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摘丨你的凡事思考,他的无所不知

 二月春风TSg 2017-01-03


拨出上午一小时、下午一小时的“思考时间”。


去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然后锲而不舍地持续思考,花上几天时间都无妨。


当知识过度增加时,可持续删减,让自己成为一张白纸。


在纸上写下思考的片段,将脑海中的东西化作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


做个凡事思考的人,而不是无所不知的人

          文 / 松浦弥太郎

音频 / 凤凰FM


思考是有流程的


无中生有。


不依赖什么就将自己独有的原创思考,化为“有形、可见的东西”,这也可以称之为“发明”,会成为思考者真实的自信。思考不但有益于工作,还会成为支持我们走向未来的人生力量。


经过思考产生创意,从无中产生出“自己独创的想法”或是找到“谜题的解答”,并化为有形的东西,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自己独创的想法”或是“谜题的解答”,既是带来自信的发明,同时也是工作的基石。


因为,工作不是毫无章法地拼命努力,也不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做,或者想到什么做什么,更不是遵从公司或上司的指示,傀儡般地行动。


先不考虑公司,问问你自己,在工作上的愿景是什么?


你想借由工作成为怎样的人?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先用你的脑袋去想。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别想那么多,

赶快行动!”然而,如果随势所趋、冲动行事,最终会迷失目标和自我的。

 

有人认为,想、思考、创意生产,都是抽象的行为。常听人说:“突然间灵光乍现。”也有人说:“思考是在行动中完成的,是偶然发生的。”

我对此持不同的意见。我认为,思考这项行为是有流程的,必须主动进行准备。


“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新企划。”


“在搭电车的时候、在和家人闲聊的时候,我都在琢磨新点子。”


偶尔还听到有人这么说。但是,思考不是一心二用的作业过程,也不是没来由就能完成的事。如果不积极地确保“思考专用时间”,打造安心的“思考专用环境”,依循应有的“思考程序”,就无法产生好的创意。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生活,珍惜每一天,这两件事都是重要的前提。因为生活一旦失序,人就会变得不健康,遑论花时间去思考了。


另外,在忙碌的每一天里,我们很难拨出专用于思考的时间。若要应对一个小时的专心思考,身心健康可是必要条件。如果因为感冒而觉得头昏脑涨,或是因为前一天喝酒导致宿醉、身体不适,在这样的状态下,是不可能专心思考的。

 

如果我说:“你应该什么都没在想吧。”许多人应该会感到些许愤慨,并且立即否认吧。可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处于“以为自己在想,却没在想”的状态,因为谁都会有“我可以边做边想”的过度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这么重视“思考的习惯”。

所谓思考的习惯,是确保思考的时间——一段纯粹的只用来思考的专用时间。每个人的工作不同,任务更是形形色色,思考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但是,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不需要思考时间的。


在时间表中,我一天最少会安排两次思考时间。

首先,要确保在上午预留出一个小时来。


为什么上午比较好呢?因为这时候人的精神处于归零状态。在工作了一整天、与人会面、耳闻目睹种种事物的状态下,心里常常会充满各式各样的杂念与情绪。所以,想要纯粹地进行独立思考的话,我觉得夜晚时段不好,那时心里和脑袋里往往都夹杂了过多的东西。


睡眠会让我们把昨天以前的种种事情忘个干净,因而我们上午可以在归零的状态下进行思考。在我的经验中,早上是最佳思考时段,此时人的直觉也最为灵敏。而在上午的一个小时中,又少有电话干扰,时间不会被碎片化,有让人感觉轻松、从容的“大块时间”。


这一个小时该在哪里度过,最好也事先决定好。在舒适的环境里、在你最能放松的空间或状态里,是最合适的。所以,可以选择在自己家里,利用家人尚未起床的清晨时段;也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咖啡厅里。无论是餐桌或是快餐店的吧台座位,只要有桌子、椅子,一个人坐得下,就可以了。


上班时间前的办公桌也会让人感到安心,下班后的时间也无妨。如果让同事生厌,心想“那家伙工作时心不在焉、在玩”,那可就不妥了。只要不是睡着,一个小时之内一直坐在桌前,在许多职场环境中,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吧。


此时,最忌“一心二用”,但也不需要郑重其事地去租用饭店房间。说到底,思考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有人说“我没有安静的环境”,这样说的人应该没有意识到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一开始或许很难做到,但是在累积思考时间的过程中,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启动专注力的开关。


上午的一个小时,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整理所有东西、产出创意的“思考时间”。将“思考专用时间”决定下来之后,工作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关于思考的程序,我将在后文中叙述。不过,思考一定要在一个小时内结束。如果认真思考,专注力持续的极限多半是一个小时。当你开始思考,点子逐渐浮现的时候,你或许会觉得“思路正顺,继续想下去吧”。但是,此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停下来。在一小时之后浮现出来的绝妙创意,绝大部分是错觉。思考会给头脑带来相当程度的负荷,长时间持续进行思考的话,反而会造成压力。


