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敬亭山人138 2017-01-04

道家祖师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最先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养生观。《庄子· 刻意》中发展了老子思想,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

在道家养生经典《丹阳真人语录》中把老庄的养生理论归纳为“十二字真诀”。即“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老老恒言·燕居》中也强调指出:“养静为养生首务。”从此,“清静无为”成为道家养生的根本。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在茶道养生中主要表现为清心体道,宁静致远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两个方面。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一、清心体道,宁静致远

所谓“清心”是指“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也就是外表单纯,内心纯朴,减少私心,排除欲望。简而言之,“清心”即造就一颗“不争”之心。《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论述,其白话文的大意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都懂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无心无意,无思无虑。他以天作为车盖,便什么都可以遮盖;以地为车厢,便什么都可以承载;以四时为辕马,便什么时候都可以驱使;以阴阳为车夫,便什么都能具备。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虽疾驰而不会摇摆,虽远奔却不会疲劳。可见无私无虑之清心,是一颗不争之心,同时又是一颗万有之心。心境清净了,自会觉得天阔地广,鸟飞鱼跃,悠然自得。老子还认为,不争之心近乎道。《老子·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最高尚的善像水,水能普利万物并自甘处于低下之位,这种不争之心近似于“道”。水有不争之心,所以水能“善利万物”,人有不争之心,所以能“体道延年”。为了帮助人“清心”,庄子提出了“坐忘”。他的解释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意思是忘掉自己肉身躯体的存在,抛开自己的小聪明,去掉世俗认为的聪明才智,方能做到“清心”,并与大道相通。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意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通过使内心清净来加强自身修养,通过约束自己来培养良好的德行。如果做不到淡泊,就无法认清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高远境界。茶道所追求的高远境界并不是指为自己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而是指自我设计一种完美的人格或一种淡泊的生活方式。茶道养生理论认为,把工作视为艺术或功德,树立“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即“宁静致远”,这种境界即“高远境界”。

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自然中生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人法地乃得全载,地法天乃得全覆,天法道乃得生生不息,道法自然乃是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这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时也突出强调“自然”才是道的最高准则,是道的最本质的属性。返璞归真,即去其外饰,还其本真,这里的真是指道之真。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在茶道中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和养生四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惠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都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生产出有益人体健康的好茶。

在茶道养生中,道法自然就是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是。“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逆自然而为之。《庄子·达生》讲:“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意思是了解养生之道的人,不追求明知无法得到的东西,这是道法自然的最好说明。庄子还认为顺应了自然,人就“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茶道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我命在我不在天”。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夫行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大意是说,人的形象智商是先天的,而身体的强弱,寿命的长短则是人为地。

道家对茶道养生的具体贡献主要表现为提升了茶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了养生的具体方法,树立了养生的良好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