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解决你和伴侣相处不好的问题

 长沙7喜 2016-12-24

▲  ▲  ▲

如果我们和别人吵架了闹矛盾了或者单单只是和别人存在一些隔阂,从概率上看,这种情绪下的我们是无法接着好好做 “正确的事” 的;如果这个和我们有矛盾的人还是我们的亲密者,像是女朋友、父母、姐妹这些人,那无法好好做 “正确的事” 这种状况就会更加严重。

和亲密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一旦你和你的亲密者的关系存在问题,那造成的影响绝对不只是你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而已。

一旦出现矛盾,你和你的亲密者所构成的 “联盟” 结构关系就会发生内耗,你大量的时间精力都会损耗在这里,以至于你无法再抽出时间精力去做 “正确的事”,最后动摇了你进步的根基。

相反,如果你和你的亲密者的关系能够保持在一个特别好的状态,你不仅会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成长进步,你还会拥有一个特别良好的心态 —— 这就相当于给你的成长加了一个 buff。

尤其是伴侣这种关系 —— 这种关系往大了说是要在一起过一辈子的。如果没有大的意外,这段关系会在你从结婚到入土这段极其漫长的时间里存在着,它的影响可以说是好几辈子的(因为七年就是一辈子嘛),所以保持良好的伴侣关系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讲讲如何保持良好的伴侣关系。

有些人情绪调节能力极强,即使刚和亲密者吵过架闹过矛盾,转头就能把气消了、调节好情绪然后接着好好做事。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没有那份修为,在和亲密者存在别扭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这种 “有一个好的心境” 的方法对我们来说可操作性并不强 —— 其实仔细想想对于我们来说最靠谱的操作就这一条:

Stop Before You Start.

在日常的生活中花费时间精力去呵护你和亲密者的关系,不让问题出现 —— 既然问题都不会出现那就用不着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在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情绪。

也就是说对于亲密者关系而言,起作用的相处准则非常简单 —— 平时相处的时候花费足够的心思去维持良好的感情。说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一点是这样的:

对 TA 保有无条件的爱,并让 TA 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

这里有同学可能会问:如果我们俩的关系只存在我爱 TA,而 TA 对我并不是太过于在意,那这份关系不是死了吗?

逻辑是这样的:你们在确立亲密关系前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充分了解对方,最好确定对方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价值观匹配 —— 即使不匹配你也需要保证你能够百分百地接纳对方 —— 否则就先别急着建立亲密关系。

这就像打仗一样,一个将军在打仗前一定会派兵去勘探地形,刺探敌情甚至连天气状况都需要去找个大师预测一下,更何况是找一个要走一辈子的人呢?在打仗前不做准备,确立亲密关系前不花费足够多的精力去确定价值观是否匹配,那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悲剧。

做事情的动力可以分为两类:接近目标性和避免目标性,接近目标性的人做事是为了追求什么东西而去做什么事情;而避免目标性人格的人做事是为了避免某种情况的发生而去做什么事情。并且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 TA 的动因一般都是确定的,接近目标性人格的人一直会是接近目标性的,避免目标性的人一直会是避免目标性的,这种性格基本都是小时候的家庭教育造成的,能改会变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两个人走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可以这样分:接近目标性的人找个人在一起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寻找充满爱的生活;而避免目标性的人找伴侣的动因很有可能是为了....... 避免单身。

如果你是一个接近目标性的人,你最好找一个接近目标性的人当伴侣,因为两个人可以一起拉着手去追求幸福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个避免目标性的人,伴侣最好也是一个避免目标性的人,因为反正你们俩都可以凑合着过,只要不单身就行了。

而如果是一个接近目标性的人和一个避免目标性的人在一起了,一个人是为了幸福结婚,而另外一个人是为了不单身结婚,那这两个人的日子基本过不下去 —— 这俩人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方式、爱对方的程度都会不同,以至于关系一定会在痛苦中破裂。

当你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去选出价值观匹配的伴侣后,你就可以用这一条朴素而有效的法则与亲密者相处了:

无条件地去爱对方,并且让对方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

这句话是两个环节,就像一个二连扣一样,是两个独立的环节但却又牢牢地连接在一起。接下来我会细细地分析这两个环节,并再给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对 TA 保持无条件的爱

在一次培训班上,有一个学员问史蒂芬·柯维:“老师,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发现我最近不爱我老婆了。”