所以,最好明白地告诉自己“思考一个小时以上,效率反而不彰”的事实,清楚地划出界线,然后去进行下一项工作。


下午再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则是用来思考上午的思考结果的必要事项。但是,这时没有必要勉强自己继续思考,如果这一天没有灵感,那就不做,这是一段以备不时之需的额外时间。因此,也可能不到三十分钟就结束了。


这一个小时,也可以用来以各种角度检验上午想出来的创意:“是不是太普通了?合理吗?正确吗?有没有什么地方怪怪的呢?”当然,有时你可能在上午思考了一个小时却一无所获,下午又思考了一个小时,还是什么都想不出来。


思考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在一天两次共两个小时的时间全用上之后,不一定就能切实产生创意。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把“一天两次的纯粹思考时间”,当成每天的习惯。

持续思考到最后的最后


思考,重要的是确保专用时间。


思考,至关重要的是不放弃。


即使每一天都严格确保了思考时间,“我已经不行了,想不出来了”的情形还是会时时向你袭来。即使是上午短短的一个小时,思路也会数度停滞不前。如此一来,专注力便会中断,徒劳无获之感悄悄涌上心头,觉得“我在白费工夫”。


即便如此,你还是不能放弃,应该继续思考下去。不放弃,也是对自己的信任。常言道:“好问题不如好答案。”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是一件值得你在思考之后去做的事。保持这样的心态,不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忘却,继续思考下去,花多少时间都没关系。如此一来,有一天一定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总而言之,要重视“不放弃”这一点,自己要一直记着,要念念不忘。好问题的答案,正是隐藏在“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里。

去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等问题,你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更好的点子,并持续思考。无论花费多少天,都应持续思考,不可放弃。这比任何事都重要。


人非常有意思,拥有“紧急时刻的惊人爆发力”,这样的能力无法以道理说明。无论什么事,在工作上一定会有期限,一定会有“必须在今天想出来,不化为言语不行”的时间截止点。不要把这些当作限制,而要把它当成启动爆发力的开关。在严格遵守截止期限的前提下,锲而不舍地思考到最后一刻,答案就一定会出现。


我觉得最可惜的,是在还差一点点的阶段便放弃的人。“再继续思考五秒钟、十秒钟就好,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断言‘不可能’呢?”

看看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我实在觉得可惜。

只要持续思考到最后的最后,工作的质量就会改变。例如,如果你要在下午三点的会议上说明自己的企划案,那么请持续思考到最后一分钟,这份顽强的坚持会提升企划案本身的质量。在“还有五分钟!”这个最终时刻,你不应该放弃思考,转而将精力放在整理文件的格式上。


就算没有时间将你所想的点子化为文字,也应该彻底思考,直到最后一刻,将它化为可以用嘴说服对方的高质量主张。


当然,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完成的截止时间来排定日程的,你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自行调整。如果“今天要提交简报”,应该从多久之前开始思考?一边依据经验进行判断,一边排定日程是非常重要的。从容地说出答案,当自己突然想到什么的时候也能从容应对,持续地琢磨这个答案。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最理想的。

知识越多,思考越难


妨碍思考的,往往是知识。


即使有人认为我这是极端言论,就算有一大批人说服我“知识就是力量”,我还是如此坚信。其实,思考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反的、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知识本身是无罪的,只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知识极有可能会妨碍思考。


思考与知识,如水与油般不相溶。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


仅仅是搜集信息而让知识丰富,你不能就此认为这些是“自己想出来的”。明明借用了他人的知识,却误以为是“自己的点子”,这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是思考流程的出发点,作为思考的第一步,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思考的第二步。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搜集信息呢?从第二步开始就走上查询之路的人虽多,但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前方迷路。查询之路虽然比思考之路好走得多,但是无论走得多么快,却始终抵达不了答案这个终点。


在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的时候,如果运用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就会立刻搜出无数看似答案的结果。但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东西”。当你因此而感到满足,认为“不知道的事,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时,就再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了。


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于放弃独立思考。你应该踏上思考的冒险之旅,却在踏出第二步时,找到了舒适的空间,好比在放松、悠闲的状态下终其一生。只要身处舒适的“知识小屋”,待在里面就能获得本来应该历经冒险才能寻得的宝藏,真是既轻松又方便,不禁让人感到太幸运了。


待着不动,接受别人提供给你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寻得的宝藏。因为它不是你亲自踏上探险旅程、经历千难万险才得到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一旦变得习惯于依赖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获得答案,长此以往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重要功能。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屏蔽信息。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许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所以,我不用网络检索数据。当然,我不能说一次也没用过,但是,使用次数少到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了。


