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艺中的宇宙密码 之 八角花

 楚中元 2016-12-29



2430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我们看到传统的、民间的服饰上的花纹,总想知道他们表达了什么含义,但看现代的衣服,印着个熊或者一个玫瑰,我们从来就不好奇它们想表达什么(唔,没有故事的童鞋……)。


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呢?笔者窃以为,民艺中常见造型的抽象让人联想,而现代常用的具象则直白表意了,而失去了引发思考的引子。就像教育者们常说,看电视让人思维懒惰,而读书却能打开想象力,一个道理。


△大汶口彩陶盆 南京博物院藏 《洛书河图》图


那么,民艺中的造型到底有没有表意,表什么意呢?笔者从多年前开始下乡进行田野工作(不做田野的设计师不是好人类学家),时常会问,这个花纹是什么名字,是什么意思呀?“嗯,老人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学”“可能就是田里面的小花吧”……“你们做的和我在XX地方看到的差不多呢!”“唔,是吗,可是我们不同民族的咧!喔,看起来有点像诶”……


以常见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八角花”的纹样为例,傣族、苗族、彝族、景颇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八角花纹样。为什么有这样“不约而同”的纹样?是因为他们的审美有着惊人的相似,还是因为他们从同一位祖先继承了某种可以召唤神龙的秘符,还是……


△亻革家围腰 《洛书河图》


阿城的《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给出了骇人听闻却“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的解释。他说西南少数民族民艺中封存着从远古遗留的文化密码,而这大家以其形命名的“八角花”就是其一。(哇,好像达芬奇密码一样玄妙啊)


△苗族背儿带局部 《洛书河图》


他解释道,所谓“八角花”就是“洛书”。那么“洛书”又是什么呢?这事情非常复杂,但简而言之,就是古人用以解释天地规律的形符,对应《周易本义》。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符号学重要符号之一了。传说中的洛书,其实是表示方位,也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八个方向,同时又表示两分两至,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推演图《洛书河图》图


阿城先生通过查考解读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惊讶发现,“洛书”这一符号,竟然与他在西南民间服饰中看到的“八角花”如出一辙,并且,在其中从事民间问卜之事的“鬼师”服饰上,更为显著,或是有希望“通天”这一意蕴在吧?

△推演图《洛书河图》图


可以看出,其实我们所谓的“八角花”就是“洛书”,也就是传达四时与方位的符号。在用具器皿与服饰上表现这一符号,可以想见,古人审美中对天地宇宙观念的观想。表达天人合一的理想。


△瑶族婚礼服《洛书河图》图


或许你会说,这是否是附会之词,只不过是恰好类似而已,这也可以是一种基本的构图“网格”结构,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为了“好看”?




如果说这种纹样是近期出现的,那么或许可以被视为存粹造型(现在的人脑回路比较直,通常不会铺垫太多意蕴……),但作为考古学中重复率极高,在西南民族中出现率极高的图形,不能不引起我们深一层的思考。而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寻找印证


美学史学家叶朗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从先秦开始萌芽,在魏晋至明长足发展,在清得到总结,其中一脉相承,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众,审美客体、审美关照,须体现宇宙的本体——“道”和生命——“气”,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有生命力。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及其艺术生命行程了一系列特殊的看法。美学家认为,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形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审美观照也不是对有限的孤立的“象”的观照,而需要进入到对“道”的观照。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涤除玄鉴”——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人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源


可见审美的实质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大象无形;取之象外;境生于象外……都是表达这个突破“象”(具象、形象)的含义。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到,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气韵生动”也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绘画、雕塑的最高美学法则。


有人研究美学史就专门到古籍中寻找“美”这个字,其实,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妙”这个字也是很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美”更重要。魏晋以后,人们往往用“妙”字或派生出的“微妙”“神妙”等概念来评价作品。书画中“神”“妙”“能”三品,后又增加“逸”品,却没有“美”这一品。


“妙”(形容词)体现“道”(名词)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出于自然,归于自然。所以“妙”必要超出有限的物象——如“象外之妙”,不能用概念来把握——如“妙不可言”


从一些谈论美学的典籍中也可看出:

《世说新语·巧艺》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之中”

《古画品录》谢赫:“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沧浪诗话》严羽:“……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话都是强调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妙”这个字并不在于好看、奇特、美,他与“道”“无”“自然”等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向宇宙的本体与生命


从老子的“妙”这个范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者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对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因为往往包含有形而上的含义。如果脱离古代思想家的宇宙观,这些审美范畴就会失去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空壳



如果就这一理念传承而言,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八角花”就是“洛书”,这与传统美学观念是切合的是从远古至今,人们为达“天人合一”的一种理想,是体现宇宙观、生命观的一种对规律的描画,并在日常服饰器皿中体现,表达对“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追求和美学情感


△找找其中的“洛书” 《洛书河图》图




传统美学史浩如烟淼,查考不易,然而有幸的是,这些美学观念竟然在偏远少数民族依然流传,虽然目前的民艺创作者们已无法准确表达其意涵,然而却因循传承与习俗惯性而存留,这一类材料还活着,活生生地存在,成为我们能够使用的证据。(所以要多多去考察啊各位,不去田野的设计师不是好人类学家……)


为什么柳宗悦先生说,民艺是通往美学王国的路径,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一的案例中获得印证。


当我们在看《但丁密码》感叹西方玄妙的符号学时,其实中国有更为精彩的“大片”早已在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上不断演绎。深入民艺的我,感受到的震撼无以言表,仅期待,更多的你,和我们一起,畅游民艺浩淼宝藏,发现文明与美的密码




参考书目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著 中华书局 2014年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三联书店 200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