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延保:我国高校本科评估的回顾与思考

 oubaiwang 2016-12-29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李延保,教授,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


一、简单回顾

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单位定期对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第一次对高等教育评估提出明确的概念和要求。
1990年10月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的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合格评估、随机评估和综合评估)等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我国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开始评估试点工作。
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从法律层面,给教学评估提供法理基础。明确了政府通过评估等手段,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行使监督的职能。
从时段上看: 
1985~1993年主要是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研究阶段;
1994~2002年,教育部以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等几种形式先后对252所大学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其中211工程建设学校的优秀评估中有两所重点大学暂缓通过,2000年169所新建高校合格评估中有36所暂缓通过,给予了黄牌警告;
2003~2008年,教育部着眼于建立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开展了新一轮对589所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评估,同时还对高职高专开展了相应的评估。
2008年以来,在总结和完善历年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目前提出了5种评估形式,包括学校自评、政府对学校的分类评估(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及建立教学数据常态监控系统,形成了由政府主导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体现了评估标准、评估形式的多样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的特色。
总的说来,经过近30年的打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程序规范、成效显著,逐步被高校和社会认同和接受。其中,每个阶段的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对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当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国家基本标准。由于评估的指引和触动,高校本科教学的硬件条件大大改善,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系统软环境也普遍建立和逐步完善,这对世纪之交我国本科规模急剧扩张后能否保障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如今,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取得话语权,我国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也逐步被国外大学或教育组织认同,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二、“评估方法”是保障评估工作成效的关键
本科评估工作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设计、逐步展开的,又有法理基础,客观上对改善高校本科教学软件和硬件环境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社会舆论往往并不领情。一方面,任何一套评估指标体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正如前几轮评估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保障体系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而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关注不够;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要求,冲淡了高校培养人才的个性特征,这些都可以在今后的评估中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关注的更多是评估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如果评估过程中的方法把握不当,往往细节决定了成败,影响整个评估工作的成效。
我认为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审核评估”总体设计是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也适应当前国家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但评估专家组进校后评估方法是否跳出过去评估方法的模式,找准适应“审核评估”的评估方式还有待推敲。
审核评估“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式是重点围绕学校自评报告到学校实地考察教学工作的“符合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
可以看出,“审核评估”不同于上轮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下简称“水平评估”),比较如下:
(一)评估实现目标
水平评估: 
要达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办学条件;
要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
要回答:本科规模扩张后,本科教学基本质量能否得到保障问题。
审核评估:
要按照“五个度”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的个性、特色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要回答:中国高校能否解决“同质化”问题,形成不同学校各自定位、各具特色及根据学校特点寻求合适的提升教学工作质量的实现途径。
因此,“水平评估”的着力点主要是求“同”,而“审核评估”探求的主要是求“异”。
(二)专家组参与评估的路线图
水平评估——先审(核)、再品、后评。其中: 
审——按评估指标体系逐项审核是否达到标准,进校后逐项检查;
品——根据学校自定的特色项目和校园氛围品学校的传统、特色;
评——按分类指导的原则和指标体系规定的标准给出评估结论。
审核评估——先品、再审(视)、后评。其中: 
品——进校前,按学校自评报告品味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定位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要品出学校个性、特色。
审——进校后,按审核指标体系中6个项目、64个要素提供的视角,从“5个度”核查、印证学校自我定位和个性、特色及相关措施之成效。
评——评估结论要立足学校自我定位,体现分类指导原则,评审报告一校一面孔。
(三)专家组成员工作特点和关注点
水平评估——全面考察、分工负责、独立判断。主要关注硬件是否达标、保障体系是否建立,教学过程是否规范有序等。
审核评估——全面观察、各自关注、深度访谈、独立判断。主要关注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环境、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教学改革举措的成效等。
(四)“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专家角色的异同
水平评估强调学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而审核评估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因此,同样的评估过程,专家扮演的角色、评审的重心应当有所不同。如:
1. 评审工作要求专家“听课、查阅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
水平评估——对每个专家,有一定数量、细查的要求。相当于学校教务处长和教学督导组的常规工作。
审核评估——可安排专家粗查。更多的精力查学校教学工作监督和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和成效上,了解学校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作用,要查阅校长会议记录、校学术(教学)委员会记录,要深入了解质量保障体系中反馈功能,要了解相关的制度建设等。
2. 评审工作要求专家“走访图书馆、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及食堂、宿舍”等工作。
水平评估——重点了解硬件建设及图书、实验室的使用率、更新率等问题。
审核评估——从“五个综合度”上看和学校自我定位的相关性,包括对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创业能力人才中发挥的作用。要更加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环境,及大学全面综合改革及学校发展规划中对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供的支撑和保障。
3. 评审工作要求专家走访教务处、学生处、网络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召开师生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工作。
水平评估——重点了解学校教学状况,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等情况。
审核评估——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入访谈,了解学校是否把教学工作放到中心地位,了解师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及对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自我定位的相关性、符合度的评价。
4. 评估报告的异同。
水平评估——突出学校按评估指标体系实现的程度、存在的问题,强调的是“共性”问题。
审核评估——除对保障教学工作基本质量的共性问题给出评价外,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如,评估应当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培养,但对985学校来讲,还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能进入世界科技和社会进步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且也担负着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历史责任,通过评估应当对此有所了解,有所促进;对地方或新建本科院校应更关注其应用型特征的定位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评审,专家评审意见不是要讲你想怎么办,而是要说清学校想怎么办,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建议应当更多的是给力,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文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