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下称“外储”)规模达到历史峰值3.99万亿美元,到了2016年11月末,却变成了3.0516万亿。近2年半里,中国外储进入“减重”周期,减少的9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去哪儿了?外储规模究竟多少合适?2017年外储形势如何?国是直通车为你解开外储下降背后的秘密。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减少的外储去哪儿了? 1 偿还外债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中国外储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用于偿还外债。“我们的外储下降对应了一部分的外债余额下降,外债从最高的1.7万亿已经降到了1.3万亿。” 2 支持中企“走出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展海外收购兼并业务,导致资本项目逆差,是外储下降的部分原因。“这个是正常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地方买技术、资源、劳动力,获取市场,是这两年的发展趋势。” 此前,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买家主导的跨境并购业务交易额占全球总额的2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 3 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外储下降的影响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汇率变动带来的“被动”缩水。 据中金预测,英国公投退出欧盟已经导致欧元和英镑贬值明显。根据中金的权重估计,欧元和英镑的汇率变动或已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了约574亿美元的损失。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中国大概有1万亿美元的非美元资产,按照3%所有的非美货币贬值幅度来算的话,差不多造成300亿美元的账面损失。 所以,从货币构成来看,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减少,并不一定是外汇资产的真实减少,其他货币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由于汇率对美元贬值,最终该资产换算成美元后贬值。 4 藏“汇”于民 “外储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央行的“左口袋”转移到了私人部门的“右口袋”,就是企业和个人持有更多外汇和境外资产。”谢亚轩如是说。 中国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1月银行结售汇逆差334亿美元,较上月的146亿美元逆差扩大逾一倍,且为连续第17个月出现逆差。专家分析认为,11月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快速贬值,导致购汇意愿更加强烈,是导致结售汇逆差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有观点认为,藏“汇”于民将使得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谢亚轩认为,从整体来看,央行外储少了,流动性有所下降,但外汇转移到私人部门,做一些深思熟虑的长期投资,回报率会更高,“中国增持境外资产是大势所趋。” “从整体来看,央行外储少了,流动性有所下降,但外汇转移到私人部门,做一些深思熟虑的长期投资,回报率会更高。”谢亚轩认为,中国增持境外资产是大势所趋。 此外,中国每年有1.2亿人次出境,还有上百万的海外留学人员,教育支出和旅行支出也增加了个人换汇需求。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中国外储规模究竟多少合适? “外汇储备多少是适度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指标,以前外汇储备超‘4万亿’时有人认为外储过多了,但降到‘3万亿’有人又担心不够了。”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国是直通车表示,市场应该更关注目前外汇储备能否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能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而非一个具体点位。 “判断外储是否健康要看合宜度,‘太胖’或者‘太瘦’其实都不健康。”谢亚轩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套测算国家外储充足率的方法,根据上述方法,若将中国按照固定汇率制度来考虑,显示中国合宜的外储在2.6万亿美元左右。“外储不是越多越好,降了也并非就不健康。” 对于中国外储的存量,中国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董事杨子亚表示,3万亿美元是中国政府持有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包括高流动性的外汇资产),并不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及外汇资产,也不包括中国政府持有的其他储备资产。“这样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还有何担忧呢?” 中新社发 绍常 摄 2017年中国外储形势如何? “继续下降,势头放缓。”谢亚轩表示,明年人民币对美元阶段性贬值压力或将减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或将放缓,而贸易顺差还将持续,加之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放开和深港通的开启可能带来资金回流,另外,中国短期外债基本偿还完毕,这些因素都将减缓外储下降势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从贸易顺差来看,2017年应该将和今年保持一致,可能会略有扩大,而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经历了近三年来的快节奏后有可能稍微放缓,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明年依旧承压,但综合来看,外储下降的趋势将会放缓。 “外储下降还会继续,也可以接受,但要保证是一个平稳波动的减少。”连平认为,外储是国家经济金融市场的信心,其变动不能给市场造成恐慌。 编辑:张文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