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球

 冯杰华 2016-12-27
【如何读年报?】
这是要让我写长篇大论的节奏吗。只能尽量长话短说了。
(1)有100个长期投资者,就有101种长期投资的方法。我想,阅读年报作为投资的一个环节,应该是根据每个人的投资理念、以及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大有不同,如同我们可以看到千万种性格的人都有可能在投资领域有所成就那样。
(2)大体上,我能讲的恐怕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吧,可能很难讲出什么特别之处。只能试着讲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
(3)既然阅读年报作为投资的一个环节,那么它的阅读方式很难脱离于整体的投资逻辑而独立的存在,单独谈阅读年报的问题,有较大的误导的风险,希望能事先理解这一点。
(4)我想,在阅读年报之前,或者是在第一次阅读一家公司的过往若干年的年报的时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商业逻辑”的问题。这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事情,不仅仅在于阅读自身,还在于思考和汇总,清晰的理解“商业逻辑”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里涉及到能力圈的问题。
(5)我想,“人”天生可能是擅长于“比较”和“分类”思考的,虽然这样的思考方式也会经常令人误入歧途或给出错误的结果,通常也是“偏见”或“歧视”的根源,但以相对于这样的思考方式带给我们的“思考的效率”来衡量,又是我们通常需要采用的方式。
(6)“商业逻辑”包括了行业的逻辑和公司个体的逻辑,除了大量的阅读,我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得到这些信息。我想我几乎会阅读一个行业当中的所有的上市公司的年报,即便有些看起来是多么劣质。在思考“商业逻辑”的层面,我想我选择尽量详细的去阅读,尤其是那些该领域中主要的一些上市公司。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其一是公司间的比较、其二是时间序列的比较、其三是与外部经营环境的比较。
(7)在数据汇总整理方面,我可能与大多数人不同,不是特别会用表格软件(Excel),既并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整理汇总这些枯燥的数据。因为在我的观点当中,大体上这些数字的变化或差异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8)当我们理解了一家公司的商业逻辑,那么我们自然而然就能知道我们需要关注的事物。
(9)如同第一条所说,我想不同性格和方式的投资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关注点,我想这是没有正确答案而只有适合自己的答案的问题。
(A)顺便谈一下关键指标的问题,如同上面多次所说的那样,每个人、或因他的投资风格、或因他所处的地位(如投资者、经营者或管理人员),关注的因素可能有千差万别。不过,无论如何,我想在思考商业逻辑或投资逻辑时,尽量减少需要关注的指标是比较有效和可以降低风险的。当我们加入了过多的变数,大体上有两个后果,其一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经历去观测这些指标,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甚至是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工作量,其二是过多的变数有可能令我们忘记原本应该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增加我们的投资风险。记得青岛海尔曾经花大价钱制定了为数众多的KPI,最终也不了了之或收效甚微。
(B)对于整理商业逻辑而言,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所需的时间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对于B-4类而言,有着清晰的护城河,会容易理解很多,相对而言,需要面临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的B-5类投资,就要复杂一些。
(C)之前讨论小小散户怎样投资500家公司的那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些有关商业逻辑的问题,可做参考。下面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关注哪些财务指标的问题。
(D)先举一个枫林兄可能感兴趣的公司:海螺水泥。它的商业逻辑中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就是是否可以维持其竞争优势的问题。我想我大体上会排列开10几家主要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查看他们各自的毛利率及管理费用率的状况,其竞争力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其次,或许我们可以看看产量的变化,但这个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吧,不是说产量增加或市场份额不太重要,而是因为当它维持着竞争力的情形下,这些是顺其自然会发生的变化。其他多数制造业类公司,都有着类似或适当变通的方法。
(E)类似东阿阿胶、片仔癀、云南白药这样的公司,也比较容易一些,只要随意看看收入、利润、净现金流等等即可吧。然后通读一下年报,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描述吧,大体上是不会有的吧。有关东阿阿胶提价的问题,很多人讨论,我只是觉得能够提价而又没有导致收入的下降,这相比需要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的公司而言,确定性要高很多。
(F)对于类似火电企业这样的企业也较为容易一些。横向比较总资产利润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即可吧。其次就是从行业整体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个行业所处的位置即可了。此类市政公用公司的整体思路无非是行业整体较为困难时,在估值较低的情形下,投资于那些资产效率较高一些的公司而已。
(G)有人说,资产负债表是优先于利润表的,这句话本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不过我想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大的背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央企的债务风险相对要轻一些,既通常因为债务的压力而影响正常经营的可能性要较海外市场小一些。因为我不会投资于长期负现金流的公司,因此首先排除了因亏损而可能导致资不抵债的公司。
(H)相对于上一条而言,我在海外市场的投资中,尽量会回避负债率较高、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较多的一些公司。
(I)对于有色金属等受到外部经营环境影响较大的公司,我会去关注历史上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相对关系,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否会令这家公司的盈利正向增长。有关周期的问题另行考虑,而不在读年报的讨论范畴当中。
(J)对于诸多非B-4了的消费类公司,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大体上只能默默的观察而已,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可以预见他们的未来状况会如何,那是超出我的能力范围的。其次,我也不会去事前评估他们提出的各种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如果拿伊利股份举例而言,我能做的只是默默观察他的营收、利润的沉浮,可我无法预见他们现在的战略是否可以在未来胜出。这是买入和持有的差异,我持有,但显然不会在现在买入。

等等,草草落笔,好像还有好多行业没有被提及。
**写的又长了,抱歉浪费了大家的时间阅读没有太多价值的问题。另,因为边想边写,极有可能有遗漏
或逻辑缺陷,也请谅解和指正。