柯维答道:“那你就去爱她呀。”

“我说我不爱她了。”

“那你就去爱她呀。” 柯维再次说道,“请你注意,爱是一个动词,它并不是一种状态,是否爱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爱还是不爱只能是由你来控制的一种东西。”

爱是一个动词,是你也只能是你可以主动实行。当你对你的恋人保有无条件的爱,你就不会去做一些伤害 TA 的事情,你只会去做一些爱对方的行为,这叫做 “念动效应”。

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当你脑子里运转的念头一直都是买一包咖啡的时候你就不会买一把白菜回来,当你脑子里运转的念头是爱 TA 的时候你就无法做出一些不爱TA的事情。

所以相处第一扣,去爱 TA。并且我这里说的是 “无条件的爱”,并不是 TA 需要怎么怎么样你才肯爱 TA,这是有条件的。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就像一个母亲,她的儿子表现优异她爱他,她的儿子表现得不优异仍然会爱他,这就叫做无条件的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溺爱。正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来影响你,帮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保证你不去犯一些大的错误。就像一颗树苗一样,如果你不去管它放任它自己成长,它的侧枝就会越长越粗越长越大,最后不再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你需要经常去修理它,甚至不惜去剪掉它的侧枝,然后它才能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让 TA 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首先是建立 “无条件的爱” 的共识。《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里有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人们在看事情的时候会对事情有一个前提假设,然后会不自主地把事物放到这个前提假设的框架里来。

换个不好听的词:偏见。这就像你有了一个解题公式,然后看什么东西都像公式里的某个条件。

当你对某个人的态度已经确定,你看 TA 的行为都会从那个态度去理解,一切行为都是你对 TA 的态度的注解。

当你们能够通过交流建立 “两个人都对对方保有无条件的爱” 这个共识之后你们看对方任何行为都会是暖暖的充满爱意的。当你们从 “爱” 这个角度去看待对方行为的时候你们就不会从猜疑、厌恶等视角去看对方的行为,这叫做 “认知脱离”。

这里有一个效应非常值得一提 ——爱的 “自证预言”:人的信念会对人产生极大的 影响,客观上不存在的事物,由于主观上存在了一个概念,于是就好像真的存在一样。

当你的信念坚信某个事情真的是那样的时候,事情就真的会往那个方向发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并不是什么迷信的说法,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在你我的身边,而且每天都在发生。

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对未来有一个期望,TA 在行动中会不自觉地根据这个期望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恰恰是这些调整最终造成期望的实现。在这里,人的期望对人的行动产生了塑造的作用。

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 “自证预言”,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例如一家银行本来运作得很正常,但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 “这家银行要倒闭” 的流言。流言越传越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有人为防意外而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绪蔓延,并且变得愈加真实,更多的人冲进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 最终,挤兑发生了,银行真的倒闭了。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么给你反馈。当你们两个人都坚信对方对自己保有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产生平移,你们的行为会滑向 “爱” 的这个行为,最终你们 “两个人都在无条件地爱对方” 的自证预言就会实现。

最后是践行。以上这些都是在精神层面的,是理论的。对于一段关系的维护,如果你只是说说而已那还是算了,我们必须在以上两个步骤上保证最后一步 —— “践行” 的实施。

我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出爱 TA 的行为,当你用行为去 “爱TA” 的时候,TA 才会相信你对 TA 是真的爱。

我在这里分享我自己在使用的一个工具:清单。具体来说,是关于一张列着如何爱对方的具体行为的清单:

1. 你将你能够想到的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关心和爱的行为一条条写下来。

2. 然后和 TA 进行交流,获得反馈,修改条例。

3. 去践行,在践行当中获得反馈,修改条例。

4.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会想到、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 “让对方感受到爱” 的行为。

5. 将第 4 步想到的行为放到 2 和 3 中进行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步骤用到了第一步建立共识的力量。当你们建立了 “无条件的爱的这个共识” 的时候,TA 才能感受到你的这些行为是在表达对 TA 的爱,TA 才能知道你这是在干什么。

如果你们之前没有建立 “无条件的爱” 这个共识,你们这些爱的行为虽然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对于已经建立了 “共识” 的情况效果会变差。就像你用手电筒照一束光出去,如果在光路上有一块厚厚的毛玻璃,那么你要照亮的地方的可视程度就减弱了。而建立共识就是把那块毛玻璃拿掉,让照亮这个行为的效果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