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继昉:孔子先祖的典故(一)

 昵称27494174 2016-12-27


今天,国学小喵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孔子先祖典故第一则的讲述,一起来走进那段三千年前历史中的岁月吧~


孔子先祖的典故(一)

殷纣王荒淫拒谏,微子启始封宋国

任继昉


孔子是中国第一红人,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他有哪些故事,你就不一定知道了,起码不是很清楚地知道。那好,小编就带你穿越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甚至是孔子祖先的时代,去体验一把。


《孔子家语·卷九·终记解》、《礼记·檀弓上》、《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都记载:“丘也即殷人”、“予始殷人也”——孔子临终前的自述是:“我的祖先,是商朝的人呐。”。


商朝,那是公元前约1600年到公元前约1046年,离孔子去世时的公元前479年,已经过去五百多年了,到现在更是三千多年以前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朝是什么朝代?说来话长。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之后,商朝都城频繁迁移,到第二十任君主盘庚,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殷人的始祖是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相传有一次,简狄在郊外,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简狄无意中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下了契。契长大后辅佐帝舜有功,因其母亲吞食玄鸟卵(子)而生,故被赐姓“子”,就是以“子”为姓。







牝鸡司晨,长夜之饮


到了公元前1076年,商朝君主帝乙(子羡)病逝。帝乙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子启,次子是子衍,三子是子期,四子是子辛(本名“受德”)。兄弟四人虽然是同一个爸爸,却不是同一个妈妈。


老大子启虽然是长子,但母亲出身贫贱,在朝中没有势力。帝乙若把帝位传给子启,显得不够尊贵,怕无人扶持他。老幺子辛的母亲是皇亲贵戚,在朝中人多势众。若把帝位传给子辛,他的家族就能够掌权,稳定政局。于是,一向嫌贫爱富的帝乙(子羡)就把帝位传给了老幺子辛。


作为小弟的子辛,从小娇生惯养,吃喝浪荡,不务正业。他接了班,坐上王位之后,称为“帝辛”。


在执政前期很有作为的纣王,到了后期,沉湎酒色,宠爱妲己,一切都听她的。典故“牝鸡司晨”就是指这事儿说的,意思是“母鸡报晓”。




不仅如此,太史公在《史记·殷本纪》中,还不客气的说:“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是说商纣王招来了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这就是典故“酒池肉林”、“长夜之饮”的来源。


见帝辛整日不理朝事,祸国殃民,朝野上下群臣百姓激烈反对,全国的人却都管他叫“纣”,表示“残义损善”,是一个荒淫暴君。“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叛)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用炭火烧红铜柱,把人烙死。


再说纣王的大哥子启。他既然没能继承王位,就被封在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县东北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国君,建立微子国。这是潞城微子镇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来历。后来,微子国又迁到山东济宁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至今还有“微山”、“微山湖”的地名。微山因微国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启因封国为微,爵位是子爵,所以被称为“微子”。




来到微子国,微子便同这里的百姓一起垦荒造田,栽桑植木,放牧牛羊,修建房屋。他带领众乡亲勤奋耕耘,兴建家园。经过数年努力,这里很快变得兴旺发达起来,不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微子国的臣民百姓过上了好生活,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喜笑颜开。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内之后,朝中文武大臣无不称快。


面对纣王的倒行逆施,身为兄长的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


等到周地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修行德政,灭亡阝九(qí)国后,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于是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但他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箕子、少师比干。


箕子和比干,是微子、纣王他们的叔父。箕子封于箕(商王朝在东北地区西部的一个小封国),爵为子,故称箕子,官太师,这是一种非常荣宠的封衔。比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他担任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微子对太师箕子、少师比干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而纣王在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哀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们的爵禄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微子接着问道:“太师,少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如陷于不义,那该怎么办呢?”


太师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牙筷子,觉得过于奢侈,叹道:“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象箸玉杯”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作为叔父,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面对侄子微子的问话,他只好说:“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竟违背和诬秽神祇意旨。既然上天降下灾难,要灭亡殷朝,如果留下来能够把国家治理好,使天下太平,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如果自己死了,国家却仍旧得不到太平,那就不如远远离开。”


比干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他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于是力谏纣王:“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之谏,不用则死,忠则至也!”


