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胡正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茂林之家 2016-12-28

20岁参加工作,22岁站上讲台,28岁成为新闻系副主任,32岁当上教务处处长……2016年9月,知非之年的胡正荣出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这也是他来到“我国传媒人才培养摇篮”的第34年。这些年来,他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新闻传播人才教育改革全过程的见证者。

胡正荣曾说:“我骨子里是一个学者,我更愿意做学问、带学生,云游世界,但是既然把我放到大学管理者这个位子上,我就要努力把对世界、对传媒、对教育的看法转化成为一种现实。”“不摆架子”是他一贯秉持的原则;“多给学生正面激励”是他给老师们提的要求;“顶天立地”是他对全校同学的期待。

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如何破解“上手很快,后劲不足”的迷思?近日,“暖萌”校长胡正荣就师生关系构建、“双一流”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接受了《电视人》报的专访。

合格的老师:多给学生“正面激励”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传播学研究的道路呢?

胡正荣:我读大三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外国广播电视”,老师讲广播电视的时候给我们介绍,国外有一门新的学科叫“mass communication”,我到图书馆去查还真有这本书,叫《大众传播学诸论》,然后就借来看。说白了,一个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大三学生,只能看懂一点。然后我就尝试着给这个作者写了封信,去问一些问题。事后想想还挺幼稚的,但作者特别认真地回了一封信,还寄了一本介绍中国传播业的书。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叫典型的“正面暗示”。他给我了正面激励,让我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记者:您在上课的时候也会给学生一些“正面暗示”吗?

胡正荣:肯定的,我的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随时都可以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优秀的老师是能把貌似庞杂、无序的信息和知识,通过梳理和触类旁通去举一反三,带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我是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我也期望我们所有老师都这样做。过去“教书育人”以为只有思政课是育人,专业课是教书,这是错误的。以前说“思政课程”,现在叫“课程思政”。一个有责任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育人的塑造者,他有职责、使命和任务让学生成才,让学生在课程中懂得如何做人。

记者: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

胡正荣:对,至少是身心都健康。我觉得这作为老师非常重要,你在课堂上动不动就发牢骚,动不动就是“负面暗示”,动不动就是消极思维,动不动就是怨天尤人,动不动就是情绪化,这不是合格的老师。合格的老师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形成自己的良心,形成自己对社会的正确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

专访胡正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中传发展“小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记者:教育部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但中传和清华、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方面的优势似乎并不明显?

胡正荣:“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本身就是两个概念。国家在战略的政策制定上是非常务实的,像清华、北大等综合性高校的目标可能是去创“世界一流大学”,而我们是第二个任务。国际上可能没有纯传媒类型的学校去相互比较,我们学校给自己的定位也要务实。他们的任务是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任务是建“世界一流学科”。

记者:未来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方面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胡正荣:目前,我们还在等教育部下发具体的实施方案,各个高校都会结合指导性的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双一流”操作方案。我们会像国家要求那样分步骤走,首先是时间目标:比如说到2020年、2030年,哪些学科争创世界一流。其次是措施指标:哪些学科可能是在优势学科,哪些在特色学科、基础学科。传媒大学在一期目标里,要拿出至少两个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学科”来建设。第一个是新闻传播学,第二个是戏剧影视学。这两个学科在中国的排名已经是第一了,下一个目标是“世界一流”。

思政课和公选课:模式要改革

记者:有同学觉得思政课过于“严肃刻板”,未来我校会对思政课进行哪些改革?

