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法运:改良的花瓣技术

 1977Xj 2016-12-2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日常工作中十分常见,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s)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5%。分叉病变PCI 仍然是一项技术挑战。尽管引入了药物洗脱支架,但仍存在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率高的情况。大多数真性分叉病变需要双支架,特别是供血范围大或大管径伴明显狭窄的边支(side branch,SB)血管,应当考虑在Medina 1.1.1 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进行双支架置入。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的双支架置入方法,如Crush 技术、Culotte 技术、T 支架术,改良T 支架术、同时对吻支架术等。策略的选择应根据SB 的角度、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边支的直径,以及病变的形态确定。然而,这些支架技术的效果并不优于必要时SB 支架置入术。对于Medina 1.1.1 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而言,最优策略仍不明确。针对Medina 1.1.1 型真性病变近期设计了一项新型治疗技术,即改良的花瓣技术。 
1  改良的花瓣技术临床介入手术操作要点
   在Kinoshita 等研究首先报道的花瓣支架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项治疗Medina 1.1.1 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的最重要特点是支架梁完全覆盖SB 开口病变和分叉脊更少的金属负荷。这项技术需选用更大(7- 或8-F)更强支撑的指引导管,技术步骤详见图1 和2。这项技术开始于两分支血管的导丝。需要预扩张所有显著狭窄的边支。预扩张后,在指引导管外准备SB 支架MV 球囊体系。首先,将支架外覆盖的塑料层轻轻拉出至刚好露出近端最后一个支架梁(图1A),支架输送系统球囊以5 ~6 个大气压扩张再回缩以使最近端支架梁膨胀(图1B),MV 导丝穿过刚刚膨胀的近段最后一个支架梁(图1C),取出支架外套后,将顺应性球囊经MV 导丝送入并使近端最后一个支架梁位于其中间,随后对之前轻度扩张的支架近段最后支架梁用食指和拇指重新塑形(图1D),术者必须确保支架近段末端小梁位于MV 球囊标志点之间,并且在通过指引导管过程不会滑动,这非常重要。

   SB 支架MV 球囊系统经指引导管送至病变处,直至MV 球囊阻止SB 支架的进一步前向移动(图2A),通过这种方式,MV 球囊能阻止SB 支架的过度深入,支架梁亦能完全覆盖SB 开口。首先,支架球囊充气后再放气(图2B),第二,MV 球囊充气(图2C),因此,突出的支架近端末节小梁和主支血管对侧接触,没有断裂和变形(图3),然后SB和MV 球囊同时充气,进行第一次对吻扩张(图2D),退出球囊和SB 导丝(图2E)在MV 定位另一个支架(图2F)。MV 支架充气后再放气(图2G)。由于仅仅只有一层支架梁位于SB 开口处,导丝和球囊能轻易通过SB 开口。最后进行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结束手术(图2H)。术前准备,术后用药和随访同其他PCI术式。


2  改良的花瓣技术与其他双支架技术的比较
   改良的花瓣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完全覆盖SB 开口,分叉脊处金属负荷更少,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的高成功率和易应用性。有30例样本的临床研究显示,改良的花瓣技术在Medina1.1.1 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取得高即刻操作成功率和良好的9 个月随访结果。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已广泛应用,无论何种分叉支架置入术式,SB 开口处的再狭窄仍然没有得到解决。SB 开口处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覆盖。目前的技术如传统的T 支架经常不能完全覆盖边支开口,可能会导致预后不良。2003 年,Colombo 等阐述了Crush技术,该技术能完全覆盖SB 开口。使用这项技术使SB再狭窄率从26% 降低至17%,然而,Crush 技术应用使得分叉病变近端出现3 层支架,这容易造成支架不能完全并列,有导致血栓并发症的潜在可能。而且Crush技术的成功应用取决于完成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由于导丝和球囊必须穿过SB 入口处双层支架,使得对吻可能存在困难,这项技术的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在64%至75% 之间。末次球囊对吻扩张失败的患者PCI 术后早期和长期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克服这一问题,minicrush 、DKcrush支架术的应用改善了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的成功率。尽管改善明显,但是一些患者仍然不能完成末次球囊对吻扩张。改良的花瓣技术中,首先,SB 支架定位并膨胀,由于MV 球囊(锚定球囊)的阻止,SB 支架不能过度进入SB(图2A)。使用这种方法,SB 开口处支架梁的完全覆盖能够得到保证,然后MV 球囊膨胀,突出的支架梁贴壁至对侧血管壁上,另一根支架在MV 血管定位和膨胀(图2E)。由于仅有一层支架梁位于SB 开口处,所有病例进行末次球囊对吻扩张均不困难。另一项能保证SB 开口处完全覆盖的技术是裤裙技术。裤裙技术和Crush 技术相比的优点是:分叉病变处近端只有两层支架,支架不完全并列的风险可能更低。此外,SB 入口仅有一层支架梁,裤裙技术较Crush 技术更容易完成末次球囊对吻扩张。裤裙支架术有着更好的长期临床结果,然而,它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对最大支架网眼孔径的依赖。在这项技术中,如果闭环支架用于较大SB(>3 mm)的分叉病变,支架内部不能充分扩张,最终导致变窄,像一枚餐巾环;因此,开环支架更适合应用于裤裙技术。裤裙技术的另一缺点是分叉脊和分叉近端双支架层金属的高度集中,导丝需要再次从支架梁进入2 支血管可能存在困难且费时。在这项改良的花瓣技术中,也同样优先选择开环支架,预防“餐巾环”现象, 这项技术较裤裙技术有更多优势,如由于分叉近端仅有一层支架,金属负荷更低,导丝仅需要重新从支架梁进入SB。
   最近,Kinoshita 等发明的分叉病变支架置入的新技术——花瓣支架。这项技术起初十分困难且复杂,随后作者们进行了相对简化。花瓣支架最重要的优点是:SB 开口处的完全覆盖,仅有一层支架梁使分叉病变近端的金属负荷更低。花瓣技术需要3 根导丝(2 根在MV,1 根在SB),解剖学的关系导致导丝的扭曲经常发生。因此,SB 支架MV 球囊系统的同时输送中,SB 支架的柔韧性降低。因此,这项技术不适合应用于扭曲病变。
   总之,和传统技术以及花瓣支架技术相比,这项新的“改良花瓣技术”对Medina 1.1.1 型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具备以下优势:更加简易,SB 开口处的完全覆盖;分叉脊处金属负荷较低;末次球囊对吻扩张的高成功率;良好的即刻和中期临床结果。这项改良的花瓣技术是治疗Medina 1.1.1 型分叉病变可行和安全的新技术,但需要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比较该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优劣,以期取得的有希望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