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乡土美食:寻常百姓滋味

 为赢 2017-01-03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张超摄影

汉中三味

  文 | 王印明


民以食为天。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似乎没有几个不爱吃、不好吃的。身为汉中人,几乎遍尝了本地风味的美味佳肴。让我回味不已的,是被誉为汉中小吃“三绝”的传统美食——面皮、菜豆腐、浆水面。

 

面皮

 

山川不同,则风俗有别;物产各异,则食法不一。南方人喜米,北方人爱面,皆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汉中的大街小巷,由于面皮最有特色,几经演变,大有独霸一方之势。汉中面皮已成为陕西汉中的代名词。

汉中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水稻和小麦兼有,但人们总是喜欢用大米蒸面皮。不论城里还是乡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面皮几乎成了一道美味佳肴,是男女老少喜欢的大众化四季食品。因原料充足,制作简单,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一种价廉物美的食品。特别是早餐,热面皮一直是市民的首选。

从本意上讲,汉中面皮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笼蒸上两三分钟,蒸成薄摊饼即可食用。面皮既是主食,又是菜肴。夏天凉吃,冬天热吃,再辅以豆芽、菠菜或红萝卜丝,调入精盐、陈醋、酱油、姜汁、蒜泥、味精及油辣子,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气味芳香,十分诱人。看一眼,便使人口舌生津、馋涎欲滴之感。为了适合各自的口味,大方的摊主毫不吝啬,干脆把各种调料放在案子上,尽量满足你的口味,汉中人的淳朴大方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面皮的历史渊源,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据《留坝县志》记载,相传魏王曹操带兵攻打蜀汉,进军汉中,路过褒水时,适逢雨季,河水猛涨,征集来的一船大米被水浸泡。曹操知道后,迅速与将士赶到河边打骂船工。一农家女过此渡口,见景落泪,求曹操放生,她愿服役做火夫。于是,她把被水泡涨的大米磨浆后烤成饼,做行军干粮,但烤饼用柴火太多,雨淋过的柴火又太湿,任务实难如期完成。眼看米浆发酸,农家女心生一计,赶忙将米浆盛到蒸笼上蒸。一斗烟功夫,蒸笼香气四溢,便将笼内蒸熟的米浆翻倒案上,一不小心竟把案头的酸浆、辣姜、盐水碰翻,溅到熟米浆上。食后,口内刹时酸辣味浓郁,口香,身爽。于是,农女大叫好吃,门外武士口馋尝后,忙用手中盾牌抢盛,并献给曹操。曹操品后,忙问佳肴何名,农女顺口曰:“面皮”。从此,面皮就在汉中流传开来。

汉中人过去家家户户都蒸面皮,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图个方便,大都在饮食小摊上吃,特别是那些上班族,早餐必食。一碗红油辣子面皮,配以稀饭或菜豆腐,浓香可口,百吃不厌。也难怪,吃惯了白米细面的汉中人,对这风味独特,浓香爽口,纯香四溢,辣而不呛的面皮,更高看一眼。大家说一天不吃心发慌,一些人早餐没顾得上吃,晚上必到夜市补上一碗。店主手脚麻利、热情大方、招揽顾客,人未到而声先至,边问边调,面皮就端到了桌前。而一个个衣着华丽、浓妆艳抹的女子,顾不得许多,一个个双唇艳红,辣得脑门、鼻尖汗珠涌动,大汗淋漓,吃毕,伸伸舌头,添添嘴角,给人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真是面皮摊上方显“英雄”本色。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面皮的吃法也可谓五花八门,可凉可热、可窄可宽、可烩可炒。面皮还可以晒干油炸,香脆可口。现在,人们更讲究花样翻新。刀工花样也多,冷面皮切成条状,条状有时可细如韭叶;热面皮切成块状,块状一两刀可搞定。有时,甚至不用刀切,整张溜入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浆水烩面皮、鸡汤面皮、青椒肉丝拌面皮、鸡蛋西红柿面皮应运而生,全凭个人嗜好,别有一番风味。

