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略研究交易实战学堂」公募奔私后为何水土不服?

 天道酬勤YXJ1 2017-01-02

今年以来,私募基金规模井喷式地增长,至10月底,总规模已经到了9.13万亿,首度超过公募基金。然而,曾经在公募界气势如虹,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公募一哥”、“公募一姐”在奔私后却差异巨大,一个神话持续,一个亏损惨重,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境地。那么,公募奔私后为何水土不服?

公募奔私冰火两重天

每轮牛市大潮中都不乏公募奔私的身影,他们前赴后继,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各种慷慨激昂的告别信。那么,公募奔私后的表现到底如何呢?曾经在公募界气势如虹,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公募一哥”、“公募一姐”就是绝佳的样本。

据蓝鲸财经报道,2012年9月,王亚伟离开华夏基金转战私募,成立千合资本。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王亚伟所管理产品的平均累计收益为80.59%,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14.8%,同期沪深300的为-8.40%。

值得注意的是,千合资本在去年5月份,股市正处于高位时成立了昀沣2号基金,但该基金的累计收益截止11月18日仍能达到11.11%。要知道,同一时间段,A股从5000点的高位跌到了3000点,大部分股票已经折价过半。此外,千合资本成立的第一只私募基金——昀沣基金的累计收益已经达到了150.06%。

可以说,“前公募一哥”还是很有水平的。

而“前公募一姐”就有点惨了,第三方数据显示,她的累计平均收益为-42.14%,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为-31.66%。今年2月初,有媒体曾报道王茹远因帮潮汕帮炒股巨亏50亿元而招致砍手之祸。而更早前,网络上关于王茹远产品爆仓、被限制出境、与记者对骂等传闻早已沸沸扬扬。尽管王茹远本人已经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了澄清,但是其管理的私募基金业绩不佳却是不争的事实。

「策略研究交易实战学堂」公募奔私后为何水土不服?

「策略研究交易实战学堂」公募奔私后为何水土不服?

来源:蓝鲸财经

事实上,除了王茹远,还有很多曾经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水土不服。微博大V曹山石在7月发过一篇题为《明星基金经理陨落背后》一文,举了诸多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

王海雄,前华夏基金首席投资官,2015年年初辞职,6月自创百毅资本,前后发行私募产品7只,现6只已清盘;


陈扬帆,被媒体誉为基金男神,2015年年初离职,随即创立猛犸资产,3月开始,前后发行私募产品31只,现7只已清盘;


曹剑飞,前中欧基金投资总监,2016年4月离职奔私。业内介绍,因其公司源实资产挖走东家大量客户,引发与董事长窦玉明的龃龉……

公私募基金五大区别

除去牛熊市因素外,同样的市场,为何由公转私后的明星基金经理,会出现所谓的“水土不服”的状况呢?这就需要我们好好了解公私募基金之间的差异了。

众所周知,私募基金投研等配套制度大部分不如公募。在公募基金时,基金经理只要自己专心做好投资即可,后台的市场、运营等都有专门团队负责。而私募基金大多是基金经理们孤军奋战,是真刀真枪的厮杀。如果产品亏得多了,客户可能直接上门找到投资经理。那些习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懂搞投研的基金经理遇上这种情况,心里压力过大,也往往会导致收益下降。

下面,就借“公募奔私后水土不服”这个话题,从募集方式与主体、商业模式、信息披露、人员架构、投资限制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下公私募基金的不同之处。

1.募集方式与主体

顾名思义,公募就是公开募集的意思,其募集的对象为不特定的投资者,是广大社会大众;而私募,则采用非公开的方式,募集的对象是特定合格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投资公募基金门槛较低。而私募基金主要面向高净值用户。

二者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客户,其风险承受能力完全不同。

2.商业模式

公募和私募基金在商业模式上有本质的区别,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是以赚取管理费为主以及其他各种渠道的服务费,而私募基金经理收益则更多来自于业绩的提成。也就是说,公私募基金商业模式的差异,注定了公募基金更多以追求规模目标为主,在收益上则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在追求相对收益的商业模式下,公募基金无论亏损还是盈利,只要自己的亏损比别人少,排名靠前,就能获得业界的认可。因此,公募历来靠排名作为激励。

私募基金追求的是基金的绝对收益,只要把产品净值做上去,才有获得更高的业绩提成。而且,私募不仅在团队建设、场地费用等都需要自己承担,如果未能取得良好收益,就有可能入不敷出。

除了来自业绩压力,私募基金来自客户的压力同样不小。私募客户很多时候都是公募基金中传统意义上的大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且,很多客户对投资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的甚至是企业家,他们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更加落地的理解,基金经理光靠投资理论未必能打动或说服他们。

对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这句话,便能很好地诠释两者的区别。

3.人员架构

在人员配置上,公募人员往往是私募的几倍,特别是在投研团队上。比如说,有的公募基金属于银行系,背后大股东能提供资源支持。而私募基金很多时候则是看自己所招来的研究人员的实力。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很多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光环为何无法延续,因为奔私后初期,投研团队的实力无法跟上,业绩难以避免出现下滑。因此,公募基金在研究实力上,大多比私募基金要强很多。

4.投资限制

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受到的约束较少。在仓位上,公募基金必须有80%的仓位,因此,在操作上,私募基金要灵活得多。

5.商业模式

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想公众披露。但私募则相反,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市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私募的报道,但大都带有神秘色彩,无法确认报道的真实性,甚至有的报道也仅仅是传闻。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