纣王见比干说出“不用则死”这等话,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他身旁的妲己用心险恶地对纣王说:“皇上,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


昏庸无度的纣王一听妲己谗言,竟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于是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这就形成了一个典故:“比干剖心”。


箕子见此情形,非常害怕。有人劝他离去,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显君王的罪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


微子听说两个叔叔,一个被剖心,一个被关押,痛苦地说:“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义理连。所以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应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屡次规劝,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人臣应该远离君主了。”想起太师、少师先前的劝告,微子就逃离了殷朝,远走他乡。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


微子带着商王室的宗庙礼器,来到武王军营前。他露出右臂,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跪在地上,求告武王。羊是犒劳周军的礼物;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真心投降。


这又形成了一个典故“牵羊把茅”。《史记·宋世家》:“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后以“牵羊把茅”表示降服的典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顺天城之中,无不牵羊把茅,甘为贰臣者。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又作“牵羊”。《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蜀主白衣、衔璧、牵羊、草绳萦首……号哭俟命。”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之八:“已设牵羊礼,难为刑马心。”


又作“牵羊肉袒”。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与其作牵羊肉袒之断头将军,何如以败卒残兵而背城一战。”


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三监之乱,微子之命


武王又封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来继承殷朝的祭祀,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武王驾崩后,成王还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国家政权。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就与武庚作乱,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诛杀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让微子管理殷地,以继续殷先祖的事业,并作《微子之命》告诫他。




公元前1040年,周公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微子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微子启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亲,第一代国君。


微子本来就仁义贤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拥戴他。微子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里青岗村,现存墓冢和石碑一通。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此外,在今微山岛西湖内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也有一座微子墓。


宋国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王偃,历经君,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国祚甚久。








殷有三仁焉


《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也记有孔子对他这位远亲的直接评价。其《微子》篇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仁”即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


在孔子看来,他们三人的做法尽管不同,但都是符合“仁”的要求的。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第八》)“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邦无道,穀(做官),耻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按照这一观点,称得上“仁人”的也就是一去一隐的微子和箕子。此外,孔子认为做国君要“修己”、“身正”、要“使臣以礼”(《论语·八佾篇第三》),做臣子的要“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第三》)、“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当君主有错时,“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而是要犯颜切谏。比干虽遭剖心之祸,但他在纣王无道时,能“勿欺也而犯之”,尽了做臣子的职责,所以孔子也称其为“仁人”。微子、箕子、比干三人虽然没能使商纣王听从自己的谏言,使商朝维持生存和安定,但他们直言切谏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担心国家动乱,爱护黎民百姓的良苦用心。


这正如朱熹所说:“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论语集注》)所以孔子称许三人为“仁人”。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微子投降了商朝的敌人,按一般常情来说,这是不对的。但是纣王从来都是被当作暴虐之君,而周文、武王却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作是仁者之举。


此后,“三仁”也成为文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沿用不绝。


汉·杨雄《解嘲》: “昔三仁去而殷虚,二老归而周炽。”

汉·班固《幽通赋》:“三仁殊子一致兮,夷惠舛而齐声。”

《汉书·董仲舒传》:“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三仁去国,五曜入房。”

宋·王安石《推命对》:“桀纣之世,飞廉进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

明·蔡汝柟《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故比干剖心,箕子不以演畴贬节;季路结缨,游夏不以文章损誉;三仁四科,其致一也。”

清·李渔《笠翁对韵·上卷·十一真》:“折桂客,簪花人,四皓对三仁。”







微子封宋,兄终弟及


微子启去世前后,本来应该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才对。可是微子启的儿子先于微子启去世了,还有一个孙子,名叫腯(tú)。《孔子世家谱·纂要》:“至微子启,封宋上公,奉商祀。启子早亡。舍孙立其弟衍,即微仲也。”《史记集解》引《礼记》说:“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注释说:“微子嫡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本来,他这个孙子是可以继位为君的。但微子启生前认为,把君位直接传给自己孙子的这种做法不合殷代旧有的礼法,于是就按照商代“兄终弟及”的老传统,毅然舍弃其孙腯而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二弟衍。(《汉书·古今人表》在“宋微中(仲)”下注为“启子”,这个异说曾为少数学者,如宋代的苏辙、明代的包尔庚所采用,清初阎若璩还力辩仲衍是微子启次子。)


《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云:“孔子,宋微子之后。”中国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会长宋孝祥说,据考证,孔子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孙。也就是说,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是孔子的第十五世祖。


这样算来,纣王以前的历代殷商帝王都是孔子的各代远祖,而箕子、比干、微子、纣王等都是孔子的远亲。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