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辩证之太阳病

 小柴胡汤 2022-12-16 发布于江苏

一、太阳病定位定性

太阳病是三阳的表病系统,人体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及上焦皆属于表。

太阳病主皮表而统营卫,为六经(病、法)之首。

病位(病证反应):在三阳之表,此病证反应即病邪引发证候所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病性(病证性质):属于表阳(热)。

此“阳(热)”是太阳的卫气津液(卫气存在于血脉之外的津液之中)充足(正气盛),而不是阳明的邪热盛。

病态(病证状态):属于表实,为表阳证。

此“实”,是卫气津液聚表抗邪,正邪交争较剧而充实有余的证候表现,如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状。

二、太阳病提纲证条文

析义

1.条文基本含义《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为太阳病三大典型证候。

脉浮: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后,机体启动自我祛邪反应机制,津血趋表抗邪,正邪皆盛而交争于肌表,血气充盈脉道,向上向外浮盛而应激抗邪,故脉浮而相对有力。

头项强痛:风寒之邪外束,卫气津液趋于肌表与上焦抗邪,头部及颈项部津血壅滞不通而产生紧张僵硬疼痛。

正如明末清初名医李延昰《脉诀汇辨》所说:“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杂乱其清阳之气,痛眩之自来。”

“头项强痛”只是表证的代表性症状,我们辨证时不能认为太阳病仅仅出现头项强痛。如出现身痛、背痛、腰痛及四肢骨节疼痛等这些属于表位的强痛不适的症状,都可以按照太阳病来辨治。

恶寒(或恶风):因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体内正邪交争而发热,体表温度升高,与外界温差骤然加大而感到寒冷,称作“恶寒”。

太阳病不仅恶寒,一般是恶寒发热并见的。“恶寒”是外感表证的重要特征性症状之一,俗话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而发热的症状在以后的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的条文中多次出现,所以,提纲证将“发热”的症状省略了。

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因风寒袭表,机体卫气津液趋表抗邪,因太阳病风寒之邪盛,卫气津液应之亦强,卫津积聚在表不能发散,即“阳气重”,卫津(阳气)郁滞肌表就会形成瘀血浊水,不能发散就会遏而发热。

三、提纲证概要:

太阳病证候主要特点: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并见。

太阳病主要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太阳病病机:外邪犯表,营卫失和。

太阳病核心病机:卫表郁滞。

太阳病治则:汗法。

依据虚实辨表证 中风伤寒须分清。

太阳病有一个提纲,两个分证。

太阳病的两个分证为:太阳中风证(表虚)和太阳伤寒证(表实)。

太阳中风证

1.太阳中风证主症(桂枝汤证)条文《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条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和主脉,太阳中风证又叫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证,也是太阳病证治的第一条、第一方。

2.桂枝汤证病机、治则和方药辨证要点:

头痛,项强痛,或伴身疼痛,肢体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舌苔薄白等。

证候特征:表虚而汗出。

病机:风寒袭表(肌腠),或内伤现表,营卫(阴阳)不和,中虚津滞,卫强(卫气津液趋表抗邪相对有余)营弱(营存在于血脉之中,与津同源;津液外泄,营相对不足)。

治则:解肌祛风,建中补津,调和营卫(阴阳)。

方药:桂枝汤方(《伤寒论》第12条等)。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要点: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经方服药忌口法则:“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不仅是服“桂枝汤”后的禁忌,服用任何中药,都应当遵循这个经典忌口法则。

太阳伤寒证

1.太阳伤寒证主症(麻黄汤证)条文《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本条为太阳伤寒证的主症和主脉,太阳伤寒证又叫太阳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是太阳伤寒证的主症主方,被历代医家称之为“麻黄八症”。

2.麻黄汤证病机、治则和方药辨证要点:头痛,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呕吐或气逆喘咳,脉浮紧,舌苔薄白等。

证候特征:表实而无汗。

病机:风寒袭表(皮毛),营卫郁遏(卫气津液趋表抗邪充盛有余),血滞于表(脑)。

治则:解表发汗,除湿(饮)祛瘀,宣通营卫,透窍醒神(还魂)。

方药:麻黄汤方(《伤寒论》第35条等)。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注:杏仁十枚约4g。七十枚约28g)

煎服要点: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服药禁忌:

①从“余如桂枝法将息”可知,服用麻黄汤也要遵守“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的忌口法则。

②三阴里虚寒证者特别是中焦虚寒证者,尺中脉微者、尺中脉迟者、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及汗家等,均禁用麻黄剂发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