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ufe 人物】学术之星申唯正:用精神自觉拯救欲望的沉沦

 黑马_御风 2016-12-24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办法》(上财研﹝2016﹞49号)的规定,经个人申请、学院(所)推荐,2016年12月16日专家组现场答辩评审,并经校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范美婷等5名同学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奖,应珊珊等5名同学获得“学术之星”提名奖。这些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大牛们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研究成果丰富,在个人魅力方面也同样让很多人尊敬。从今天开始,上财研究生会将会每天为大家介绍两位“学术之星”。听他们的故事,向他们学习,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

编者按:我校2014级人文学院经济哲学专业,工作20年后考取人文学院经济哲学专业博士,读博期间,阅读相关专业内容的国内外书籍200本以上,重要期刊论文数百篇,并参加了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数十场。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奖的申唯正

关键词:钻研、分享、思辨、创新

申唯正(左)、导师张雄(右)

他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申唯正1971年出生,现在你在校园里碰到他,一定想不到他是上财的在读博士。对于为什么工作了二十年后还要考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博士这个问题,申唯正说:“当年在我们行业的朋友圈有很多议论,有人说是为了赚更多钱、有人说是为了当官、也有人说是为了认识更多人,各种说法都有。对于我来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我当年考博士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做期货投资碰到的方法论难题,尽管是一家期货公司的首席分析师,但是用计量统计方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困惑;第二、2012年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作为金融专硕校外导师的教学经历,自感理论经济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匮乏;第三、对人生的意义思考,人难道生来就是为了像一个赌徒一样仅仅为了赚钱吗?而且,当知道了上海财大人文学院的经济哲学这个专业,就认为人文学院的这个经济哲学专业就是为我开的!所以,今天我可以说哲学话语讲,考博士就是为了“用精神自觉拯救欲望的沉沦


他是一个自律的人


作为一位大龄博士生,申唯正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而放弃学习。进入学校后,他对知识汲取的渴望使他每个毛孔都在张开着,并用精神的享受去完成一个个学习计划。作为一个学术新兵,他除了完成博士生要求的基本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作业,而且经导师的推荐,列了他自己要研读的书目。坚持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阅读,在财大的这两年他已经阅读了200多本的专业相关书籍,并利用学院的每一次读书会机会,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

 

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的硕士校外导师,他还为金融硕士讲授金融衍生品投资实务课。从2012年10月到现在,他坚持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课,并且作为校外导师已经辅导了几位金融专硕毕业生。


他是一个热衷学术的人


他是一位对学术非常热衷的研究者。

 

他创办了财大博士经济哲学沙龙,从2014年9月至今,创办并主持财大人文学院经济哲学博士沙龙每周一次的“第二场”活动近80场。

 

在校期间,他多次提交论文参与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比如2015年5月,他参与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2015年11月他参加武汉“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学术论坛”;2016年8月他跟随导师带领的高端学术团队赴澳大利亚纽卡尔斯等大学参加“中国道路”国际研讨会。在跟随学术大咖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他还用自带的单反相机记录下了每次学术活动的精彩片段。

 

申唯正说:“他们‘第二场’博士沙龙的格言是:我聚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秀故我在、我辩故我在。”这句话也恰恰诠释了这样一个爱思考、自律、热爱学术并且不断创新的人。



撰稿丨徐慧珍

编辑丨殷佳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