胡正荣:思政课的改革应该朝着这几个方向来做:第一,互动化。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而互动式、问题式、研讨式、甚至案例式的导向,是发展的必然方向。第二,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否则,空对空地讲理论,解决不了、至少解答不了现实问题。第三,更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不仅有课堂教授,还要实践、研讨;另外,刚才提到的课程网络化,它把知识碎片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我们所有的课程,不光是思政课,都应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还有一个我个人的观点,特别期待由教育部牵头,组织中国最优秀的专家集思广益,对思政课、计算机、英语等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学习的课,先行“慕课化”,开发出成系列的课。各高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系列。用最先进的手段,整合配置最优质资源,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记者:您如何看待“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胡正荣:大学教育“慕课化”,我个人觉得肯定是方向之一。课程越来越网络化、在线化、互动化,而且可以个人定制,这些都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一个优秀的大学,能有诸多课程在互联网上被人们选,这个大学的影响力就出来了。这是大学未来竞争的方向,也是未来大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我个人非常欣赏、甚至可以说是鼓励这种做法。要做出一门课程的慕课,前期的时间、人力、资本投入都是蛮大的,我们学校这几年也做了十门课左右的“慕课化”尝试,先一点点地来做,现在有青年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做得比较不错。

记者:与专业课相比,同学们对公选课的积极性相对要低一些,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正荣:课程的学习需要教与学双方的配合。从学的这方来看,目前我校同学选公选课的原则基本是“好过、好玩、没有压力”,这是存在认知误区的。公选课的目的是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判断能力,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国外一些高校的学生必修课是很少的,学生选课时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未来发展、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去选择。此外,我们“教”的一方也是存在问题的,公选课老师认为公选课程是把原来的课浅化、简化,这也是一个误区。公选课不是泛泛而谈,反而更需要给非专业的学生讲到他应该具备的知识架构,很多时候非专业课学生的需求不亚于专业课的学生。

媒介要融合,学科要交叉

记者:以新闻传播学部为例,“英语实验班”是与外国语学院进行学科交叉的一种实验;“融合新闻制作”课程是与计算机学院进行交叉合作。您如何看待“学科交叉”这个理念?

胡正荣:学科越来越交叉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学校涉足的这些学科,在实践以及工作中都是走融合的道路。媒体融合是当下大热的话题,交叉和融合是学科的方向,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方向。我们的基础学科要创一流,交叉学科更要创一流。在开设“媒体融合”的课程上,发达国家也是近两年才开的,至少说我们不慢于他们。期望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交叉,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专业上会越走越窄的。

记者:可以说,所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都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胡正荣:对。媒体融合是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这个大的背景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在几个方面都要做深化改革。第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现在有些专业太窄,或者有些专业已经不太适合社会发展了,就需要改;还要增加新专业。第二,调整课程体系。专业的名字可以不变,但是内部的结构要发生很大改变。学新闻不能只学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更多的还是要学习融合媒体。第三,调整实践体系。校内电视台现在做重大活动都是全媒体直播的。反过来说,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改。现在改革最大的压力在于让老师知识结构更新,老师在授课时走融合这条道路。它不是一个单一系统,它是由好几个体系构成的中国传媒大学教书育人模式的改变。

校长的期待:顶天立地

记者:您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您觉得搞科研、做学术,对人的心性有什么要求?

胡正荣:首先,要是一个理性务实的人。其次,内心要有批判思维但是充满正能量。千万不要以为有批判思维就是日常生活中什么都看不惯,其实恰恰相反,批判思维是基于理性基础而非情绪基础上。我始终还有一个想法是要“顶天立地”:你的要求要高,理性抽象思维要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要远大,但是一定从基础开始,从脚下开始。一个好的学者、一个好的高校都是顶天立地的,适应国家的战略,承担社会的责任,但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否则就是夸夸其谈。

记者:其实我们学生也要顶天立地。

胡正荣:是的,我对我校学生的一个期待就是,希望大家都是顶天立地的。我不能说所有,但是目前部分同学身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立地过多而顶天不够。因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特点是我们的专业都很务实,操作性很强,所以有社会上给我们学生的评价是“上手很快,后劲不足”。“后劲不足”是说,光埋头拉车却对这个行业、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没有判断,而这些判断恰恰就是“顶天”。一个人站得高、看得远,决定了自己的方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格局、眼界、境界。

专访胡正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