-----------------------------------------------
转帖老文章之一:【短】商业逻辑与纯粹的投资
https://xueqiu.com/7109600443/49679772
以前可能谈到过,大概是上小学时候的事情。上学路过一家纺织厂时,看到堆满的针织产品,据说是外贸出口生产出的次品。于是,就用几乎可以忽略的价格把这一对次品买下来,然后以几根雪糕的价钱雇佣了同学,把他们拉到几十公里外的乡下卖掉,显然非常受欢迎,说是次品,仅仅是很小的瑕疵而已,作为内衣裤完全不缺乏他的效用。
 
我所理解的商业逻辑,无非是上面这样的小生意的延伸,不管是从经营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无非就是如此,我想大可不必把投资想象的多么复杂。
 
当这家纺织厂效益较好时,竟然没有关注到次品的潜在市场需求,但当他们日子艰难时,就开始发动职工来创收了,这个小生意就此失去机会。我也没有想过事前签订独家代理协议一类,不过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恐怕这类协议也是会被轻易单方面终止的吧。
 
如果想把一个小生意延伸到可持续的投资,实际上无非就是在两个主要的方向做努力,要么寻找那些构筑起足够宽阔的护城河的公司,要么寻找那些可以不断创新、不管从产品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能够不断获得各种成功的公司。比如能够垄断某个时期内、某个区域内的纺织品次品市场,或者我可以用品牌、或无与伦比的低成本形成独特的优势。还有比如,我去不断寻找除了纺织品次品以外的各种产品或市场,在别人找到之前。
 
如同上面的商业逻辑,我们必须区分一个商业逻辑的可持续性,如果有人以10倍市盈率买下这桩只做一个夏天的生意,显然会是血本无归。不管投资还是经营,可以说是容易的,也可以说是艰难的,我所看到的,是经常有人会草率的估计可持续性,并匆忙给他们作出一个估值。对于20-30家左右的B4/B5类投资,不得不定期对他们做检视,并非从估值的角度。
 
有关投资心态的问题,我发现这是非常难以讨论的问题,并且我发现这样的想法日趋加深。因为理解其他人的价值观或所处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便我自认为比较善于倾听。比如我很难理解波段交易者的心态,以及很难理解所谓长期投资需要忍受苦难这样的说法。我想每个人的投资的目的有所不同罢。兴趣是因、回报是果,显然如果把追求回报作为因,有可能是很难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对话。我只是一个对投资充满好奇心的小小散户。很早之前就有人提起过为什么不发私募的问题,我只能说在可预期的将来没有这个计划,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我的“兴趣”这个初衷,如果需要在“兴趣”之外做一些迫于外部压力的工作,是我所不愿意的。
------------------------------------------
转发老文章之二:【短】小小散户也能投资500家公司?
https://xueqiu.com/7109600443/73460734
(文中最下面贴一篇之前写过的文章)我觉得所谓“商业逻辑”这东西,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至少我觉得是。其次,每个行业、或每个公司,都有一些我们(应该说是“我”这个个体,因为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适合这样去做)需要掌握的一些较为核心的东西,而掌握这一点并不是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比如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逻辑可能需要几分钟至几个小时时间?当然,这一点我想也是因人而异吧。

其次,从我这个个体而言,几乎所有的投资所需的信息来自于公开信息,而其中绝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年报信息,比如大体上每年阅读上千份年报。
人们很有可能过度解读长期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这些专业领域的努力,比如雪球上经常看到的所谓投资需要阅读的各类书籍、各类能力,或者雪球上发表的所谓洋洋洒洒的分析文章,甚至前两天还有人提到怎么去做尽职调查一类。当然,我没有意思说长期投资不需要这些,我只能说对于我这个长期投资者而言,这些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些努力,不仅超出了我的能力圈,甚至我倾向于认为在这些方面做出很多的努力的后果是,增加了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的可能性,而对投资本身而言没有多少正面的作用,除非这样做是为了获得“计件工资”,投资可不是按劳动件数获取回报的东西。(其他人的情形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那么,怎么去理解500家公司的商业逻辑呢?并且怎样把对这些公司的投资落实到“不亏损”的投资呢?
可以举一些例子。
(1)有色金属:之前提到过很多次。大体上而言,我只需要知道在这些大宗商品多少钱的时候不至于亏损这一点。其次,我只要知道这些公司盈利能力是否与大宗商品的价格有着正想关心,既,即便这些公司经营能力非常只差,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石油、中国黄金、山东黄金、江西铜业、铜陵有色、厦门钨业、中金黄金、云南铜业。
(2)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只是知道人民币有升值预期(10年前),而有些公司会因为这些而短期受益(但长期而言其实是没有什么实质影响的)。中国国航、中国南航、中国东航。
(3)有足够的护城河:我只知道他们的商品有着较低的可替代性,有着自己的市场、自己的定价权,而且公司本身有着较好的经营历史和盈利能力,并且我认为这些情况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贵州茅台、东阿阿胶、片仔癀、云南白药、五粮液。
(4)行业中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公司:比较充分竞争的行业当中,不管从成本考虑,还是整体经营能力而言,我认为有着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我认为这些优势有着可预见的可持续性。海螺水泥、格力电器、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天士力、恒瑞医药。
(5)市政公用领域:有着他自身的发展特性,估值逻辑,只要保持着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略好一些的盈利能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迎来一些投资机会。国投电力、川投能源、华能国际、上海机场、上港集团、深圳机场、宁沪高速、招商局国际。
************** 如此等等,随手而写,后面还可以继续写上那么几十条 **************
这样算下来,大概300家或500家,我想一般小小散户也是可以做到的罢。
迷迷糊糊听着动画片、读着小说或做饭拖地,脑子里回荡着1000多家年报数据 …… 仅此而已。[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