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态度决定了命运

 传统文化网站 2017-01-01

5.态度决定了命运

【原文】晋饥,乞12于秦。丕豹曰:“晋君无礼于君,众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已失人,又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籴。”公曰:“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于天下。”谓公孙枝曰:“予之乎?”公孙枝曰:“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苟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焉。虽欲御我,谁与?”是故泛舟于河,归籴于晋。

秦饥,公令河上输之粟。虢射曰:“弗与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公曰:“然。”庆郑曰:“不可。已赖其地,而又爱其实,忘善而背德,虽我必击之。弗予,必击我。”公曰:“非郑之所知也。”遂不予。

【译文】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买粮食。丕豹说:“晋君对君主无礼,众人没有不知道的。往年有人祸,现在又连年饥荒,已失去人心,又失去了天的保佑,它有重重灾难,君主请征伐它,不要准它买粮。”秦穆公说:“我憎恶它的君主,它的人民有什么罪?天灾流行,在各个国家交替出现。补助缺乏,饥荒时运进粮食,这是道义,不可以在天下之内废弃道义。”就对公孙枝说:“准予买粮吗?”公孙枝说:“君对晋君有恩,晋君对民众没有恩施予。如今天旱来听候君主的措置,真是天道。君主如果不给与,只好等候天给他们好年成了。如果民众对他们的君主不回报秦的恩惠不高兴,晋就有话可以解释了。不如准他们买粮,使他们的民众高兴。民众因此高兴,就一定认为他们的国君有过失。晋君如果还不听从民意,这才诛伐他。即使想抵挡我们,与谁一起抵挡呢?”因此在黄河上驾船,运粮食卖给晋国。

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命令河外地区运粮给秦。虢射说:“不给答应割让的土地,却让他买粮,不能减轻秦的怨恨,对入侵者却有重利,不如不给。”晋惠公说:“对。”庆郑说:“不可。已经获得土地,又舍不得粮食,忘却好意,背弃做人的规律,就算是我们处在那样的地位,也一定会攻打对方。这次如果不准买粮,一定会攻打我们。”晋惠公说:“这不是你庆郑所能了解的。”就不给秦粮食。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晋国与秦国在邻国发生饥荒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出秦穆公君臣的胸怀大度,以民生为重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晋惠公君臣的心胸褊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的情景。因此可以说,是态度决定了命运。

——————————————————

【注释】1.乞:(qǐ起)引申为请求,希望。《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免粟之食饱,士之一乞也。”《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广韵》:“乞,求也。”

2.籴:(dí迪)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管子·治国》:“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左传·隐公六年》:“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广韵·锡韵》:“糴,市縠米。籴,俗。”按:今为“糴”的简化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