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为土地开战,秦穆公为何要救济闹饥荒的晋国?

 思明居士 2018-04-14

一、背景介绍

1、秦国地处关中地带,南部有秦岭,北部有阴山,想要扩张,只能东西向发展。晋国在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上,是战略冲突。

2、秦穆公执政后,大量任用贤能人士,国力蒸蒸日上,秦国成为强国,秦缪公想要称霸中原,但实力还是有限,所以很长时间都是与晋国联姻,建立联盟关系。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不同,想要称霸,除了要有实力之外,还要有德行,得到周天子及其他诸侯国的认可。

4、晋献公宠妃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于新城,重耳、夷吾逃亡国外。晋献公死后,里克作乱,夷吾派人向秦求助,并向秦许诺如能即位,将把晋国的河西八城割让给秦国。但等夷吾回国即了位,却违背誓约不肯交付河西八城。两年后,晋国发生灾荒,晋国君主夷吾向秦国求救。

二、秦国大臣的态度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史记·秦本纪》

1、丕豹的父亲丕郑是晋国的贵族,被夷吾杀害,丕豹投奔秦国,所以丕豹想借机报杀父之仇,建议秦穆公不要借粮食给晋国,反而趁机攻打晋国。

2、公孙止建议给,他的想法用现代的大白话讲就是:谁都有个马高镫短的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今天你帮他,明天你有难的时候,他也会帮回你。

3、百里傒的考虑是:晋国君主夷吾背信弃义,但晋国的子民没有过错,帮的是晋国的子民,而不是晋国的君主。

三、秦穆公可能的考虑

1、不救可能带来的影响

(1)晋国可能会引导难民流亡秦国,对秦国的生产和治安产生负面影响。

(2)晋国也可能组织民众,对外发动战争,以战养战,秦国可能成为晋国的攻击对象。

(3)晋国会做舆论宣传,引导民众仇恨秦国,抹黑秦国的国际形象等。

2、趁机攻打晋国

晋国虽然遭遇灾荒,但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而且穷寇莫追,如果在这个时候攻打晋国,双方的士气不同,晋国的将士们是为了生存而战斗,士气高涨,很难取得胜利。

3、救援晋国

(1)损失的是点粮食,但得到的更多。比如获得好的国际名声,晋国民众的认可,和平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等等,对未来秦国称霸中原可能会有所帮助。

(2)未来秦国有灾荒,晋国不一定会救援,事实上后来秦国发生灾荒,晋国的确没有救援,反而趁机攻打秦国。但在“名”方面,秦国会占领优势。

所以秦缪公最后决定救援晋国,史称“泛舟之役”,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救援行动。

小结:政治核心考虑的是利害,秦国给晋国雪中送炭,不全是秦缪公和大臣有德,更多是利弊的权衡,是政治投资。

3 赞 3评论
分享
举报

秦国救济闹饥荒的晋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47年冬天,当时秦国国君是大名鼎鼎的秦穆公嬴任好,晋国国君则是晋惠公姬夷吾。

其时,随着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日渐衰老和昏聩,东方霸主齐国的国际影响力江河日下。若晋惠公稍微聪明一点,在努力修复与周王室关系的同时,和黄河西边的邻居秦国保持最起码的和平,伺机发展壮大,那么晋国就算不能成为诸侯霸主,至少也可以处于十分有利的局势。可是晋惠公偏偏干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

公元前648年和647年,晋国连年歉收,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万般无奈之下,晋国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虽然秦国众臣在此问题上争议纷纷,秦穆公仍然力排众议,以“国君虽恶,其民何罪”为由,允诺把粮食卖给晋国。

应该说,秦穆公卖粮救济晋国,除了他自己所说的理由之外,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他深知晋惠公比较平庸,并非一代雄主,因而想通过帮助晋惠公进而掌控晋国,为秦国向东方的发展乃至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公元前647年冬,秦国开始向晋国运输粮食——“输粟”。运输路线是水路——船队从秦都雍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出发,沿渭河向东,至华阴转黄河,又继续向东转汾河,最后再转浍河运入晋都绛城。此次大规模输粟,船只连绵不绝,耗日持久,史称“泛舟之役”。

(陕西潼关黄河)

无巧不成书,卖粮给晋国一年后,公元前646年,秦国居然也发生了大饥荒。秦穆公向晋国买粮,晋惠公竟然拒绝了!

公元前645年冬,秦国从大饥荒中挺过来之后,立刻起兵伐晋。秦国上下同仇敌忾,三败晋国边境守军,突入晋国西境,在韩原活捉晋惠公,狠狠地羞辱了晋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