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课件连载】大青龙汤证(一)

 人参xaaidze7bi 2017-01-03
2016-11-28 


大青龙汤证(一)

1

《伤寒论》原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应该是“浮缓”的,为什么这里写“浮紧”呢?

第39条,太阳伤寒应该是脉“浮紧”为什么写脉“浮缓”?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见于第38 条和39 条。

先看第38 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里的厥逆就是指手足厥冷,《伤寒论》中的厥逆,作为一种症状,

就是指手脚发凉,手足厥冷。

这里的筋惕肉瞤,惕是动的意思,瞤也是动的意思。

瞤的本来意思是眼睑跳动,《说文解字》,“瞤,目动也”,就是眼睑跳动。

在这里,“筋惕肉瞤”,引申为全身肌肉的不自主的跳动,

“此为逆也”,逆者,错也,误也。

你看这条有两个逆,前面的厥逆是手脚发凉,

后面的“此为逆也”,逆是错的意思,误的意思。这是38 条。

2

接着看39 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条联合起来看呢,

就是这两条的开头,太阳中风,脉浮紧,

中风应当浮缓吗,它却是脉浮紧,

39 条原文的开头:“伤寒脉浮缓”伤寒应当脉浮紧,它却是脉浮缓。

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历来是伤寒学者争论的一个焦点。

明代的方有执,他根据《伤寒例》中的话,根据孙思邈所说的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伤寒例》说过这样的话,“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孙思邈对这一段话,又进一步加以引申发挥,

到了方有执呢,则说风则伤卫,是桂枝汤证;寒则伤营,是麻黄汤证;

风寒同伤营卫是大青龙汤证。

也就是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

这是后世医家把这话都习惯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成了顺口溜了,

意思是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同气相求,风邪容易伤卫阳;

寒为阴邪,营为阴气,同气相求,寒邪容易伤营;

如果既有风伤卫的表现,这就是风寒同伤营卫,也就是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3

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解释38 条和39 条开头的那段话,

太阳中风是风伤卫,脉浮紧是寒伤营,

39 条伤寒是寒伤营,脉浮缓是风伤卫,似乎是天衣无缝,恰如其分。

而且方有执打乱了《伤寒论》原书太阳病上中下三篇的原文次序,

他把所有的风伤卫和桂枝汤,以及桂枝汤的加减方相关的这些方证,叫做太阳上篇;

把和麻黄汤、麻黄汤的加减应用和伤寒有关的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中篇;

把和大青龙相关的这些方证,归纳为一篇叫做太阳下篇。

所以方有执不仅把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这种学术观点明确地提出来,

而且用这种观点重新整理,划分太阳病三篇的原文。

这就是在《伤寒论》的学术史上有名的三纲鼎立学说。

方有执倡导于前,喻嘉言附和于后,然后有一大群学者跟着支持这种学派。

可是我们今天来看,这种说法和临床实际,是不是相符合。

4

我们在讲太阳中风证的时候,

我们说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出伤营,

怎么能说风阳之邪只伤卫而不伤营呢?

说它是卫强营弱,营怎么弱的啊,

风邪伤营阴造成的,汗出伤营造成的,

所以太阳中风证不仅仅是风伤卫,

风邪也不单纯是伤卫,也伤营。

对太阳伤寒来说,我们说寒为阴邪,最容易伤阳气,怎么能不伤卫阳呢?

寒为阴邪,寒邪闭表,

卫闭营郁,外闭卫阳,内郁营血,

外闭阳导致了无汗、发热,

内郁营血,寒主凝滞,寒主收引,

使气血涩滞,经脉拘挛,

而出现了全身的疼痛,

所以寒既伤卫阳,也伤营阴,

因此我们今天不再提倡“风伤卫,寒伤营”的这个学说了。

那我们怎么解释38 条、39 条的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的呢?

我们刘老师是这么说的,说第38 条太阳中风,你把这中风看成是伤寒的互词。

我们也不说是张仲景写错了,

或者是别人抄错了,它就是这样子,

你就不要去纠缠它是中风还是伤寒了,

看成是伤寒的互词就可以了。

互词,中风是伤寒,伤寒是中风,

这就是互词,你就把它看成是伤寒就行了,

重点是看它的症状表现,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

所以它就是伤寒。

5

下面一个最关键的症状,

“不汗出而烦躁”

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

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

所以“不汗出而烦躁”的,这个“而”是表因果的,

和麻黄汤证的那个“无汗而喘”的而意思是一样的,

因为不汗出才导致了阳气内郁,阳郁的结果,

郁而化热,郁热扰心,才出现了烦躁。

所以,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汗出而烦躁

这个热在什么地方?

如果热在胃的话会出现口渴,现在它没有提口渴的事情,热不在胃。

热在肺的话它会出现喘,现在没有出现咳喘,所以热不在肺。

应该说热弥散在体内,还没有固定到一个脏器。

如果说影响了脏器的话,主要是郁热扰心,所以热弥散在体内。

这正像一个房间,把门窗紧闭着,房间有许多人,甚至还开头暖气,温度就会逐渐逐渐升高,你说人个热在什么地方?

整个房间都是热的,这种情况怎么降温呢?

开窗户通风。

所以不汗出而烦躁,阳气郁在体内化热,热邪弥散周身,所以治疗这种热只能是发汗,用大青龙汤来治疗。

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麻黄用了六两,是麻黄汤中麻黄剂量的一倍。

因为这个证候,寒邪闭郁比较严重,不重用麻黄就不足以开表发汗,所以要重用麻黄。

可是在里已经有了里热,所以要加石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