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排队枪毙,火枪对射,这么笨的战术在欧美为什么可以流行几百年?

 安喜的空间 2021-12-10
美国战争电影《爱国者》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班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表现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看过电影《爱国者》的观众,可能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那种排队枪毙的战术印象深刻。在电影里,大陆军和英军双方都站的很整齐,而且不会躲闪子弹。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从而有很多疑问,双方的战术为什么不能灵活点,为何不散开或躲避,为什么不卧倒,不挖战壕。就笔直的站在那挨打,这不是找死吗?怎么会有这么蠢笨的战术?这不是电影乱编的吗?
《爱国者》中的火枪对射的战争场面是真实的。因此欧洲的近代战争也被戏称为“排队枪毙”时代。
在滑膛枪排队枪毙的年代,由于前装滑膛枪的命中率低下,一百米距离上几乎什么都打不到,五十米也不能实现精确射击,就是到了三十米,也未必有命中的把握。因此,当时的战术就是吧步兵排列成最紧密的线列阵队形,力求取得最大的火力密度。由于距离过远的齐射没什么意义,谁先开火谁吃亏,步兵老手们都要尽量靠近敌人才进行第一轮齐射,恨不能把火枪顶在敌人脸上齐射。
滑膛枪的射速非常低,士兵每发射一次之后,再次发射的时间非常漫长,每打一次起码需要一两分钟才能再次发射。由于黑火药发射以后产生的烟雾太浓烈,先射击的一方经过几轮射击,基本就被笼罩在烟雾里,完全看不到目标。因此交战时要掌握最关键的能看清敌人的几轮齐射。
所以,训练有素的一方通常采取的战术,是在忍受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以整齐的线列阵前进,尽量靠近敌人的阵线,在最近距离开火,力求用三四轮相对准确的射击打垮敌人的军阵,然后视情况进行刺刀冲锋,就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利。 有人说,为什么前排不搞个盾牌? 即使是威力较小的中式火绳枪(鸟铳)的最小弹丸也是14毫米口径的铅球。而燧发枪则更大很多,最著名的两款是龙虾兵的褐贝斯燧发枪,口径是19毫米,法国人的1777式燧发枪,口径为是17.5毫米。在五六十米内,那巨大的动能,能打碎一切盾牌。就是满清八旗那种重型盾车,也一样打碎。
有人说,为什么不给士兵配上板甲呢?
首先,一套板甲非常贵,要比招募和武装好几个火枪兵还贵。而且有计算过,能挡住燧发枪的板甲,重量也不是人体能承受的。其次,燧发枪在几十米内的穿透力,能打碎一切板甲,而且身穿板甲被燧发枪的铅弹命中,造成的伤害要比不着甲严重的多。被子弹撕裂的铁甲会加剧枪伤程度,所以火枪普及以后,铠甲就迅速地被淘汰了。
淘汰护甲,也让步兵有了机动能力,步兵有了密集持续性火力并不怕骑兵的正面冲锋就可以从容站阵,之前冷兵器是需要兵种配合才能克制骑兵,现在只要燧发枪 刺刀的步兵就行了,燧发枪最大的好处就是统一的战术武器。
有人说,趴地上不行吗?
这是前装枪,趴地上就没法装弹了。大规模的分散队形的轻步兵,直到米尼弹发明之后才有意义。后装定装弹发明之后,卧倒才变成一个有意义到战术动作。
燧发枪的排队枪毙,最需要的是纪律,其他的自作聪明的“奇思妙想”,都是找死。这种战术需要相当高的军队组织能力和单兵素质以及意志力,否则第一轮齐射后队伍就垮掉了。旧式的封建军队就达不到这种要求,连基本的对线能力都没有。
“排队枪毙”这种战损率极高的残酷战术,对整个军队的纪律和士气要求也更高。这点做的比较优秀的就是英国的红衫军,也因为他们的红色军服被戏称为”龙虾军“。在战争时,“龙虾军”甚至有自信让对方先开枪,或者是进入非常近的距离,然后再开枪。英军对自己士兵的要求是,战损率未超过50%决不能后退,因为一排线列的崩溃很容易导致后排线列的全线崩溃,要完成这样的标准,军队的训练度可想而知。
排队枪毙战术是燧发枪武器发展导致的必然,任何投机取巧的主意,例如卧倒、疏散和挖坑隐蔽等实用主义的想法,都是异想天开。在当时的前装燧发枪时代,只有密集队列才能有效杀伤对方。你说对方为啥也要密集等着被枪决?
你让步兵散开试试,两翼的骑兵会教你做人的。另外,这种密集队列加上空心方阵战术,可以直接打得敌人骑兵怀疑人生。 线列步兵的排队枪毙,在现代有些人眼里看起来可能很傻,但是在当时前装滑膛枪的历史背景下,整齐的一排人端着燧发枪就这么傻傻的朝你走过来,你唯一可以反制的方法就是一样的傻傻的排队走过去,然后在几十米内相互对射。
所以说,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理解过去。当时的条件下,排队枪毙已经是人类能想到的最先进的战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