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 看似愚蠢 实则必然 普鲁士由此崛起

 好了明理 2016-12-24

我们在观看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西方战争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种场景:双方的火枪手随着军乐以密集整齐的阵列向对方缓缓走去,彼此在进入射程后以排为单位统一射击,交替开火,前排阵亡后由后排补上,直至一方的军队全军覆没或者因阵型崩溃而逃跑为止。这种战法被我们很形象的称之为“排队枪毙”,很多人以此嘲讽两只军队的迂腐和愚蠢。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 看似愚蠢 实则必然 普鲁士由此崛起

线列步兵的齐射

首先,所谓燧发枪,即指以燧石撞击钢铁产生的火花引燃火药,进而发射弹丸的火枪。相比老式火枪手工安装引信再点燃火门要可靠得多。虽然火药还会受潮,但击发装置受恶劣天气影响的可能性大为减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射击稳定性,同时子弹进一步变小,使用更加轻便,射击成功率能达到80%,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能有效装填、射击两次。所以老式的火绳枪和滑膛枪便被迅速淘汰。燧发枪也成了近代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如此,火枪的射程仍然有限,精度依然不高。

不过,随着彼此之间频繁的战争,各国发现在近距离内,只有借助密集阵型的射击才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射程和精度上的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地造成敌军的伤亡。由此诞生了所谓的线列步兵(Line Infantry),近代欧洲陆军主力步兵。又因为其缺乏对骑兵的杀伤能力,为其火枪加装刺刀。线列步兵很快成为了欧洲国家的常见步兵兵种,采用起线列战术。即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线列,然后齐射。一条线列,有二至四排士兵。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 看似愚蠢 实则必然 普鲁士由此崛起

双方的线列步兵相互齐射

将线列战术推向高峰的,当属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他将早已在骑兵手枪中应用的铁质推弹杆(将弹丸送入枪膛)引入步兵,代替了传统易折断的木质推弹杆——线条战术时代军人们之所以必须直挺挺站立着承受敌军子弹,就是因为无论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必须从枪口装弹,再用推弹杆将子弹推进枪膛,卧倒或以其他动作躲避的话,将无法装弹。“以铁代木”这个不起眼的发明,有效提高了装弹速度,严格训练的普鲁士士兵每分钟能发射5发子弹,大大快于欧洲其他国家平均2发的射速。他对军队施行严格的纪律和操练,并且减少了列数缩短了间距,使得普鲁士军队的横队能很容易变换成行军的纵队,纵队宽度恰好是普通道路的宽窄。皇帝下令战场上任何人没有命令不得做任何规定外的动作,即便取得胜利的部队也必须保持队形,而不能擅自追击被击溃的敌军。否则,队形散乱的军队无法保持火力,很容易陷入危境。

燧发枪时代的排队枪毙 看似愚蠢 实则必然 普鲁士由此崛起

进军中的普鲁士步兵

综上所述,“排队枪毙”的线列战术其实非常考验普通士兵的战斗素质——如果不能配合军乐的节奏和战友同时射击,那么个体的杀伤作用就极为有限,那就意味这敌人更有机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反之亦然。对于士兵平时的战术训练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腓特烈大帝强调刻板的纪律和不断操练的原因。然而如果军队能符合上述要求,那么在这个战术之下就是近乎无敌的。实际上,普鲁士的崛起正是从腓特烈大帝时开始的——1757年,普鲁士军队在罗斯巴赫打败了人数远多于己方的法军,年底在洛伊腾再次以寡击众打败奥地利军队,两场胜利奠定了腓特烈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并对当时整个欧洲军界产生极大影响。各国开始对普鲁士这个偏僻、贫穷且人口稀少的德意志小邦国刮目相看。所谓的“排队枪毙”,其实尽显军队战力!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