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医针灸?

 雨润秋实 2016-12-28



什么是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国的一大特色遗产,现在在有些国家也进步着很好。中医针灸学在中国的进步空间却是不大,因为中国人比较喜欢西医,治疗快。但不得不承认中医针灸能治好多疾病,并且效果还是很好的。中医针灸学对于医师的要求非常高。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针灸学,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针灸治疗的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化繁就简的重要意义。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虚则补,实则泻,是属于正治法则。《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有其特殊的含义。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有起色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推荐阅读 < 中医针灸的治疗有什么作用?="">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宛陈则除之','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近'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近'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围堵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近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停办。如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又如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二、清热温寒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quot;温'法。《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1.热则疾之近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例如,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近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停办的作用。

2.寒则留之近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quot;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三、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疾病在发生进步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临床表现,甚至出现假象,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认真地分析其发病的本质,去伪存真,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样才能避免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什么是中医针灸?大家看了以上的内容对于中医针灸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中医针灸的治疗原则是中医针灸至今还进步得很好的根本性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