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表证初探

 清茶清清 2016-12-26
 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尤在泾曰:“夫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证,非从太阳传来者也,学者辩诸。[1]本人现就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望各位同道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1,《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

11太阳病表证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12阳明病表证

阳明亦有表证。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对此两条柯韵伯注曰:“此阳明之表证也。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3]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这说明表里证同在,且里证未完全形成,故不可攻下,仍宜清里透表。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把阳明经表证编了一个歌诀,“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4]葛根表阳明,是说葛根汤为治疗阳明表病的主方。浮长,是阳明之表脉。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目痛鼻干,皆是阳明之表证。胃不和则卧不安,阳明经脉受邪,故卧不得宁。这就提示我们,阳明经表证出现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脉浮长等症时,治宜葛根汤发汗,则病可愈。

应当注意到,由于阳明在五行中主土,为水谷之海,气化主燥,所以阳明经表证必不持久,若不及时治疗,必很快从燥化热,形成里证。

13少阳病表证

264265条提到了少阳表证的表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这都是少阳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状。脉弦细而不浮,说明病不在太阳而在少阳。本条提到,少阳表证不可吐下发汗。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致悸而惊;发汗则伤津液,而助其热,必发谵语。那么既然少阳经不能吐下发汗,怎么治疗呢?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就提示我们小柴胡汤不是只有等到邪传少阳之府之后才可用。我们完全可以在少阳经表证时就用之来和解少阳,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14太阴病表证

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表也。故当以桂枝汤解肌发汗。高学山:“此条言太阴脉浮,明明浮为太阴之浮,非浮出太阳之谓,见太阴脉浮之表证,亦可以桂枝汤解太阴之表耳。”[5]

关于太阴中风的预后主要见于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对此柯韵伯注曰:“风为阳邪,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主四肢。脾气衰少,则两阳相搏,故烦痛。脉涩与长不是并见,涩本病脉,涩而转长,病始愈耳。风脉本浮,而今微,知风邪当去,涩则少气少血。今而长则气治,故愈[3]

15少阴病表证

少阴亦有表证,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种情况为少阴里虚,复被风寒侵袭少阴经脉,应属少阴表里同病。发病初期可见发热表证,这是卫气郁于肌表所致;但由于肾阳虚于里,故虽见表证之发热,脉却不浮而沉。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少阴表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如果经二三天表证还未解除,那么这时就不能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了。这是因为本方中细辛辛温燥烈,易动阳伤阴。那么怎么办呢?仲景又列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言经过二三天,病势稍缓,治法亦缓,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无里证者,为无吐利躁烦干呕厥逆等症是也,故仍从微汗以发之。

关于少阴中风的预后,仲景在第290条提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阳微者,寸微也;阴浮者,尺浮也。寸脉微则风邪欲解,尺脉浮则里气胜而邪外出,故为欲愈也。

16厥阴病表证

厥阴病篇关于表证的条文很少,以至于有的医家认为此篇必有阙文。明确提到厥阴表证的只有关于厥阴中风的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成无己对此注曰:“阴病见阳脉者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6]

仔细考虑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条应为平素肝血虚少,复感寒邪之厥阴伤寒证。脉细主血虚。外来寒邪侵袭经脉,血脉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厥寒。有外感寒邪,故用桂枝汤以解外;肝血虚,故以当归为君补肝血;桂枝和细辛温经散寒;通草专通血脉。最终使寒邪得解,血虚得补,经脉得通,达到治疗目的。

2 六经表证的成因与鉴别应用

外邪侵袭人体,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经的表证呢?这是因为六经主气不同,人之素体禀气亦各不同,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偏。故其受风寒之外感病,亦有太阳太阴少阳阳明厥阴少阴之不同。太阳主一身之表,统辖营卫,外邪侵袭人体,多易患太阳表证;如阳明胃热过剩,汗出肌疏或胃阳素虚,外邪侵袭人体,则易患阳明经证;如太阴脾虚素有内湿,外邪侵袭人体,则易患太阴表证;如平素肾阳不足,外邪侵袭人体,则易患少阴表证;如平素起血虚弱,,抗病能力减弱,因而腠理疏松,外邪乘虚侵袭胁下,则易形成少阳表证;如平素肝血不足,或素体疏泄不及,外邪乘机侵袭人体,则易形成厥阴表证。

那么既然六经都有表证,临床上怎么鉴别呢?发热恶寒疼痛这是六经表证共同症状,但由于各条经脉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循行部位不一样,临床表现是有一定差别的。如太阳临床表现出头项痛腰脊强等症状;阳明临床出额头痛或眉棱骨痛身热目痛鼻干等症状;少阳临床表现出头两侧痛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脉弦细等症状;太阴临床表现出手足自温或四肢烦疼等症状;少阴临床表现出恶寒重面色苍白脉沉等症状;厥阴临床表现出巅顶痛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症状。临床上根据这些特点,应该不难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