个礼仪下来要更换服装十几次。

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更易服饰,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历史的演进,累加了越来越多不同属性的礼服;另一方面是由于礼仪的不同阶段,行礼者代表不同的角色属性,必须需要更换不同的象征服饰。比如穿大裘冕祀昊天上帝展现的是天子与上天的关系,朝服、常服受贺、肆赦展现的则是君臣关系,通过这些具有表演性和象征性的礼仪活动,神权、宗法、政治与历史被结合到了一起。穿皮草还是花衣的千年之争 

马和之《诗经图·周颂·昊天有成命》

南宋《孝经图卷》局部 帝王百官穿着冕服 

不过,冬至祭天时,无纹大皮草和华丽的花衣如何选择,一直存在着使用争议。这在起初两大礼书《周礼》和《礼记》里的提法便有抵牾,《礼记》认为应当穿衮冕,“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周礼》则记载应当穿大裘祭天,穿衮冕祭祀先王:“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即“天地尚质,宗庙尚文”的逻辑。于是在实际执行中,到底是“以质为贵”用质朴的裘皮大衣,还是“以文为贵”用满身花纹的华丽十二章衮服,自汉以后被喋喋不休争论了上千年,发生过反反复复多次讨论和调整。 

西晋博士张融认为应该二冕并用,但是有先后之分,先穿衮冕,正式仪式时换大裘,“临燔柴,脱衮服裘”,为“先文而后质”。唐代开始的制度里,也采用了这种方案,皇帝在临祭时,才正式换上大裘。但实际执行中并没有穿几次,更多用衮冕代替。

如初唐显庆元年(656年),长孙无忌与若干修礼官曾向高宗提出进言,认为虽然冬天天子穿裘合理,但夏季祭礼再穿就太荒唐,而衮冕符合《礼记》的说法,汉晋都在使用,并且“炎凉无妨”。于是请求“郊祭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请停”。这个方案被高宗和武则天认可。开元十一年(723年)冬,玄宗将举行郊天大典,需重新拟定方案。中书令张说奏称“若遵古制,则应用大裘;若便于时,则衮冕为美”,令所司将二冕造出呈进,玄宗看后,嫌大裘太朴素,冕又无旒,于是再次废止,改用衮冕。大裘制度虽被保留在令文中,但“不复施用”。 

北宋神宗时恢复大裘使用,但在党争的背景下,不同派系的政治集团占上风时,象征礼法的礼服制度也被随之改动,大裘几启几废。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二者套穿,“内质而外文”,祭天时将衮服披在大裘外边,“王之祀天,内服大裘,外被龙衮”。明初大裘被朱元璋再次废止,仅保留衮冕,终结了这一千古难题。

清代皇帝端罩

作为规格最高的大礼服,大裘的原始来源应当是上古部落首领在冬季所穿裘皮大衣,和西方帝王加冕时所穿的皮草斗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意思的是,清代服制中有一种叫“端罩”的皮质外褂,是帝王、高级官员在冬季时代替衮服、补褂的礼服,仿佛大裘之制重现。绵羊太子与梅花纹样

上面所说的是冬至日进行各种礼仪活动时的着装,距离常人生活很远。不过在礼仪之外的日常服装,也有不少讲究。

首先是衣料,冬季需要更换绵、皮衣,明代在十月初四后陆续换紵丝、夹衣、绵衣,小雪以后加羊绒,还会加戴暖耳;清代的讲究则更为细密,尤其重视皮料的使用,从秋末开始由棉衣换皮衣,从羊皮、银鼠皮、灰鼠皮,至天马皮、元狐皮,一直到隆冬、冬至换貂皮。不过不像大裘和端罩,中国式的皮衣通常毛锋朝内。(参考《夏季穿衣》)

清品月色缂丝凤凰梅花皮衬衣与石青三蓝绣女皮褂

其次是纹样。中国人在衣料纹样上的一大特色,便是可以随节气、节令更换相应的应景图案题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明后期逐渐发展到极致。冬至也不例外,有不少冬至、冬季主题的服装,可以在普通或者吉庆场合使用。

【阳生】比如羊。杜甫有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日是“阳气回升”之日,所以冬至也叫阳生。用羊、羊吐气的图案,代表“阳生”的意思,成为冬至服饰的一种重要纹样题材。明刘若愚《酌中志》提到宫内节令着装“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自正旦灯景以至冬至阳生,各有应景蟒纻。”不仅可以单独使用,宫廷中还可以搭配龙蟒、鸾凤主题纹样构成华丽的吉服。

明万历绫地刺绣阳生膝袜,可见吐气之羊

明刺绣鸾凤阳生补子一对,下端可见小羊

【绵羊引子】阳生纹进而又衍生出一种“绵羊太子”图,又称“绵羊引子”。少年头戴胡帽,肩扛梅枝挂鹊笼,骑羊或者驱赶群羊,背景则是松竹梅等冬季植物,有鲜明的冬至吉祥意义,也称“九阳消寒图”。“冬至节……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是明清宫中很盛行的冬至、冬日应景画,在两岸故宫都多有遗存。(汉声《大过羊年》中便选用了一幅台北故宫的绵阳太子消寒图)

明杂剧中有一出《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钟馗在早期更多被用于冬节元旦而非盛夏端午)有对戏中“绵羊太子”装扮的详细描述:“狐帽、膝襕曳撒、比甲、闹妆茄带、梅枝鹊笼” ,和现存的实物图像对照,打扮完全一致。

台北故宫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绵羊太子消寒图刺绣

头戴狐帽、身穿曳撒、比甲,肩扛梅枝鹊笼的绵羊太子

背景松竹梅纹,昭示隆冬节气

绵羊引子、梅花同时也被作为冬至衣料、首饰图案。《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铎针……冬至则阳生、绵羊引子、梅花”,“此所谓铎针者,单一枚,有錞居官帽中央者是也。”传世妆花缎中多有绵羊引子图案,出土首饰中也可见实例。

明代绵羊引子织金妆花缎

北京出土明代绵羊引子扣、簪

【梅竹】除了羊之外,松竹梅等植物也是冬至、冬季的重要题材。梅有朵梅、折枝梅、串枝梅,也可以组合构图,如蜂梅、松竹梅芝等等。和羊一样,在宫廷中梅花还可以搭配龙蟒凤构成豪华吉服的图案,则是帝后嫔妃和贵臣们所使用的了。

明万历 蜂梅纹织金妆花绸女夹衣

各种梅题材面料:朵梅、折枝梅、串枝梅、落花流水、蜂梅、松竹梅芝……

几种传世明代松竹梅纹面料

定陵出土的四合云缎绣梅花龙团补,为万历皇帝遗衣。

缎绣龙凤梅花方补,为孝靖皇后所用的一件女夹衣胸背纹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