前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北京、兰州等地一呆就是七八年,闲暇之时,也想吃碗面皮解馋,但遗憾的是,怎么也吃不出汉中面皮那种味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必有一方风味。看来,汉中面皮只能在汉中才能品尝出“原汁原味”。

由于面皮味道悠长爽口,自古就是汉中人招待亲友的最佳小吃。如今,又悄然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了杯盘之中。每有外地客人来汉中,总要一尝为快。难怪外地朋友常说,一提到汉中,就会想到汉中面皮。

 

菜豆腐

 

 汉中与四川接壤,口味也被感染,于是,汉中人喜欢上了辣味,面皮正好满足了口味的嗜好,因此,在街头巷尾,常听有人喊,来碗面皮菜豆腐。

其实,食物也很有趣,面皮辣味十足,菜豆腐清淡醇香,极像中和反应,加之菜豆腐色味俱佳,鲜嫩可口,还有开胃消食的功效,是比较理想的膳食。因而,早已成为汉中人喜欢的地方风味小吃。

做菜豆腐在汉中人眼里,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无论城里的家庭主妇,还是乡下的农家妹子,都是做菜豆腐的能手。具体的煮制方法是:将黄豆淘洗干净,用水泡胀、磨浆、过滤,放在铁锅内用文火慢慢烧开,以锅内不要煮起水泡为宜,慢慢掺入浆水(少量带菜)绽出“豆脑”,此举不能心急,欲速则不达。点浆的速度慢,豆腐才显嫩白。假如点过数次后的“浆”清了,就可将豆花舀入筲箕中让它凝结成团,再适当压一压,挤掉过多的浆汁,豆腐与菜裹在一起,便制成了豆腐块。然后,再用剩下的豆浆水烧些粥,把豆腐块切成片下到米粥里煮上5分钟,就成了“菜豆腐”,乡下人就喜欢这种吃法。另一种煮制方法是先点豆腐再放菜,此种做法的结果是,豆腐归豆腐,菜归菜,两不沾连。城里人则爱吃菜与豆腐分离的这种菜豆腐。这样,吃起来酸溜溜、甜丝丝,极合口胃,老少皆宜。当人们吃得油腻、倒胃之际,捧一碗别有风味的菜豆腐,不但爽口,更觉爽心!

汉中人吃菜豆腐可有讲究了:往往将新鲜的小葱、蒜、姜切成碎沫,和入辣椒面之中,再加少许盐、味精、香油或熟菜油,腌一会就可食用。当然,要是把青椒切成细沫以代替辣椒面就更好了。把烧好的油趁热往上面一泼,顿时,缕缕的清香直往鼻孔里钻,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因此,在汉中的菜豆腐摊点,店家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家的小菜弄出特色来,以招徕更多的食客。

“来碗面皮菜豆腐。”在汉中的小饮食摊点,食客们常这么吆喝,让人感到在食物链中,菜豆腐和面皮是一对孪生姊妹,谁也不愿离开谁。如果店家把哪一种卖完了,听客人那么一喊,也会热情到相邻的摊上给端上一碗。

如今,菜豆腐由寻常百姓家登上了华宴餐桌,带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小吃——菜豆腐,其重要性以及受宠的地位就由此可见。

 

 浆水面

 

汉中浆水面,起源于秦汉时代,距今已二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这种小吃能源远流长而不衰,主要是由于原料普遍,制作简单,酸味适宜,鲜醇爽口。因而,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深受汉中人的喜爱。

