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平衡,抓住良性循环,学会整体歌唱 (5)

 江山携手 2017-01-02

.音色的暗与亮

部分人认为唱民歌音色就亮,唱美声音色就暗,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不论什么唱法,音色的亮与暗是一个整体,应在同一个歌手的演唱中得到体现,好的歌声应是“暗中发亮”,沈湘老师对声音的亮与暗有明确的描述:“亮是明亮,不尖、不刺耳,不是贼亮;暗是柔,不是真正的暗”。关于音色是“暗中发亮”的这个问题,笔者想用几个比喻来说明:人们在停电的黑房子里静坐一段时间后,眼睛已适应黑暗的环境了,突然来电,一个百瓦灯泡毫无遮拦地暴露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感到刺眼而马上用手护眼。若想让这百瓦灯泡不刺眼,办法有二:一是把灯泡位置挪远点;二是在不减灯泡瓦数的前提下,只在灯泡上面加一个灯罩,情况就好多了,既明亮又不刺眼。把这个办法运用到歌唱中,即在不减弱声带发出的基音力度的情况下,一是把发出基音的喉头位置往下挪远点,放下点,也就是把喉头深藏在身体里面,固定在气管下端,金铁霖老师的提法就是把发声点下放到喉下第二粒扣子处或喉头下放到第四粒扣子处,这个气管就好比巷道,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巷道里喊人或呼救时,声音远比在操场在广场上喊的声音要大、要集中,且送得远。第二个办法就是声带发出基音的力度不减,只在喉咽的后上方,将软颚升起,做一个象灯罩一样的圆顶,声音就不刺耳而很柔了。因此,“暗”:是喉头下放深藏在低位置上,喉咽张开,软颚升起做拱形罩子后产生的“柔美”音色。“亮”:是声带在低位置上主动向下挡气,正确使用声带发出的纯净、明亮的声音,通过共鸣腔体,特别是头腔共鸣的扩大和笑肌微提,让声音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发出的明亮音色。所以暗与亮既是两码事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暗中发亮的声音才是完美的声音效果。

 

.发声与咬字

声与咬字的关系处理恰当,形成一个整体,才能让歌声既优美、柔顺,语言又清晰,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毛病,无法形成整体歌唱。如:有些学美声的学生抱怨“学了发声方法后,声音是竖起来了,字又唱不清了!”;一些学民歌的学生自诉“我把字咬得很清时,又批评我声音贼亮,声区又不通”,其实不论学美声还是民族、通俗,声音都要竖起来,也都要吐字清晰,因为声音竖起来的实质是扩大共鸣腔体、获得力的支持,让声音有厚度、力度、送得远、能持久,减轻歌唱者不必要的负担,用最少的力量发出最美妙的声音,难道这不是各种唱法所共同追求的目的吗?如果歌唱有声无字,或有字无声,老百姓是不会欢迎的,专家也不会认可,人声的魅力就在于用音乐的语言表达歌曲的情节、事件、场景、人物等,这是区别于声乐与器乐的关键。造成发声与咬字相互矛盾的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

1.  对发声方法概念模糊和理解有误:

在学习发声方法的过程中关于“竖着唱”、“找头声”、“打开喉咙”、“用气唱”等提得最频繁,作为施教一方,如果提出这些要求时,仅仅停留在名词术语上,或者是不厌其烦的范唱,让学生模仿,却说不出“为什么”,也说不出“怎么办”,学生必然是概念模糊,不知所措,或者是当学生理解有误时,又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和纠正,就会造成学生达不到发声与咬字的协调统一。

例如: 竖着唱: 百分之百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要“竖着唱,立起来!”反对“横着唱”。可是既说不出竖着唱的好处,也说不出横着唱的坏处,加上说不出什么叫竖着唱,怎样才能竖着唱,学生一头雾水,常常把气多声少的漏气唱和声音闷在口里出不来的唱误认为是“竖着唱”,这样唱,连声音都不清晰,字就更难清晰了。那么什么叫“竖着唱”?在哪儿“竖着唱”?“竖着唱”的好处是什么?什么叫“横着唱”?“横着唱”为什么不好?竖着唱,即声音运行的方向与地面呈90度垂直。怎么垂直?即让声音也就是每个字唯一能延长的情感韵母安放在口腔后面那条由鼻咽腔、口咽腔、气管连接起来的管道内唱,因为这条管道是与地面垂直的,是竖的,所以叫“竖着唱”,发声时,由声带向下挡气产生正压力是与地心吸引力一致,所以竖着唱省力。“横着唱”的声音运行方向与地面平行,也就是声音从口腔的前部外出,与地心吸引力不一致,所以横着唱费力。

当发出声音的韵母成分能在竖着的管道内轻松省力的唱,再把握好声母与韵母的协调关系,那么发声与咬字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打开喉咙”、“用气唱”、“找头声”在前面的章节里都有说明,不再赘述,重要的是把握好部位准确、程度准确,以及诸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

2.  人为对立,顾此失彼:

发声与咬字感觉有矛盾,难统一,有时是因为将美声与民族在唱法上人为的对立起来,顾此失彼而造成的,如:学美声的认为美声只重在打开喉咙,竖起管道,强调元音(韵母)宽、洪、通、竖,忽视声母的存在,忽视前鼻韵、后鼻韵的进入鼻腔,造成有声无字;学民族的误认为民歌只重在咬字,声母喷口有力,忽视打开喉咙,竖起管道,元音发挥欠丰满,造成咬字时咬牙切齿,声音时进时出,有字无声,声区不统一,音色不统一,其实发声和咬字都只是基本功,是达到以歌唱艺术表现为目的的手段,不论美声还是民族都要具备。

美声源于意大利,不但声音宽、洪、通、竖,而且在咬字上意大利有意大利本民族的清晰标准。中国民歌不但咬字吐字清晰,也自有中国民歌发声的窍门,形容民歌、戏曲的“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就是正确运用发声共鸣的结果!科学的东西没有国界,是属于全人类的,例如我国古代发明的印刷术,是单个的铅字,活字排版,字是刻反的,印出来是正的,很快被全世界运用。外国人自然只学活字排版的方法,印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们学习美声也应是这个道理,学美声的科学方法,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如果美声、民族在唱法上人为对立,顾此失彼,将不利声乐事业发展。

3.  缺乏发声与咬字的整体训练:

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声母(辅音)阻气,运用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阻气,并不出声,这部分叫咬字,只有韵母(元音)才通过气息振动声带而发声,这有声的部分叫吐字。所以运用韵母(元音)来发声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如果我们的发声练习只局限在韵母的吐字部分,缺乏咬字部分的声母拼合的练习,自然只有吐字部分得到了锻炼,咬字部分忽视了,等于有声而无字,这是咬字不清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发声基本功训练要按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原则进行。当韵母能按发声规律唱通声区,统一音色后,要逐渐加声母进行整体训练,关于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规律在第二章第六节“歌唱的语言”中有说明,本节不再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