当被要求“拿出点子来”的时候,你可能会精明地通过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见。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可能变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获得社会好评。


工作经验越丰富,思考就越困难。因为就算你不主动去检索,你所具备的知识还是会与日俱增。然而,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


“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你说的,我听过了。”拥有知识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容易自行选择,省略思考的麻烦,掌握诀窍准备答案。在任何领域中,都存在着依循熟练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知道一件事更悲哀的了。


不论多么年长,都不应该忘记一无所知时的自己,随时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因为我对自己有这样的期许,所以当我感觉知识增加过多的时候,我便会进行删减,主动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也会聆听最新的信息,但尽可能听过就忘掉。


应接二连三不断地舍弃,而不要过度积累知识。

乍看之下,这样的行为好像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觉”和“思考”这未经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这样的道路。


“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最近让我重新体味感动的,是在阅读《生活手帖》杂志社新进员工的第一份稿件的时候。因为她没有编辑的经验与知识,只能探索自己的内心,只能与自己的心面对面,并进一步去找到答案。她的文章在技巧上虽然不够纯熟,却非常自然直率,非常出色。里面所拥有的任何资深老手都比不上的东西,是她在尽心思考之后所获得的“杰出发明。”


你要不要也试着放弃查询,回忆一下一无所知时的美好呢?

将思考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就算确保了早上一小时、下午一小时的“思考时间”,应该还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思考的方法。


我过去也是同样不明白,所以尝试了种种方法。历经失败、再下功夫,好不容易找到的,就是在本书中介绍的方法。


这话说得好像这方法是如何来之不易,其实极为简单,就是将想法写在纸上。


将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转化为文字,让思考化为现实的视觉,会比在大脑中思考更加顺畅,而且更有可能将思考变为现实。

 

准备一大张白纸。我都是用A3纸,但B4纸也无妨。我建议尽可能使用大张的白纸。


先把纸放在桌上,然后一直盯着它。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保持全新的状态。与上面尚未书写任何东西的白纸“对视”,是用来隔绝信息的热身动作,也是在重新设定,让自己从知识和各式各样的信息中解脱出来,在归零的状态下思考。


盯着纸张看上一阵子,当心开始定下来之后,就可以开始启动思考的程序。一边看着白纸,一边在脑中思考,例如,目前悬而未决的企划案、新的工作创意,或是轮廓还模糊不清,心里却一直牵挂的事情。说起来,感觉就像是“试着思考今天的思考主题”。


在刚开始思考的时候,答案往往不会立即出现,请不要着急。慢慢地,各种想法的片段会断断续续、漫无边际地浮现。你或许会觉得这些想法未经整理,只是杂念罢了。


这些思考的片段,即便不能成为答案也无所谓,因为答案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现。所以,不要加以限制,勇敢地全力投身于思绪的流动中吧!单字也好,气氛也好,总而言之,将浮现的片段逐字写在白纸上——这是将脑中未整理的情感或感觉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的必要程序。


“思考的片段”多半是零星的话语,就像是单字、快笔写下的文字、关键词等。画家或音乐家的做法或许和这有所不同。不过,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做的。


为什么说画家的做法不一样呢?因为图画是具体的东西。例如“花”这个语汇,包含了玫瑰、绣球花、向日葵等,如果画出花的样子,就能够具体显示到底是什么花了。是白花还是红花,是大花还是小花,画出来就会有细节,一般人会特别定调地去画某种花。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更为抽象、自由而定义宽广的。

一味地在白纸上写下“思考的片段”,自己脑海中的“景色”将渐渐可视,就像是将脑中的思考画面投影在眼前的白纸上一般。这时候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


投影出来的东西非常表面,需要再以此为开端,来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去深入挖掘投影在白纸上的、脑中“景色”的特定一点,正是所谓的思考。

一开始虽然是乱七八糟的关键词,但是仔细察看写在纸上的东西,你会发现其中几项的相互联结。点与点就能连成类似相互连接的线。此外,在各个点之间也会产生强弱之分,你会发现“和其他的比起来,这个思考片段再怎么看都只不过是杂念”,而这也是一项筛选的工作。


一开始排在同一列的思考片段,其中有一些将结合成为创意的开端。看着白纸,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深入挖掘的地方。这一连串的工作是思考的基本流程,也是训练。这样的事情我每天都在不间断地做。

 

想思考,用手书写就可以。

当我察觉到这一点时,觉得这真是绝妙的点子。但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有多害怕。直视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如果在这一步退缩了,就无法踏上思考的征程。


在思考的过程中使用的白纸,如果你觉得“我还需要它”就留下来,如果觉得不需要了就丢弃,因为它充其量只是思考的工具,不需要保留下来再看一次,或是当作记录。


因为重要的是思考,而非书写。



 松浦弥太郎《思考的要诀:松浦弥太郎的幸福工作术

重庆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