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颢:遍览画尘未蒙尘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2016-10-10阅读原文 沈颢,字朗倩,号石天、朗道人,吴(今江苏苏州)人。风仪轩举,博雅多闻。早年薙发为僧,中年还俗。能诗歌,精古文辞及书法真行篆籀,更精绘事,深究画理。 沈颢论画源流与董其昌相同,著有名著《画尘》,与董其昌之《画眼》堪称伯仲,难分轩轾。作画主张师自然而法古人,提倡临摹古人不在形似而在神会,“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其创见。善写山水,笔墨秀润雅逸,立壑奇突,秀骨天发,高格清标。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沈周,每自题句,多作韵语。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 沈颢作为明末清初一大家,而未被后人所传承,盖因其画论被董其昌所掩,而画名又被沈周所掩之故。然大家珠玉,终不能蒙尘,以其《画尘》所论之精妙,绘画笔墨之清逸,实宜与今人共赏。 予创作《十笔图》以闻同社,尙繁者芟洗日净,颓林断渚,味外取味,如经云:“霹雳火中清冷云也。” ——《画尘·定格》 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竟,于秋如病,于冬如定。 ——《画尘·辨景》 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 ——《画尘·笔墨》 胸中无完局,笔下不相应,举意不必然,落楮非是机之离合,神之去来,既不在我,亦不在他。临纸操笔时,如曹瞒欲战,头头取胜矣。 ——《画尘·位置》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画尘·临摹》 盖緣山河大地,皆自性见。其间舒卷取舍,如太虚片云,寒潭雁迹而已。——《画尘·称性》 秋日山居图 沈颢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 沈颢的画论精神,在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的《秋日山居图》中表现淋漓。是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相结合,绘秋日之山景,立壑突兀,伟岸雄奇,树木植被,苍茂相替,泉水流淌,下汇成溪。溪畔林下,茅屋两间,一雅士于内或思或吟,恍恍置身于世外。描绘出秋色寥廓而又富含生活气息之境界,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构图布局尽得其当,彰显深远、奥妙、飘逸和幽瑟。画法则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笔如篆籀,苍古之甚。 全幅以水墨画出,淋漓发挥出水墨画之长处,神韵非凡,风格标新,颇具荆浩“有笔有墨,水晕墨章”之神髓。借用黄公望的诗作来诠释,当不为过: 天高气萧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 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 山翁有约淡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 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 (部分内容节选自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长刘新岗论文《沈颢赏析及其生卒年考证》)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