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数用麻黄汤需谨慎

 一得斋主人 2022-11-07 发布于山西

58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课前思考:

浮为在表,数为热,如果脉浮与脉浮数是麻黄汤证的脉象,那如何理解“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浮脉的部位表浅,轻触皮肤就能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有力。主外邪侵袭,病位在表,没有深入体内,可以分为脉浮紧、脉浮缓、脉浮数、脉浮滑、脉浮弱、脉浮大、脉浮细、脉浮虚、脉浮迟等多种兼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病位在表,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但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宜麻黄汤”,无从说起。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主病在表,脉数主热,但是否“宜麻黄汤”,值得商榷。因为第60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同样是脉浮数,总不能说“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或桂枝汤”。那为什么脉浮数会与麻黄汤联系起来呢?《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摶,则洒淅恶寒也。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仲师认为,脉浮主中风,脉数主虚,风则为热,虚则生寒,风虚相摶,“洒淅恶寒”,这种恶寒比伤寒的恶寒要轻,像冷水洒在身上或小雨淋在身上时怕冷的感觉,相当于桂枝汤证的“瑟瑟恶寒,淅淅恶风”。可见这里的“宜麻黄汤”是针对“洒淅恶寒”而设,但麻黄汤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在《脉经》中是“脉浮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即使要用麻黄汤,也是石膏倍麻黄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更合适。毕竟石膏可以制衡麻黄的温性,解表而不助热,石膏清热可以对治脉数。

站在西医的观点,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作用,如果患者脉数,心率跳的很快,尽量避免用麻黄汤,以免造成医疗纠纷,可以用荆芥、防风、苏叶等药物代替麻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