说起浆水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浆水面的原创作者是汉中南门一姓姚的人家。店主在家排行老幺(最小的一个),因年幼患病,成了拐子(汉中人管瘸子叫拐子),因“姚”与“幺”谐音,人称“幺儿拐”。为了糊口,幺儿拐在街面上开了一家小面铺,可惜生意冷清,只能维持生计。一日,汉丞相萧何微服私访行至南门又饥又饿,便来到他家面铺,要一碗煮面条。此时,幺儿拐不知客为何人,忙去操办,但菜已用完,突然想起三天前几片白菜洗净后放在瓦罐里,后来自己不小心又倒进了热面汤。他揭开盖一看,白菜已经发黄,一股酸味儿直往鼻孔钻,舌头一尝无异味,于是,幺儿拐就用这酸白菜做了一碗面条端给客人。不料,客人食之大悦,又要了第二碗。食毕问这是什么面,当幺儿拐说明原委,那位客人想了想,即兴笔写了“浆水面”三个字。

客人走后,幺儿拐才知道那位客人是大名鼎鼎的汉丞相。消息传开,食客如云。从此,幺儿拐面铺生意十分红火,浆水面出名后,汉中南门也就被“幺儿拐”替代。后来,这里便流传着:“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意思是味道美得让你吃了还要吃,吃饱了还想吃。

浆水面的味道是从浆水菜散发出来的。在秦巴山区的农村,浆水菜一沤就是一大缸,上边用青石板压起来,怕菜漂浮容易坏。这样,一年四季都不变质。而城里的家地方小,摆不下大盆大缸,就是有足够大的地方,也不能做太多的浆水菜,否则,时间长了吃不完,就被无孔不入的细菌蚕食了。于是,一次只能少做一些。

做浆水菜,先要到菜市场去选菜,因为菜的成色决定浆水的成色。做浆水菜因人的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是辣辣菜、芹菜或者萝卜缨子,还可以是各种蔬菜相混合,这样,色、香、味俱佳。菜选回来,用水洗干净,把菜叶或菜梗放进开水锅里一氽,用竹篮搭出来,再放进瓷缸或瓷盆里,用煮过面条的汤搅拌均匀,浆沤一至三天即可食用。只要闻一闻,缕缕的清香就往鼻孔里钻,真是格外清爽醇香。

配制浆水菜还有一个讨巧的办法,也就是汉中人家的风俗习惯,就是找一户以浆水菜好出名的街坊,去索要一些浆水加入新配制的菜缸里,之后,浆水菜就有了那家浆水菜的好味道了。这样浆水被“借”来“借”去,人们也像浆水那样,串了这家串那家,融和得像一家人似的。

因为有了浆水菜,所以才有了浆水面。浆水菜可切细直接炒,放一撮干红辣椒炸香,然后把切碎的浆水菜倒进锅里,再佐以生姜、葱、蒜,翻炒几下煸干水分即可。捞一碗热面条,调些炒好的浆水菜,色味俱全,令你食欲大开。浆水菜还可以生调、做汤,花样也不断的翻新,如浆水面片、浆水擀面、浆水丢片、浆水鱼儿……简直可以做成一个浆水面系列。

浆水面之所以受人青睐,有其科学依据:面食本身性热,而浆水菜性凉,二者结合,不热不凉,炎夏最为适宜。据说,浆水菜还有利尿、安神、降温的药物功能。伏天暑热难忍,喝几口浆水汤,顿时解渴降温,故有“琼浆玉液”之美称。

近年来,人们又追求营养价值高,具有独特鲜味的纯绿色食品,用田野、山坡上的野菜,如水芹菜、荠荠菜、尖担菜等制成的浆水菜,味道独特,是一种少有的享受。

如今,随着创新浆水面的势头,人们终于突破了荤素之大界,居然把肉类食品也往浆水面里做了,不光增色不少,也会增味不少,这种亦荤亦素的新型浆水面倍受人们欢迎,使人百吃不厌。


王印明,发表有散文作品多种,陕西作协会员。现居陕西勉县。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生活·地理 | 我的秦岭

·乡土·滋味 | 我妈做的手擀面

·岁月·记忆:赶集

·乡间,听雨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