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到清代,古人用的镜子竟然如此精美绝伦 故宫出版2016-10-24阅读原文 铜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也是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考古发掘表明,目前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铜镜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对铜镜的搜集与庋藏,是对前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追忆,也是对嘉善品行精神的追求。 清 鎏金花纹带铭镜 在数千年的岁月里,铜镜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对美的追求与表达;同时又富有深刻的政治寓意,象征着公正与严明。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名言我们耳熟能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也是为何古代衙署常以“明镜高悬”的匾额垂挂公堂的缘由。铜镜上的纹饰及铭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情况。 金 煌丕昌天铭海水行舟龙纹镜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镜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铜质细腻、铸造水平高。以清宫旧藏器为主,辅以历年收购和捐赠的。下面我们就一同翻开《故宫博物院藏精品选·铜镜》一书,通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06面铜镜来领略各朝铜镜的风采。 一、战国铜镜 战国时期铜镜发展进入规范期,出土的地域广泛,表明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普及率。这时期铜镜特点是镜钮较小,多为弦钮,镜体较薄,镜面比较平直,多数镜边缘上卷。纹饰内容很丰富,有弦纹、山字纹、蟠螭纹、连弧纹、动物纹等。个别铜镜上还以彩绘、错金银等工艺作装饰。 二、两汉铜镜 西汉早期的铜镜新出现了用铭文装饰铜镜这样一个显著特点。西汉中晚期,铜镜的镜面逐渐加大,镜体亦趋厚重,镜钮由弦钮变为半球形钮,镜缘也由窄卷缘变为平素宽缘。铜镜上的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更加鲜明突出。这时期常见的铜镜有纪年镜、昭明镜、博局纹镜等。 从王莽时期到东汉中期,官方铸造的“尚方”铭镜大量流行,私人经营的姓氏作镜开始出现。新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饰也是这时期的特点。 东汉中期以后,铜镜的纹饰题材和表现技法有了较大变化,形象各异的禽兽、神兽、车马人物画像等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这些纹饰大多采用了浮雕式手法,使纹饰的视觉效果,由以前的平面线条式转变为半立体状。 三、隋唐铜镜 隋代的铜镜摆脱了汉代铜镜的风格,纹饰生动活泼,写实性强,以瑞兽、十二生肖最为常见。铭文出现四言骈体形式。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艺术。造型、纹饰上有了很多创新,采用了浮雕、彩绘、镶嵌、金银平脱等新工艺。铸造工艺之精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纹饰方面出现以瑞兽葡萄纹、花鸟纹、宝相花纹等为代表的新的装饰内容。 四、宋代铜镜 宋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铜镜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更加普及。这时期不仅官府造镜,私家作坊造镜也非常流行,镜背上常能见到有铸镜者的字号、工匠姓氏、作坊的所在地等。带柄镜首次出现并开始流行,还出现一些仿古镜,有的镜子上带有活动的支架,有的还有镜座,这些特征都是前代所没有的。 五、辽金元铜镜 辽金时期铜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镜上出现契丹铭文、在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文字和押记等。 元代铜镜上出现了八思巴文,还出现与杂剧有关的人物故事内容,元代重视佛教,纹饰常采用具有佛教特色的莲花、八宝等。这时期铜镜整体制作水平不高,铸造工艺低劣,纹饰粗犷。 六、明代铜镜 明代铜镜包括宫廷内府和民间铸造的铜镜。宫廷内府造镜,铜质非常精细。民间造镜传世量很多,形制简朴,胎质粗厚,铜镜上常有匠人的姓氏名称等。 七、清代铜镜 清代随着玻璃镜的普及,铜镜逐步被取代。清代铜镜以清宫造办处铸造的铜镜为代表,其赏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乾隆皇帝命大臣们仿效《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又编成了专门收藏铜镜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它们外表似书,里面是用楠木制作,用来收藏铜镜,书中不仅有汉唐时期的铜镜,还有造办处铸造的铜镜。 http:///RVW0tMY 故宫博物院藏 · 铜镜 故宫博物院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编 故宫書店 The Forbidden City Bookstore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