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子:周人先祖·商周恩怨·夏商故事解读

 楚天客 2016-12-25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二十七、商周恩怨(节选)

 

(二)周人先祖 

【中原农耕方国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与周边游牧部族混血,汉人血源几乎包涵了中华所有民族。周文王大将军南仲西抗昆夷、北击猃狁,创建朔方,就是华夏本土各部族之间相互攻伐、血缘融合的历史过程。】

帝乙三年六月之夏,周文王姬昌卧病在床,周国发生了五天的地震。奇怪的是,地震的范围,东南西北均不超出周国四郊。当时百官都请求周王西伯姬昌:我们听说,地之所以震动是因为君主的缘故。群臣都十身恐惧,说“请王把灾祸移走”。

周文王姬昌说问:怎么移走它呢?

臣子们回答:征发徭役、兴师动众,增筑国都的城墙,大概就可以把灾祸移走吧。

周文王姬昌说:不可!上天显示妖异是为了惩罚有罪之人。我必定有罪,所以上天借此而惩罚我。如今兴师动众来增筑城墙,只会加重我的罪过。我愿意改变过去的行为,增加美善的品德,来移走灾祸,或许可以免除灾祸吧!

于是周文王姬昌慎重地使用礼仪等第、爵禄品级、动物皮革等,结交诸侯;谨慎地使用辞令、货币、布帛等,对豪杰侠士以礼相待;用爵位、等级、田地来赏赐群臣,没过几天病就好了。《吕氏春秋·卷六·季夏纪·制乐》评论:“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这全在于周文王姬昌用以止息祸殃、灭除怪异的方式得当啊。

这年秋季,北方黍稷扬花秀穗,即将收获的季节,昆夷前来进犯,目的是抢粮过冬。由于联姻,商周矛盾得到缓解,不再为敌,商王帝乙下令,叫周国的大将军南仲发兵抵抗。

昆夷,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众多部族,属于《山海经》中描述的犬戎一类。殷商时期,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泾水、渭水流域有昆夷,甘肃内蒙一带也有昆夷。北方的昆夷,西周时被称为猃狁,周国位于岐山之阳,所以《诗·小雅·采薇(序)》曰:“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这次抵御的昆夷,是北方的猃狁。

周文王姬昌服从商王命令,派大将军南仲出征,《诗经·小雅·出车》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兵车派遣完毕,都在牧野待命,南仲将军在周文王姬昌的居所中得到立即领军打仗的指命,只因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

诗中的“居所”和“牧野”,很难说是周国岐都还是中原程邑。因为殷商的语言习惯是:邑(城)之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而周文王姬昌并不一定全都住在周原岐都,为了便于和殷商王室联系,他经常居住在中原程邑。但周原的岐都位于西北,距离昆夷较近,如果军队从中原程邑出发,那就太远了,所以周文王姬昌的这个“居所”和“牧野”,周原岐都的可能性比较大。

南仲将军来到牧野,召集武士作为自己的驾车前驱,又将全军集合在城郊召开誓师大会,郊外到处插着画有龟蛇图腾的大旗,到处竖着用牦牛尾装饰的军队仪仗,鹰旗和龟旗交错挥舞,旗帜招展,士气高涨……

北方的昆夷猃狁非常凶狠,又在荒蛮之地居无定所,所以南仲将军担心士兵行军辛劳,没有必胜把握。于是周王传达商王帝乙的命令,要求南仲前往朔方筑城。

朔方位于今内蒙的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为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朔方之西北部与昆夷猃狁为邻。朔方极为寒冷,自然环境恶劣,《唐诗·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就是唐代诗人对朔方要塞的军事环境描述。尽管环境险恶,朔方筑城之后,周军还是有了后勤保障,兵车战马众多,旗帜鲜艳缤纷,将军威风凛凛、仪表不凡。

南仲将军横扫朔方昆夷猃狁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用了一年多时间还没有结束。战争这么艰难,环境这么艰苦,时间这么长,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冬天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根本运不过去,所以到了第二年春天,周国军队只能靠吃野菜度日,饥渴、郁闷、想家……士兵们一边采摘刚刚冒头的柔嫩野菜,一边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吟诵,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刚刚冒嫩头,说回家了说回家,心中多么烦忧愁,忧心烈烈如火烧,又饥又渴实难熬,驻防地点不固定,无法派人送家书……将士们的情绪非常低落。

