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这四句话我们误解了两千多年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7-01-04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经过了2500多年的时代和语言隔阂,虽然或已成日常生活的常用语,或已被奉为无可辩驳的至理名言,但本意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被扭曲甚至完全改变。



“三思而后行”的原意不是要多思考,而是不要想太多。



《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读:


季文子凡事都想三次再做,孔子听说后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 


一般人都认为“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但其实孔子的原意是对季文子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儿想糊涂了。


“愚不可及”的原意不是愚笨无人能及,而是大智若愚无人能及。



《论语》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读: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发挥他的智慧,建功立业。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装愚笨,什么也不干。他的智慧,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所以“愚不可及”,不是谁也没他愚笨,而是说一个人显露智慧的时候,别人还有可能赶得上。当他发现环境黑暗、是非颠倒,于是深藏不露,像个傻子一样,这时候他的韬光养晦功夫,谁也赶不上。



“道听途说”的原意不是传播小道消息,而是急于显摆学问。



《论语》原文: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读:


“涂”通“途”。“道听途说”的原意,不是传播没有根据的消息,而是在道上听到一个道理,就急于显摆自己的学识,还没回家呢,就说给别人听了,所以是“德之弃也”,把那善言、有德之言,丢弃了。


这是学习的大忌,本来学以润身,要学到自己的心里、身体力行。但是你“道听而途说”,耳朵进,嘴巴出,在你身体里经过了四寸,却完全没有学到自己身上。


《论语》里的很多话,我们都耳熟能详,还经常引用,但是,如果你没有仔仔细细把全文读透,把每一句话咀嚼过,并且对照自己,身体力行过,那就是道听而途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老师有正面榜样,也有反面教材。



《论语》原文: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读:


三人同行,另外两人一定都是我的老师,他们身上有好的地方,我就向他们学习。他们身上有不好的地方,我就对照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也有那毛病,有,就改正。


所以这里的“师”,不一定是超过我的地方,而是从好坏两个方面去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同样的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别人不好的地方,也是我们比对戒慎的学习资料,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