战争在开春后继续进行,战士们渴望结束战争,一进入战争状态就士气高昂。他们歌唱自己的南仲将军:那光彩鲜艳的是什么?是那盛开的棠棣花!那高大华丽的是什么?是将帅乘坐的指挥车!四匹雄马高又大,步伐整齐好威风,将帅乘车来指挥,士兵用车做隐蔽。将帅佩戴弓箭袋,只因防备突然袭,每月作战好几次……

很快,第二个寒冷的冬天又要到来,周国军队决定暂且撤离朔方。归途不易啊!雨雪霏霏,满路泥泞,从将帅到士兵,无不忧心忡忡,他们唱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周国岐都这边,周文王姬昌心急如焚,他与周军家人的心情一样,每天都在盼望周国军队早日到家。《诗经·小雅·杕杜》写家中妻子思念出征官兵,特别悲哀:“有杕(dì音同帝)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gǔ音同古),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棠梨孤独生路旁,叶子繁茂茁壮长。王家战事无休止,我的心里多悲伤。野草树木又葱绿,女子心里多悲伤,盼望征人早还乡……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此诗为周文王慰劳远征归来的将士所作的歌,今人不信。其实《毛诗正义》没错,错的是今《诗经》的研究学者,只知文学而不知历史,更无法体会当年周国军队的艰难困苦,为何悲哀超过喜悦。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虽然得胜,但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回到家乡,不被冻死在路上的,少之又少……

即便如此,威仪赫赫的南仲将军还是于次年春天再次出征,这次讨伐西戎昆夷大获全胜。周军捉住了昆夷首领进行审问,然后押着一大批俘虏凯旋,周国终于平定了昆夷猃狁,驱除了北方危机。

包括“百度百科”在内,不少学者把南仲当成周宣王时代的将军,是错误。先秦《竹书纪年》载:“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诗经》注本,《毛传》云:“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明确指出“南仲”是殷商时代周文王的下属。

商朝抗击昆夷猃狁,本质上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矛盾。

以西北游牧少数民族为例:夏之前叫“犬戎”,在今陕西、甘肃一带游牧,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夏商时叫“羌戎、昆夷”,在今陕西、甘肃、河北、内蒙一带游牧,其中包括夏后氏遗民,也包括白种羌戎。殷墟陪葬的羌人奴隶之中,不仅有大量白种人,还有不少混血人种。西周春秋战国时叫“猃狁、西戎、北狄”,在今陕西、河北、甘肃、内蒙、宁夏一带游牧。汉朝叫“匈奴”,在蒙古、漠南、新疆一带游牧。唐朝叫“突厥、回纥(hé音同和)”,游牧在甘肃、漠北、新疆、内蒙、蒙古以及中亚……不难看出,这些西北游牧民族原本生活的地方离中原很近,随着战败不得不逐步朝着自然环境极差的中国西部和北部迁徙,甚至匈奴后人西突厥汗国也被唐朝所灭,其部分遗民只好举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前往西亚去参与摧毁欧洲的古罗马帝国。

汉族名称出现很迟。汉人是中原农耕氏族与周边各氏族的混血民族,血源几乎包涵了全中国现有大部分民族。炎黄部族与蚩尤部族混血之后,中原部族与四方各地继续混血。夏人祖先大禹的母亲是巴人;商人祖先契的母亲是东夷;周人很长时间被中原人视为西戎……中原农耕氏族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与周边氏族混血,从黄帝时代开始,用了三千多年时间相互攻伐,直到汉朝结束之前,人数最多、土地面积最广的农耕民族大融合才基本完成,于是各少数民族对其以“汉人”区分。

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战败不降的部族、流放不灭的部族、拒绝农耕的部族,或逃亡深山打猎、或迁徙荒原放牧、或奔走人迹罕见之处刀耕火种……那些没能走出今中国国土的部族,形成了华夏少数民族。

当然,也有个别外来民族与华夏混血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比如中国元朝时,蒙古军西征,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迁入中国,与汉、蒙、维、藏、傣、白等华夏民族混血,逐渐形成了回族。

周文王大将军南仲西抗昆夷、北击猃狁,创建朔方,就是华夏本土各部族之间相互攻伐、血缘融合的历史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